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

出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说,是时候检查你是否掌握了最新的麻疹免疫力

Date: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周三更新了针对旅行者的指南,因为全球麻疹疫情有所增加,因为病例有所增加 横跨 17 个州.

该机构现在表示,计划出国旅行的美国人如果不确定自己是否接种了最新的疫苗,应在旅行前至少六周咨询医生,以避免感染 传染性强 病毒在他们的旅行中。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此前曾在11月表示,旅行者只需要在旅行前至少一个月安排预约,以便有足够的时间获得 接种 疫苗.

周三,俄罗斯和马来西亚也被添加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46个国家的地图中,这些国家现在正面临大规模麻疹疫情。然而,该机构警告说,全球麻疹病例的增加在世界其他地区仍然是一个威胁。

“麻疹传播迅速,可能对上述列表中未包括的地方的旅行者构成风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所有旅行者在前往任何国际目的地时都完全接种麻疹疫苗,“该机构说。

目前尚不清楚是什么促使CDC对新的麻疹指南进行了调整。该机构的发言人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最近几周,卫生当局加大了对美国人在今年春假旅行前接种疫苗的呼吁。

官员们列举了最近爆发的疫情,这些疫情与在国外感染并有资格接种疫苗的旅行者有关。

其中包括冬季的集群 费城,与未接种疫苗的婴儿有关。婴儿已经足够大,可以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或MMR疫苗,建议至少6个月大的旅行者接种。

另一起事件发生在爱达荷州,该州卫生当局与一名前往欧洲的未接种疫苗的成年人有关,那里的许多国家现在正面临病毒的死灰复燃。

“世界卫生组织注意到全球麻疹病例显著增加,欧洲增加了30倍。 这包括美国人喜欢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比如英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3月8日的一份报告中说。

关于麻疹疫苗的知识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表示,两剂MMR疫苗可提供97%的麻疹保护,至少一剂可提供93%的保护。该疫苗提供终生麻疹保护。

根据CDC的建议和广泛的学校要求,大多数美国人在6岁时接种了两剂疫苗,尽管接种疫苗 近年来有所下滑。

对于1957年以后出生的成年人,如果不确定自己是否受到保护,所有人都受到保护 推荐 如果他们没有免疫力的证据,例如疫苗接种记录或既往感染记录,则至少接种一剂疫苗。

美国麻疹病例不断增加

在美国,州和地方卫生当局今年迄今已宣布在17个州至少发生55例麻疹确诊或疑似病例。

这接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说的2023年全年报告的58例麻疹病例。每年麻疹病例的上一个高峰是在2019年。那一年报告了1,274例感染,是自1992年以来单年感染记录最多的一年。

过去一周的大多数新病例都发生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卫生当局一直在应对移民收容所的疫情。那次爆发促使 CDC的部署 以及协助应对的国家团队,因为该市已寻求对数百名可能接触的人进行筛查和疫苗接种。

过去一周,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也宣布了新的感染病例。

加州公共卫生部发言人周三表示,全州报告了四例麻疹病例,“病例与常规免疫接种减少后前往流行国家的旅行有关。

当局可能在萨克拉门托的一家医院暴露了数百人 警告 3月8日,一名儿童在国外旅行后感染了病毒。

该州官员表示,到目前为止,他们的麻疹趋势仍“与大流行前的水平相似”。

亚利桑那州科科尼诺县的官员也于3月11日宣布了一例新病例。今年在亚利桑那州的马里科帕县报告了三例先前的感染,该县横跨凤凰城,但新病例与这些病例或国际旅行无关,该县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发言人周二表示。

将本文分享至:

《亚洲人物》订阅

spot_imgspot_img

亚洲领袖

查阅更多《亚洲人物》
Figure Aisa

跨越文化的哲学智者:涂维明的哲学之旅

涂维明(Tu Weiming)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哲学家,以其在跨文化哲学和儒家思想领域的杰出贡献而广受赞誉。他的哲学探索涵盖了多个领域,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位跨越文化的哲学智者的生平和哲学之旅。 涂维明于1940年出生在中国上海,他在中国接受了初等教育,之后前往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哲学生涯始于中国,但在国际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涂维明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儒家思想、跨文化哲学和伦理学等多个领域。他是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和研究者,在推动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和全球传播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伦理学的重建:儒家思想与现代世界》,该书深入探讨了儒家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与当代伦理学和全球伦理学的关联。他的工作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哲学对话和价值观交流提供了有益的框架。 此外,涂维明还在跨文化哲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他提出了“文化精神”的概念,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对话。他的研究为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和差异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为促进文化交流和和谐共处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涂维明的哲学贡献在国际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研究和论文被全球各地的哲学家和学者广泛引用和传播。他多次获得了重要的哲学奖项和荣誉,包括美国哲学协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Distinguished Service to the Profession Award)。他还担任了多个国际哲学组织的领导职务,为促进哲学研究和跨文化对话做出了杰出贡献。 除了哲学研究,涂维明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他在多个知名大学担任教职,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哲学家和学者。他的教育理念和导师精神激发了许多学生对哲学和文化交流的热爱和追求,为培养下一代哲学家和跨文化领袖提供了榜样和指导。 涂维明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哲学之旅在儒家思想、跨文化哲学和伦理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研究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哲学对话和价值观交流提供了有益的框架,为跨越文化的理解和和谐共处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他的教育理念和导师精神也为培养下一代哲学家和文化领袖提供了榜样和指导。

从零到身价百亿,“手套大王”刘方毅的崛起之路

提到英科医疗公司,不得不说英科医疗背后的男人--刘方毅。 2020年可以说是刘方毅收获满满的一年,在这一年,刘方毅成为两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股人,并且在福布斯排行榜上排名第208位,身价也飙升到433亿元。 也是在这一年,刘方毅靠运气赚得钱,最终凭实力还给了市场。 1970年,刘方毅出生在上海,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19岁的刘方毅从上海格致中学毕业。 出国留学在当时出国留学潮盛行,再加上刘方毅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的父母觉得国内的教育不能满足刘方毅的发展,但是本身的家庭条件不足以支撑孩子出国留学,于是他们决定借钱送孩子出国学习。 在父母的支持下,刘方毅去了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留学,学习电子专业。 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的他,在国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那种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好在刘方毅在成绩上非常优秀,每年都能拿奖学金,而且还有较强的商业天赋。 当时的欧美艾滋病盛行。恰逢刘方毅的一个亲戚在从事手套生意,这位亲戚想要将国内的手套运到美国销售,但是一直苦于没有销售渠道,导致手里的商品大量积压,得知刘方毅在美国念书之后,希望刘方毅在美国能帮忙找到销售渠道。 而此时的刘方毅觉得勤工俭学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刚好也有做生意的想法,就这样开始了他的销售之路。 为了更好的经营手套生意,他还专门买了一辆车,每天下课后就开车去公园或者商场推销手套,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刘方毅的收入就超过1万美金了。 他嗅到了金钱的味道,决定大展拳脚。1993年,还在上大学的他就成立医疗公司,专门进行贸易销售,把国内的手套卖到美国,经过他这么一折腾,他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原本以为会越来越好,但天有不测风云,一位顾客使用了他出售的乳胶手套,出现了过敏现象,为此他赔偿了一大笔费用。 刘方毅意识到传统的乳胶手套存在着缺点,需要在产品上更新,而国内还没有新产品出现,于是他萌生了制造新产品的想法。 回国创业1998年,刘方毅带着在美国挣的第一桶金回到了中国,开始寻找一些国内企业合资建厂生产医疗手套。 他先是找到了河北一家企业合作,刘方毅入股帮助其改革,把企业打造成当地著名的大企业。 后来刘方毅又同江苏的一家企业合作,在刘方毅的加入下,这家企业也从小企业快速成长成为上市企业。 遗憾的是这两次合作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合资企业内部矛盾重重,尽管在合作之前双方都签好了合约,明确了各自的责任和股权。 但是在之后的运作过程中,刘方毅一次次遭到企业的排挤,最后刘方毅不得不改变合资建厂的这种思路。两次失败的教训告诉他自己要建厂创业。 英科企业2001年,刘方毅拿着剩下仅有的70万美金和筹集到的30万元在山东淄博创办了英科框业有限公司。 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把废旧的塑料进行加工研发,生产出塑料相框,由于当时国内的木制相框比较流行,塑料相框在价格上没有太多的优势。 所以英科相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状态,但是刘方毅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环保产品的研发, 直到2005年国家对环保的重视,让刘方毅看到了市场的前景,将山东淄博英科框业有限公司改名为英科环保,主要致力于环保产品的开发,公司一直处于稳步发展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刘方毅又成立了英科医疗,主要是对乳胶手套的研发,同时产品从单一性的手套生产发展到生产医疗器械耗材研发。 刘方毅对于此次的创业非常用心,投入百分之百的信心和努力。他每天过着到处奔波的生活。 国内加国外的销售,不仅要改变生活习惯,工作上还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刘方毅在那段时间成长起来了,也明白了一个企业的发展不仅要有管理思路,也要不断研发新产品,懂得爱惜人才。 所以英科医疗不仅在产品的质量上下了一番狠功夫,在产品的研发上也是不逊色的,英科医疗生产的产品主战场在国外,由于质量过硬在国外很畅销。 经历2013年上市的失败,刘方毅始终将发展重心放在医用手套业务上,并且不断地研发新的产品。 在2017年成功上市,经历一次上市失败的刘方毅期望这次上市能带来惊喜,但公司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盈利暴涨一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下子让刘方毅的人生达到顶峰,让刘方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赚得盆满钵满。 2020年,国内疫情爆发,全球一次性手套的需求量增加,导致医疗用品价格飞涨,在这种情况下,英科医疗盈利暴涨,销售渠道从国外转向了国内。 刘方毅加大了每天的生产量,解决了医务人员的燃眉之急,虽然当时有很多竞争者也看到了商机,但是英科医疗没有像口罩厂那样受到到竞争者的冲击,反而弯道超车,成为全球第一大医用手套供应商。 随之而来的,是英科医疗的股票一路飙升,从刚开始的16元到现在的299元,成为最牛的A股。 刘方毅的身价也是一路飙升,个人财富达到149亿元,同年12月30日刘方毅作为实控人的英科环保也顺利入会,刘方毅成为两家上市公司的控股人,不得不让人钦佩。 2021年,英科医疗公告刘方毅等高管减持股票,引起一番轰动,很多购买英科医疗股民不淡定了。 其实,这些高管们心里都很清楚,英科医疗的股价之所以一路上涨,完全都是因为疫情催生出来的。 如果疫情过后,乳胶手套的需求会下降,那么公司的盈利情况肯定没有现在那么好,如果失去了业绩上的支撑,股价肯定会下降,此时不套现等待何时,刘方毅减持这样看来也是人之常情了。 回顾刘方毅的整个创业历程,从两次合作失败再到拥有两家上市公司,他的才能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 用刘方毅的话说:我的成功不仅仅是撞上了好运,可能是上天垂怜我的努力,把我付出的努力都还给了我。 任何企业的成功背后都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刘方毅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人,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上天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也不会同情每一个不劳而获的人。

李安:电影界的跨文化大师

李安(Ang Lee)是当代最杰出的电影导演之一,以其卓越的才华、多元的作品和对跨文化主题的深刻探讨而备受世界瞩目。本文将深入探讨他的生平、电影作品、导演风格以及他在电影界的独特地位。 李安于1954年出生在台湾,他的电影生涯始于1980年代。他最初在台湾从事电视导演工作,但很快就追求了国际电影事业。他的首部故事片导演作品《喜宴》(The Wedding Banquet)在1993年获得了金狮奖,并为他赢得了国际认可。 李安的导演作品常常涵盖了多元的主题和文化元素。他的作品跨足了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桥梁,反映了他对人类共同性和多样性的深刻理解。他的电影主题包括家庭、爱情、文化冲突、性别认同和人性探讨,使他成为国际电影舞台上的文化大使。 他的作品常常被视为文化融合的楷模,如《喜宴》和《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等影片展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融和冲突。这些电影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视角和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 李安的导演风格以深度、细节和情感的表达而著称。他擅长挖掘角色内心世界,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他的电影常常具有宛如画面诗意的美感,以精湛的镜头语言和精巧的视觉效果令观众叹为观止。 他的作品跨足了不同类型的电影,包括家庭戏剧、历史史诗、爱情片、战争电影和奇幻冒险。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使他成为了电影界的重要创作者,无论是在商业影片还是独立电影领域。 李安的电影作品常常受到奖项的肯定和赞誉。他曾获得多个奥斯卡奖,包括最佳导演奖,成为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亚洲导演。他的作品也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众多奖项,为他赢得了国际尊重和荣誉。 他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电影界,还扩展到了文化和社会领域。他的作品引领了亚洲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也启发了更多的跨文化合作和探讨。他的导演作品深刻反映了人类情感和文化认同的核心问题,激发了观众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思考。 尽管他的导演事业在晚年逐渐减弱,但他的影响力和贡献仍然持续存在。他是电影界的巨匠,他的作品继续激发着观众和新一代导演的创新和艺术探索。他是文化交流的倡导者,也是世界电影的杰出代表。 李安是当代电影界的杰出导演,以其多元的作品、深刻的导演风格和对跨文化主题的深刻探讨而备受尊敬。他的电影作品不仅在视觉上令人印象深刻,还在情感和思想层面具有深远影响。他是电影艺术的大师,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全球电池大王”曾毓群,从草根到创办千亿企业,身价狂飙3000多亿

随着宁德时代股价的上涨,曾毓群的身价也在四年间狂飙了3000多亿元。有人说,曾毓群是在人生关键节点赌对了,才有今天的身价。但真相是像人们说得这么简单吗?还是另有蹊跷? 1968年,曾毓群出生在福建宁德。幼时家境一般,只能靠勤奋读书来改变命运。17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专业。 毕业后,就职于福建的一家国有企业。只不过,入职才3个月他就深感国企的体制并不适合自己。他想出去闯荡,寻求更好的发展。 南下遇贵人,开创自己事业辞职后,曾毓群来到东莞,在一家外资企业新科磁电厂做工程师。为了做好这个工作,曾毓群每天加班到很晚,白天工作,晚上就补习专业知识。 正是他这种爱钻研、踏实肯干的性格,得到顶头上司陈棠华的赏识。于是,当时还是公司高管的陈棠华,便开始有意地培养曾毓群,先是提升他做管理人员,后又送他出国深造,学习电池技术。 要知道能被公司选中出国深造,除了曾毓群的聪明能干,还有公司对他的极大信任。可以说,陈棠华就是曾毓群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了。 1999年,曾毓群升任新科磁电厂的工程总监,那一年,他才31岁,成了公司最年轻的工程总监,也是这家外企的第一位大陆籍总监。 可是,曾毓群刚做不到一年的工程总监,时任公司执行总裁的梁少康,便来鼓动他离职创业。 梁少康觉得国内手机市场的兴起,必定带来对电池的巨大需求,而曾毓群既懂电池技术,又懂管理,是非常好的创业合伙人。 为了说服曾毓群,梁少康还请出他的老领导陈棠华。两个领导就给曾毓群画了个大饼,先是描述了未来国内电池市场的巨大潜力,后又阐述了干成这件事的可能性极大。 终于,曾毓群被这个大饼给吸引住了。1999年,曾毓群、梁少康、陈棠华三人在香港注册成立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ATL。 有人说,这是曾毓群人生转折的第一次豪赌。辞掉吃香的外企高管不做,自己创业办公司。如果失败了,可就回不到他曾经的位置了。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从曾毓群之后做的事情就能看出来,这或许不是一时冲动。 购买国外专利,却有致命缺陷 ATL成立之初,曾毓群等人并没有为了快速变现,而着急开工生产,而是在电池类型上做了调研,寻找更有发展潜力的电池技术。 曾毓群先后研究了多款品牌的手机电池,最终决定选择“聚合物锂电池”作为公司的主打产品。 为了这项技术,曾毓群还专门到美国贝尔实验室斥巨资买下聚合物锂电池的专利授权。就在他们开工生产的时候,又飞来了一个“横祸”。 曾毓群发现这款电池经过多次充电之后就会鼓包。 要说是曾毓群倒霉,也谈不上,当时的聚合物锂电池也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这项专利最先进,而且还有20多个企业都在用的这个专利技术。 只是,别人都不管这个问题,而爱较真的曾毓群非要解决鼓包问题罢了。他认为这个问题是电池的致命缺陷,必须想办法解决才能走得更远。 后来,曾毓群又去找美国贝尔实验室想法子,但是对方很干脆的回复“没办法”。无奈之下,曾毓群团队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经过反复测试,曾毓群团队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这次成功,让ATL成为市场上首家解决电池鼓包问题的企业。 新产品不仅价格比同类型产品便宜一半,而且电池容量还翻了一倍。2003年,ATL靠着新研发的异形聚合物锂电池,拿到了苹果1800万台iPod电池的订单。 之后,ATL公司与天津力神、比亚迪、比克,并称为中国锂电四巨头,公司发展走上正轨。 你能说,曾毓群选择聚合物锂电池技术时,是在赌这个技术会被市场认可?还是说,他斥资搞研发是在赌自己能解决什么问题? 可能两者都不是吧。曾毓群也是先做了市场调研分析,才选出未来更容易被市场接受的电池技术。在遇到难题后,他迎难而上才得以率先解决技术难题,赢得客户。 然而,曾毓群就像被命运推着走一样。原本运作良好的ATL公司,却在2005年又遇重大变故。 ATL的大股东突然要求撤资,导致公司的资金链断裂。曾毓群不得不对外寻求帮助。最终,日本TDK集团以1亿美元收购ATL 100%股权,ATL由此成为TDK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好在,卖身给TDK集团并不是曾毓群的事业终点,事情还没有结束。 另起炉灶,创办宁德时代曾毓群清楚地知道手机电池市场的前景不止是手机电池这么小的空间。当初那个让他辞职创业的“大饼”,还有好几张没“吃完”呢! 果然,2010年,国家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鼓励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曾毓群察觉到,这就是他的另一张“大饼”机遇。当时的补贴政策只针对中资企业。 曾毓群就借此跟TDK总部沟通,用股权转让的办法将ATL的动力电池业务从公司抽取出来,成立了一家纯中资的企业,这家公司就是宁德时代。 你是不是很好奇,曾毓群看重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为什么他不造车,而是去做汽车电池?这一点,曾毓群有他自己的考量。 他认为,造车技术不难,难的是新能源汽车的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做新能源汽车的投资风险比做电池大很多。 而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宁德只要抓住这个核心,做确定性最强的部分就够了。曾毓群没有赌命运,相反,他做的是最有确定性的事。 伴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井喷式发展,宁德时代的业务也迎来大爆发,继而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民营企业。 创始人曾毓群的个人身价也随着股价一路增长。目前,宁德时代成为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第一的企业,其次分别是比亚迪、韩国三星SDI、韩国LGES。宁德时代是否能延续这种市场占有率? 这里就不得不提另一个小插曲。2011年前后,国内汽车电池的研发,主要有两大技术路线。一种是磷酸铁锂电池;另一种是三元锂电池。曾毓群选择的是后者,而王传福的比亚迪选择了前者。 正是这种选择的不同,造就了两家企业不同的研发方向。曾毓群当初选择三元锂电池是因为它的续航更强,更容易被市场接受。 事实也证明,曾毓群的看法是对的,国家对于电池企业的补贴,则是根据续航里程来算的,这使得三元锂电池成为了市场的主流。就连比亚迪的部分车型也在用三元锂电池。 而王传福的考量则是,三元锂电池需要用到金属钴和金属镍,这两种金属中国都很少。中国的未来也需要一款不依赖稀有金属的电池。 可以说,两位企业家的考虑都有一定的道理。曾毓群也表示,宁德时代没有止步不前,公司发布的新品麒麟电池作为主流产品会具有极大的竞争力。 除了生产汽车电池,宁德时代也积极加入国家的储能项目,参与中国规模最大的电网侧站房式电池储能电站,晋江百兆瓦时级储能电站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