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项申报奖项申报奖项申报奖项申报

陈笃生医院为康复及纾缓治疗综合护理中心揭幕

Date:

综合护理中心包括新加坡首个通气康复科。

陈笃生医院(TTSH)与多佛公园临终关怀医院合作,推出了TTSH综合护理中心,这是一家专门从事姑息治疗的医疗机构。

新的综合护理中心(ICH)由17层和608张床位组成,是HealthCity Novena总体规划的第一阶段,优先考虑该地区的医疗保健需求。

ICH 包括一个新的呼吸康复病房(新加坡有史以来第一个)、多佛公园临终关怀的新设施(最多可容纳 50-70 张床位),以及综合姑息治疗计划的扩展(由 TTSH 和多佛公园临终关怀于 2023 年 10 月试点)。

另请参阅: Northern Health 与 Datos Health 合作实现护理路径自动化

TTSH旨在通过新的护理模式、技术(包括机器人和虚拟现实)以及与本地和国际合作伙伴的转化研究,提供最高水平的康复服务,以适应创伤性脑或脊髓损伤、复杂中风或严重损失的患者。

ICH临床主任Lee Liang Tee博士说:“我们利用专门建造的康复设施、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和创新技术,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恢复行动能力和独立性,并以新的意义、目标和信心重返家庭和社区的生活。

将本文分享至:

《亚洲人物》订阅

spot_imgspot_img

亚洲领袖

查阅更多《亚洲人物》
Figure Aisa

卓越之路:Arvind Tikui的创业传奇与全球影响

早年生活与教育 Arvind Tikui(阿尔温德·提库伊)生于印度,他的创业传奇始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他在印度获得了工程学学士学位,并在美国攻读了硕士学位。他的教育背景为他的科技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业初期 Arvind Tikui的创业生涯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他创办了一家小型的科技初创公司。最初,他的公司专注于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咨询,但他很快意识到了移动应用市场的潜力。 移动应用的崛起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Arvind Tikui的公司迅速适应了市场变化,转向了移动应用开发。他的团队开发了一系列受欢迎的移动应用,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社交媒体、游戏和生产力工具。这些应用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全球影响力 Arvind Tikui的移动应用帝国不仅在印度蓬勃发展,还迅速扩张到全球。他的应用在全球各个市场中广受欢迎,成为移动应用行业的领军者之一。他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科技领域,还在创业生态系统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社会的贡献 Arvind Tikui一直注重社会责任和慈善事业。他的慈善基金会支持各种社会项目,包括教育、医疗保健和社区发展。他的慈善事业旨在改善社区,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支持,并回馈社会。 对未来的展望 Arvind Tikui的创业帝国继续蓬勃发展,他的创新精神和领导力将继续推动公司的成长。他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移动应用,同时也将社会责任视为企业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未来展望充满了创新和机遇。 总结 Arvind Tikui是科技创业领域的杰出代表,他通过创业才能、卓越的商业智慧和社会责任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科技帝国。他的成功故事鼓舞了其他创业者,展示了如何通过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创新的思维在全球科技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他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科技,还推动了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在商业界的普及。 Arvind...

飞科电器李丐腾:41元开启创业之路,成为身价百亿的温州首富

提到飞科集团,大家都很熟悉。在中国,有一半的男士每天早晨都会使用飞科剃须刀开始美好的一天。而对于飞科剃须刀的创始人--李丐腾,我们却有些陌生。 在众多中国成功企业家里,没有高学历的李丐腾拥有着别样的创业之路。他是如何以电焊工的身份、凭41元的资本,成为身价200亿的温州首富?位及《福布斯》排行榜? 1972年4月,李丐腾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万物复苏的春天,给了这个孩子无限的活力和拼搏力。 李丐腾家境贫寒,却一直积极阳光。在学校的日子里,他成绩优异,努力奋进,乐观开朗。 辍学打工20岁那年,李丐腾考上了梦寐以求的温州大学。当时家里非常贫穷,根本没有钱供他上大学,母亲说:“孩子,这就是你的命。” 李丐腾亲手撕了录取通知书。遗憾吗?遗憾!放弃吗?绝不!1992年浙江温州的大屋村还闭塞贫困。 李丐腾不甘心留在家乡种地。便怀揣着母亲给他的仅有的41元积蓄,孤身一人来到温州市区寻找梦想。 为了在陌生的大城市里找到立足之地。李丐腾毫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只要赚钱,什么脏活儿累活儿都做,仓管员、摆地摊,修摩托…他都干过。 甚至在最无奈的时候被迫乞讨。他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个工作是电焊工。电焊工,在普通人看来不值得称道。而李丐腾却把它运用成为了人生的跳板。 1995年的一天,由于李丐腾的电焊技术不错,他被招录到一家名为“日达”剃须刀厂做电路焊接。 这份工作收入不错,爱动脑子钻研技术、踏实努力的李丐腾很快得到老板的赏识,提拔成了技术主管。 生活稳定了、收入增加了,李丐腾没有安于现状。在积累了一定人脉后,他有了创业的想法。因为这几年的经验告诉他,打工赚不到大钱。 辞职创业于是他找到一间仅有十几平方米的房子,在这里开始创业。做剃须刀的修配。 李丐腾是老板、是会计、是技术总监、是操作工人、还是后勤保障。在这间小作坊里,一切都是李丐腾创办企业的雏形积累。 1999年,李丐腾靠着自己自律和勤奋,积累了10万元。在当时,那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有人劝他“买套房子, 娶个老婆,生个孩子,好好过日子。” 已经27岁的李丐腾却想娶温州最漂亮的姑娘。他要先创业,再成家。这年4月,李丐腾回到家乡,自主制造剃须刀。开启了飞科品牌之路。 在剃须刀行业里几年的工作,李丐腾深知这个行业在中国的尴尬处境。国外的剃须刀可以卖到成百上千。而国内的剃须体验感极低,被戏称为“拔毛刀”。 李丐腾却从中看到了潜在的商机。他立志做中国制造的国际剃须刀。技术不行,那就搞研发。 研发剃须刀国内没有双头电动剃须刀,那就从此突破,出奇制胜。他花完几年的积蓄,生产出国内第一只双头电动剃须刀。 在当时有人说他傻。李丐腾却坚定地认为要发展像剃须刀这样的小家电,技术研发是重中之重,生产可以找厂家合作代工。 当生产线生产出第一批双头电动剃须刀的时候,李丐腾如获珍宝的捧起来,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欣喜。 他信心满满地来到义乌,找这里的经销商谈合作。面对李丐腾手中的国产电动剃须刀,销售商都只是淡淡地摇摇头。 李丐腾道:“卖不出去不付钱!” 经销商惊讶于还有这等稳赚不赔的买卖? 于是拿来试试吧。出乎经销商意料之外,很快销售一空,客户反应情况非常好。 这些意外都在李丐腾意料之中,他信心满满地说:“不出五年,飞科就是中国剃须刀第一品牌。” 在这个行业里,有人看好契机,找他合作。有人嘲讽他,说他是狂妄的年轻人。也有人狐疑观望,看李丐腾是否真的能改变中国剃须刀行业。 在接下来的几年,完全印证了李丐腾的“狂言”。飞科剃须刀成为每一个中国男人的首选。在中国每两个男士中就有一位拥有飞科剃须刀。 市场占有率达到达50%以上。“飞科”成了剃须刀的第一关联词。 产业集群,共同发展李丐腾的商业才华展现在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他用强大的广告效应赢得市场。在生产环节采用“外包”的方法与温州其他剃须刀厂“抱团”发展。 温州的剃须刀产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是温州市最大的支柱产业。温州是中国最大的剃须刀生产基地。李丐腾没有选择一家独大。而传承了温州商业文化里的产业集群等模式。 2007年李丐腾推行了一种“无区域集团”生产模式。多家工厂分工协作,达到共赢目的。 李丐腾与“三名”、“朗驰”等电器公司签订协议,让其为自己做贴牌加工,这样飞科就能迅速扩大产量。集中精力做产品研发、广告运营,形成了一种轻资产经营模式。 2016年4月18日,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春天。上海飞科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飞科电器再一次华丽转型。 此时的飞科电器拥有众多生活小家电产品,飞科的产品研发、品牌运营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李丐腾也成为温州十大经济人物,连续四年荣获瓯海区十大优秀青年企业家,2021年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第986 名。 飞科是A股史上最家族化的上市企业,可谓是“一人独资”,股权家族化。 李丐腾妻子林育娥也是董事会董事,这位李太太比李丐腾小八岁,也是温州人,是李丐腾找到的“最美的温州女孩儿”。 林育娥因工作机会结识了而立之年的李丐腾,两人“一见钟情”,三年后生下儿子“仔仔”。太太持家有方,儿子乖巧可爱,李丐腾的私人生活幸福而美满。 飞科作为中国品牌,近些年开始走向世界。国际市场不同于国内,不能运用大量的广告形成品牌效,需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力,也就是性价比,慢慢获得不同地域消费者的认同。 这可能需要飞科自建厂房生产线,严格把关。不同于以往外包模式,这是一种新的挑战。而这种挑战存在积极和不利两个方面,飞科要做的还有很多。 李丐腾实现了最初的梦想:住大房子,娶最美的姑娘,做中国最好的剃须刀。 他现在是身价百亿的大富豪,回想起当初做电焊工时的梦想。李丐腾露出成功者的笑容:“那些是比较小的梦想。但是很真实,尤其是对物质的看法。” 富有起来的李丐腾却不再物质。他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平淡生活, 很少出现在媒体面前,他要的只是那种简单的快乐。 对于企业,认真做好一个品牌, 制定百年计划,飞科在每个中国人日常护理中成为一种不可取代。 在品牌、服务、文化上,成就“百年品牌”是李丐腾不懈追求的。李丐腾的人生路并不平坦,却始终拼搏不息。 他用自己缔造的神话告诉我们: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再不利的局面,都有反败为赢的可能。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坚持努力。

高桥雅代——再生医学的先锋

高桥雅代(Masayo Takahashi)博士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日本医生和科学家,以她在再生医学领域的突破性工作而广受赞誉。她的研究和临床实验为视网膜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将再生医学的理念转化为实际治疗。本文将深入介绍高桥雅代博士的生平、科学成就,以及她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早年生活和教育 高桥雅代博士出生在日本,自幼就表现出对医学和科学的浓厚兴趣。她在日本一所著名大学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并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她的出色学术背景和医学知识为她的科研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挑战 高桥雅代博士的研究关注了一类严重的视网膜疾病,特别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这些疾病导致视网膜细胞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 在过去,这些疾病的治疗非常有限,患者常常面临视力不断下降的困扰,甚至失明的风险。高桥雅代博士决心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将再生医学的原理应用于视网膜疾病的治疗。 视网膜细胞的再生 高桥雅代博士的研究集中在视网膜细胞的再生上。她和她的团队开展了多年的实验研究,致力于寻找一种能够替代受损视网膜细胞的方法。最终,他们开发了一种名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的技术。 通过将患者的皮肤细胞转化成iPSCs,然后再将其分化成视网膜细胞,高桥雅代博士实现了在实验室中培育新的视网膜细胞的突破。这一技术为治疗视网膜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患者可以通过接受自身来源的再生细胞治疗来改善视力。 临床实验和治疗突破 高桥雅代博士的研究不仅停留在实验室,她还积极推动了临床实验的进行。她和她的团队成功进行了多轮临床试验,验证了iPSCs治疗视网膜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些临床实验的成功标志着再生医学在视网膜疾病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患有AMD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现在有望通过iPSCs治疗来改善视力,减轻他们的痛苦。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高桥雅代博士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再生医学领域的发展,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她的团队开发了许多先进的技术,用于iPSCs的生成、分化和植入视网膜。 她的工作为再生医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工具,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iPSCs进行治疗。她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创新为再生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工作和学术传承 高桥雅代博士一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学术传承。她担任大学教职,并指导了许多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研究工作。她鼓励年轻的科学家积极参与再生医学研究,传承了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技术。 她的教育工作有助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和生物医学科学家,为再生医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培养了优秀的人才。她的学术传承工作推动了再生医学研究的持续发展。 国际合作和科研项目 高桥雅代博士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科研项目,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合作,推动了全球再生医学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她的国际合作促进了跨国科研项目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全球性的医学问题,如视网膜疾病和再生医学治疗。 高桥雅代博士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医生和科学家,她在再生医学领域的突破性工作为视网膜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她的研究和临床实验将再生医学的理念转化为实际治疗,为治疗视网膜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高桥雅代博士的工作不仅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为再生医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贡献,她是再生医学领域的一位杰出代表。

中国“乳业大王”牛根生,从小被父母50元卖掉,被伊利赶走后创办蒙牛

“蒙牛”企业在国内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行业巨头,相较于品牌的家喻户晓,其创始人的存在却是异常的低调。 这位年届四十才中年创业的大佬是怎样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成为中国的乳制品大王,又是怎样创下了创业四年就上市的商业奇迹? 儿时贫寒,被父母卖掉相较于大部分白手起家的创业者,牛根生的出身不仅有些苦,还有些传奇,出生于1958年的他在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就被亲生父母以五十元的价格卖给了别人家。 养父母的家境并不富裕,养父是个养牛工人,专注于送牛奶几十年,养母没有正式工作,幸运的是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是养父母对他都很好。 养母对他的教导很严格,还教育他学会分享,经常跟他说“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 在这样的教育下养成了他豪爽仗义的性格,也赢得了小伙伴的尊重和信任,出身并不好的他也出人意料的是那一代的孩子王,小伙伴都喜欢跟他一起玩,有事的时候也会找他帮忙决断。 1978年,养父去世,20岁的牛根生接了父亲的班,成为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几年后,他所在的牛奶厂与另外一家奶厂合并了,他也因此遇到了一个给他的事业带来两次转折的人,郑俊怀。 郑俊怀是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人,牛根生很崇拜他,而郑俊怀也很欣赏牛根生的努力和能力。 入职伊利,又被迫出走伊利1993年,伊利成立了,郑俊怀担任董事长,牛根生也成了企业的二把手,全面主持冰淇淋的生产销售工作。 由于从小养成的豪爽仗义的性格,谁家有困难他都伸出援手,员工生病他还跑去带班,一次公司为患癌症病人组织的捐款中,他一个人就捐了一万块。 他主导的冰淇淋产品苦咖啡突破了三亿元的销售额之后,他把公司原本准备奖励给他的好车折成了四辆面包车分给了自己的下属。 卓越的能力加上这桩桩件件的事情,让他在企业中的威望如日中天,甚至超越了郑俊怀。 但也正是因此引起了郑俊怀的不满,再加上两人工作风格的巨大差异,他们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昔日的情分也逐渐消磨殆尽。 在1998年的一次董事会上,郑俊怀表示他和牛根生只能留下一个,牛根生就这样离开了奋斗十六年的伊利。 离开了伊利的牛根生选择了去北京大学进修,学习了大量专业的理论知识,再加上自身十几年的实践经验,他很快做好了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他卖掉了手中一百多万的伊利股票之后,他创建了蒙牛。 众人支持下,再创业成立蒙牛由于昔日的声望,虽然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公司前途未知,曾经与他共事过的伊利员工纷纷表示想要投靠他,人数高达三百多人,还有很多人借钱也要来支持他创业。 即使牛根生一再地劝说大家新公司刚刚成立,未来的发展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大家伙的热情依然不减。 虽然大家有着高昂的热情,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刚刚建立起来的蒙牛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缺少奶源的致命问题。 当时的伊利已经垄断了呼和浩特市的奶源,牛根生又不愿意与老东家为敌,还制定了非奶站牛奶不收、与伊利收购价格和标准不一致的牛奶不收。 以及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不建蒙牛奶站的三不原则,这让当时的蒙牛举步维艰,最后还是与哈尔滨的一家乳制品企业合作,靠着东北奶源度过了这一艰难时期。 有了奶源,下一步就是销路,而彼时发展多年的伊利在市场上几乎是一家独大,想要争取到市场并不容易,蒙牛尝试着放低姿态。 在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上摆出了“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广告牌,但是还没等人们弄清楚这个忽然冒出来的蒙牛是啥。 广告牌就被砸得面目全非,背后黑手呼之欲出,而蒙牛却选择了忍气吞声,既没有报警也没有流出对伊利的不利言论。 也正因为如此,蒙牛算是因祸得福,大众的同情让舆论一边倒地站在了蒙牛这边,品牌因此有了一定的名气。 之后的牛根生又将目光瞄向了深圳市场,但是当时的深圳发展迅速,也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因此更为认可国外品牌,即使是当时国内乳制品第一的伊利也没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但是牛根生做到了,在对当地市场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之后,他采取了一种全新的营销策略,让员工穿着蒙古服装拿着横幅和标语,到各个小区门口免费送奶给居民品尝。 这一营销方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蒙牛迅速在深圳火了起来,而有了深圳这一成功经验的蒙牛,也在此基础上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营销方式,销售业绩连创新高。 从2001到2004四年时间里,蒙牛实现了七亿元到七十二亿元销售收入的十倍跃升,在市场上已经可以与伊利平起平坐。 就在蒙牛风头正盛的时候,牛根生做出了一件跌破众人眼镜的事情,他告诉律师,要把自己的蒙牛股票全部捐出来,下代人不能享用,不能继承,律师目瞪口呆,家人也急了眼。 但是牛根生坚持自己的决定,他认为教育和人品才是留给子女的财富,他希望自己的子女能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 在他的劝说下,家人终于接受了他的决定,于是2004年,老牛基金会正式成立。3年后,49岁的牛根生以累积6.5亿元的捐款位列胡润中国慈善榜榜首。 2008年,五十岁的牛根生决定退休了,早在两年前他就已经开始将手中的职权转移给企业的新任总裁。 但是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将全国的乳制品企业都拉进了这场风暴中,国民对国产乳制品失去了信任,股价直线下跌的蒙牛面临着被国外收购的风险。 退休生活还没有到来,牛根生就又冲上了第一线。也是因为他的人品有目共睹,蒙牛受到了来自各路民族企业家的援助,联想集团的柳传志48小时之内汇来了2亿元,新东方俞敏洪资助了5千万元,江南春也准备了5千万的救济经费。 而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时候,牛根生也义无反顾地做出决定,:“所有未经检测的奶,全部倒掉!奶农的钱照付,一切损失我们承担,不能让奶农受损,也不能让老百姓喝一口不安全的奶!” 这一次事件中,蒙牛倾倒了近3万吨的原奶,再加上产品的召回和退款,企业的总损失高达20亿元,最终在众人的支持和他的坚持下,蒙牛度过了这一劫,没有被外资收购。 这一次的风险中,牛根生可以说是凭借一己之力保住了蒙牛纯正的中国血脉,而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持也让人们了解了什么是得道者多助。 从创业起家到如今的千亿企业,牛根生用他的实际行动将“商”、“德”两个字的内涵和重要性阐述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