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

联合创始人 Flipkart 的咨询初创公司在 2023 年 3 月财年的收入增长了 3 倍

Date:


截至2023年3月的15个月,Xto10x录得毛利730万美元,较2021年的亏损180万美元有所改善。

将本文分享至:

《亚洲人物》订阅

spot_imgspot_img

亚洲领袖

查阅更多《亚洲人物》
Figure Aisa

亚洲商业巨头:安南达·克里希南的传奇之路

引言 安南达·克里希南(Ananda Krishnan)是亚洲商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以卓越的商业智慧和多元化的投资而闻名于世。本文将深入介绍安南达·克里希南的生平和商业成就,探讨他在亚洲商界的深远影响。 早年生活与家庭背景 安南达·克里希南生于马来西亚,出生在一个朴素的家庭中。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但他从小就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和创业精神。他的家庭价值观强调教育和勤奋工作,为他未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媒体帝国的崛起 安南达·克里希南在媒体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创立了马来西亚的一家电视和媒体公司,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娱乐和新闻内容,迅速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的媒体帝国在亚洲地区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塑造了大众文化和新闻报道。 多元化投资与企业帝国 安南达·克里希南不仅仅限于媒体产业,他还积极寻求多元化的投资机会。他将业务扩展到了电信、房地产、金融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他的企业帝国遍布亚洲各地,成为一个多元化、全球性的企业集团。 社会责任与慈善事业 尽管是商业巨头,安南达·克里希南一直强调社会责任和慈善事业的重要性。他积极支持教育、医疗和社会福祉项目,为改善社会和帮助弱势群体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慈善事业影响了数以千计的人们的生活,树立了一个慈善家的楷模。 领导风格与商业哲学 安南达·克里希南以谦虚和坚韧的领导风格而著称。他注重团队合作和员工培养,鼓励创新和卓越。他的商业哲学强调长期发展和可持续性,为企业的成功贡献了坚实基础。 总结 安南达·克里希南是亚洲商界的杰出代表,他的商业成功故事激励着无数人。他的媒体帝国在亚洲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他的多元化投资战略使他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企业帝国的缔造者。他的慈善事业和社会责任感也为社会福祉带来了积极影响。安南达·克里希南的传奇故事彰显了谦虚、坚韧和社会责任感的典范,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值得敬佩的商业楷模。

中国最“穷”富豪田家炳,身家百亿却租房,贱卖上亿豪宅建300所学校

他和李嘉诚在同一时期跻身香港富豪之列,本可以靠炒地皮赚取更多财富,却偏偏要散尽家财,兴办教育,振兴中华。 晚年遇上金融危机,他贱卖上亿豪宅也要践行捐校的承诺,先后资助几百所学校,上千所农村图书馆。为纪念他的功绩,中国紫金山天文台甚至将小行星2886命名为“田家炳星”。 他的善举泽荫两岸四地,被人们称之为“百校之父”。他就是中国最“穷”富豪田家炳。讲述原创商业创始人故事,传播商业智慧。 南下开辟新商路,寻求生机田家炳1919年,出生于广东大埔。从小生长在书香门第,家境殷实。奈何在他16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家道中落。田家炳只好辍学从商,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那一年,国家战事连连,内有分裂势力,外有强敌入侵。国家尚且不稳定,何来家庭的安稳度日?为了能支撑家业,田家炳只能去越南推销家乡的瓷土。 好在,那个时候南下做生意的广东人有很多,他们在当地组织了同乡商会互相帮扶。就这样,田家炳的生意起步虽难,可也慢慢做出了小成绩,还成立了茶阳瓷土公司。 可惜,在动荡的年代,安稳都是一种奢侈。田家炳的瓷土生意好转没多久,国内时局变动,汕头沦陷了。 田家炳的商品运输通道被中断,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举家转往印度尼西亚从事树胶工业。 或许,广东人骨子里勤劳能吃苦的性格就很适合做生意,田家炳在印尼的树胶事业慢慢的也做得很不错。 但那个时候很多中国人跑到印尼谋生路,由于中国人普遍吃苦耐劳,无形中让很多当地人丢了饭碗。 这导致当地人的排华情绪越来越重,为了家人的安全和子女的教育问题,田家炳决定举家迁到香港。 1959年,来到香港的田家炳就在新界屯门填海建厂,开始生产塑料薄膜和人造皮革。 上世纪50年代的香港是经济发展势头最盛的年代,也是有限的生活水平与膨胀的欲望并存的年代。 很多有头脑的商人都借着好时机,跻身香港富豪之列。 田家炳靠着他的皮革生意,成为了香港的“皮革大王”,而同时期的李嘉诚凭借他的长江塑胶厂,做成了香港的“塑胶花大王”。 到1980年,田家炳已成为香港著名的亿万富翁。 退出商场,转身投入慈善事业人生路口的转折也是从1980年开始。这一年,李嘉诚在股市上成功低价吸纳大量“和黄”的股票,实现了他家族财富的又一大飞跃。 而田家炳却选择了更让他牵挂的是国家的教育事业。田家炳深知国强才能民富,而国家要想强大,教育一定不能落后。 于是,自认赚足财富的他,在1982年创办了公益组织“田家炳基金会”,开始了退休后的“散财之路”。 其实,田家炳做慈善并非从1982年开始的。早在六十及七十年代,田家炳便曾出任东华三院、博爱医院等多间慈善机构要职,推动社会福利工作。 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后,田家炳坚持“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的原则,专门捐办教育、医疗、交通、文娱等公益事业。 先后资助了全国93所大学、166所中学、44所小学、专业学校和幼儿园20所,以及1800多所农村学校图书馆。 田家炳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的那几十年,百废待兴,我们国家跟世界强国之间有太多的差距要赶超,有太多的事业要抓紧建设。 而这一切都需要人才,自己的个人财富再多也是有限的,唯有把这些财富都铺在教育上,才能在祖国的土壤上,撒上希望的种子,让孩子们一代代的成长起来,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为此,他把慈善当成了第二事业奋斗,倾注毕生的财富和精力也要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前行。 为了更好地做慈善,田家炳把工厂交给了子女去管理,同时也要求工厂每年要捐出利润的10%,用于慈善事业。 而田氏家族在香港的厂房、写字楼的租金收益更是拿出8成捐给基金会,只保留2成用于日常维护运作。 据田家炳的子女说,他们在香港的租金收益每年大约1亿元港币,老爷子坚持要捐出去,给孩子们建更多的学校。 对于田家炳来说,慈善就是他的信仰。他曾说:“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无私奉献;能把自己的财富资助公益事业,广大民众受惠,自己精神上也可获得无法形容的安慰和享受。 我们不妨将慈善公益看作是自己恒久而辉煌的事业。” 卖豪宅建学校,践行慈善承诺即便是遇到了香港金融危机,田家的商业遭受了重创,田家炳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慈善承诺。 1997年香港的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田家炳的产业也难以幸免,变得入不敷出。 这种时期,就算先顾及自家安危,暂停基金会事务都是能被理解的。 但是,在田家炳得知,基金会原定捐赠学校的计划早就对接好后,他决然卖掉了自己居住37年的花园洋房,也要完成原定的建校计划。 要知道,田家炳售卖的这栋洋房原本价值上亿,但当时着急出售用钱,就只卖出了5600万港元。 房子卖掉后,田家炳拿出500万兑现基金会之前的建校承诺,剩余资金也没用在自己身上,而是在内地又新建了几十所学校。 在早年的一段采访中,他回忆道“当时经济很糟糕,但我承诺给组织捐款,他们也已经制定了计划。所以他决定卖掉房子。 一方面,我认为住在这么大的房子里是浪费钱。另一方面,卖的钱可以资助20多所中学。我认为这样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事实上,田家炳也确实像他采访中说的那样,是一个不在乎个人享受的人。生活中的田家炳就像个“苦行僧”。 即便曾经身价上亿时,他也践行节俭的生活作风,一双鞋穿了十年,一套西装穿了40年,就连过80大寿这么重要的日子,他也没有摆酒席。 也可能是前半生的经历太坎坷,田家炳更加懂得生活的不易,更懂得国强才能民富的道理。 他办教育不像别的富商那样,只是拿出一部分财富成立慈善基金,而是几乎散尽了自己的家产在做慈善。 这样的大爱也感动了很多人,为此,国家紫金山天文台还将小行星2886命名为“田家炳星”,以此表达对田家炳先生的敬意。 2018年,田家炳老先生离世了。但他仍以小行星的身份照亮着祖国大地。 如今的祖国越来越强大,曾受他资助过的学校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工程师,也托起了建设祖国的重任。 田家炳老先生终其一生做慈善,在最富有的时候,放弃财富只为多捐一所学校,多帮助一个人。这样的大爱善行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

Salil Singhal & Family: 培育卓越的农业企业

萨利尔·辛格哈尔及其家族是印度农业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以卓越的领导力和创新精神而闻名于世。他们的生平和职业生涯展示了决心、勤奋和对农业的热爱。本文将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农业企业的成功和他们在印度农业领域的杰出影响力。 萨利尔·辛格哈尔及其家族出生于印度,他们从小就对农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家族在农业领域有着悠久的传统,他们决心将这一传统延续并推动农业现代化。他们于1992年创立了Agro Tech Foods Limited(农业科技食品有限公司),这是一家致力于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生产的公司。 Agro Tech Foods Limited的成功得益于卓越的食品加工技术和高品质的产品。公司生产的食品产品包括谷物、植物油和方便食品,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萨利尔·辛格哈尔及其家族的管理哲学强调了质量、可持续性和创新,将公司打造成了印度农业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 除了在农业领域的卓越成就,萨利尔·辛格哈尔及其家族也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他们关注教育、医疗保健和社会福祉等领域,并通过自己的慈善基金会积极支持各种项目。他们的慈善工作有助于改善印度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为社会福祉做出了积极贡献。 萨利尔·辛格哈尔及其家族的领导力哲学强调了家族价值观、社会责任和创新。他们坚信农业是印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满足食品需求和提高农民生计的关键。他们的坚韧、决心和对农业的热情鼓舞着全球的农业专业人士、企业家和领袖,追求卓越,推动农业领域和社会的进步。 萨利尔·辛格哈尔及其家族是印度农业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卓越成就、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该领域的杰出人物。通过Agro Tech Foods...

从农村妇女到身价70亿,“老干妈”陶华碧打造辣酱传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美食情有独钟,做美食必不可少的也就是酱料了。 现在市面上大家耳熟能详的也就是老干妈了,几乎每个中国家庭的餐桌上都少不了她的身影。 正是这样一瓶看上去朴实无华的酱料,让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人陶华碧变成了一个身价70亿的管理者。 陶华碧1947年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的一个贫穷家庭,那时候家里的孩子都很多,她作为女孩子,读书的机会自然也轮不到她。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20岁时嫁给了贵州206地质队的一名地质普查员。 本以为这是她新生活的开始,谁曾想丈夫没过几年就去世了,这对于一个年轻且带着几个孩子的女人是一种多大的打击啊。 一人抚养孩子也有不少人劝她改嫁,可是她坚持一个人抚养孩子,为了让孩子吃饱饭,她开始做米豆腐为生,每天起早贪黑,出摊时还得带着几个孩子。 不少人都知道她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所以经常照顾她的生意,她就这样靠着卖米豆腐把孩子抚养长大了。 1989年,她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开了一家小吃店,名叫实惠饭店,专门卖冷面和凉粉,店铺很简陋,棚子还是用她捡来的材料搭起来的。 虽然简陋,可是至少不用继续风吹日晒地卖米豆腐了。 为了让冷面和凉粉能够获得顾客的喜爱,她专门特制了麻辣酱,一口下去,唇齿留香,再加上贵州人喜欢吃辣,所以来她家吃饭的人很多。 她还接济不少穷学生,让他们免费吃饭。1994年,贵阳修建环城公路,刚好在她的小吃店附近,也因此很多来往的司机也成了她家的常客,她为了招揽生意还经常送自己制作的辣椒酱给他们。 本来她以为是自己的冷面和凉粉味道好吸引了顾客,可是有一天她因身体不适没有早起去买辣椒,也就没有做麻辣酱,来的顾客一听今天没有麻辣酱了,转头就去了别家。 她这才发现是麻辣酱的功劳让她的生意越做越好的。之后,她把目光都放在了麻辣酱上,想要在现有麻辣酱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 研究辣酱她并没有急于求成,一研究就是几年,最终做出了口味独特的麻辣酱。 但是麻辣酱的兴起带来的却是凉粉和冷面生意越来越差,有时候上午就卖完了麻辣酱,下午顾客一听说麻辣酱没了直接就走了,似乎与她最开始开小吃店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她有时候卖完麻辣酱之后就直接关了门,路过一家又一家的同行店铺,门口全是人,生意不是一般地好,结果发现他们所用来拌凉粉和冷面的酱竟然是她自己做的麻辣酱。 这让她嗅到了商机,经过深思熟虑后她打算放弃小吃店的生意专门卖麻辣酱了。 关店开厂,创立老干妈1996年7月,她虽不舍但仍然关掉了小吃店,借用了云关村委会的两间屋子办起了辣椒厂,拿出自己不多的积蓄聘请了40名工人,取名为“老干妈”。 这个名字的来源于以前一个经常来她这里吃饭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因在外收“保护费”引起了她的注意。 但她发现了这个学生是因为穷迫不得已才这样的,于是便免费给他提供饭,之后这个学生就喊起了她干妈,之后干妈这个名称就传遍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喊起了她干妈。 她没有钱购买机器,所以她和员工们都是采用纯手工制作辣椒酱,虽然手工没有机器产量大,但是辣椒酱依然处于囤积状态,当地的小吃店无法承受厂里全部的辣椒酱。 于是,她作为老板身先士卒每天带着辣椒酱四处跑超市和工厂食堂等等一切有机会卖出辣椒酱的地方。 事实证明,金子总会发光的,没过多久就接到了来自各大经销商的电话,渐渐地辣椒酱有些供不应求了。 为了扩大产量,工人从最初的40人扩招到200人,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 她这时才意识到自己作为老板身上的重担,不仅仅是带着员工一起剁辣椒,还要负责全厂的财务状况、员工情况以及应付各种各样的应酬。 她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对待工厂的员工却是非常的真诚,丝毫没有老板的架子。 她认识每一个员工,知道每一个员工家里的情况,有特殊情况需要提早下班的她也会应允,有困难的她也会尽可能去帮助他们,因此厂里的员工对她是十分忠心。 1998年,她的长子李贵山辞掉了自己的工作来到公司,协助陶华碧制定了公司的第一套规章制度。 李贵山提出自己的建议,陶华碧再说出自己的建议进行修改,经过无数个夜晚的讨论,最终制定出了一套让员工和老板都认同的制度。 由于陶华碧没有多少文化,李贵山专门每天教她写字、认识报表等等作为一个老板基本的素养。 好在陶华碧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学东西、记东西都很快,很快就对公司的业务游刃有余了。 随着公司一步步做大,她并没有农村妇人贪小便宜的心理,也并没有因为大众对老干妈的认可而懈怠。 2001年因一家玻璃厂提供的玻璃瓶质量有问题导致漏油,不少竞争对手借此机会买通媒体攻击老干妈。 这时候的陶华碧为了给消费者一个交代将所有产品全部追回并且销毁,之后不仅对辣椒酱的质量严加把控,对用于包装的玻璃瓶在使用之前也是检测了一遍又一遍,才敢放心使用,也因此挽回了消费者的信任。 现在的陶华碧早已身价70亿,面对多家老牌企业频频被列入失信和老赖名单,陶华碧坚持按时纳税,不差国家的一分钱。 为了购买制作辣椒酱的原材料,她从来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有多少钱就买多少钱的材料,不会为了销量去贷款购买材料。 如此大的家业,不少人建议她赴港上市,她却毅然决然地拒绝,只要消费者吃的开心就行了,至于知名度,老干妈早已遍布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 陶华碧这一生都在做辣椒酱,从以前做给家人吃到现在家家户户都在吃,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农村妇人坚守着自己的初心,有多大的能力就干多大的事,坚决不偷税、不贷款、不欠钱、不上市。 就是这样看上去保守的经营策略赢得了消费者的心,才能在一众新兴品牌中常年屹立不倒。对待自己的员工更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才能让不少人才心甘情愿跟着她打江山。 对于老干妈的质量问题严格把控,不允许出丝毫的差错,这样严谨的态度让消费者吃的放心,现在陶华碧早已退居幕后,期待以后的老干妈在下一代领军人手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