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

网剧的秘诀 “Secret Ingredient” 是文化的融合

Date:

看韩剧而不更多地了解韩国美食是很少见的,从高级美食到炒年糕(辣年糕)和 bungeoppang(鱼形红豆糕点)等街头小吃。角色在如此多的故事情节中享受他们的民族菜肴。Viu Philippines 的原创主管 Corinna Visan 注意到韩剧推广美食的方式,这成为这部以美食为基础的多元文化网络剧的灵感来源 秘方。

这部美食剧以雅加达的一家餐厅为背景,由韩国演员李相宪、菲律宾明星朱莉娅·巴雷托和印度尼西亚万人迷尼古拉斯·萨普特拉主演。为这种组合增添更多韩国风味的是作家 Baek Dong-hoon,他写道 Le Grand Chef 2: Kimchi Battle, 以及导演赵英光(Cho Young-gwang),他执导了这部韩剧 球拍男孩。

这部网剧讲述了巴雷托饰演的玛雅的故事,玛雅是一位有抱负的厨师,在 Saputra 饰演的主厨 Arif 手下工作。她从“Jack”那里得到了一些帮助来实现她的梦想,“Jack”是一名秘密的韩国财阀。戏剧中准备的食谱与角色的过去相联系,并/或提供了一种将他们联系起来的媒介。他们还使用了 Unilever Nutrition 销售的产品,该公司与 Viu 合作制作了这部剧。Vistan 想讲述一个关于菲律宾女性和她与食物的关系的故事,但这部剧的秘密成分可能是来自不同亚洲文化的风味的融合。

“我们想让它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故事,”Vistan 说,“这个 Viu 原创真的不应该只为菲律宾制作。我们真的希望它给人的感觉和几乎像韩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想请一位韩国编剧、一位韩国导演和一位韩国演员。但我们也想注入东南亚元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出色的菲律宾女演员、菲律宾演员和工作人员。然后我们还请来了一位非常出色的印度尼西亚演员,他就像印度尼西亚的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我们很幸运有我们的三个主要主角。这是一种美丽的融合,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融合,而且这三人在银幕上的化学反应真的非常非常美。

菲律宾剧集采用韩剧采用的微妙(有时不是那么微妙)植入式广告并不常见,尤其是食物,因此这部网络剧集提供了一些不同的东西。对于巴雷托来说,这位电影的明星包括 Vince 和 Kath 还有 James,爱你到星星,又爱你,出乎意料地属于你 Un/Happy for You,这是一个突出菲律宾菜肴的令人兴奋的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我对制作这个系列感到非常兴奋,”巴雷托说。“因为我认为我们终于第一次展示了来自菲律宾的菜肴,我认为这些菜肴也可以真正走向全球,人们也会喜欢。是的,我们是非常以爱情故事为中心的讲故事者或动感十足的故事讲述者。所以这是第一次。

为了扮演一位有抱负的厨师,巴雷托在麦格塞塞酒店和烹饪艺术中心学习了更多关于烹饪艺术的知识,在那里她接受了厨师梅·蒙塔尔班 (Mae Montalban) 的培训。为期三天的课程提供了有关剔骨和电镀等技能的专家建议。她的性格让它看起来毫不费力。

“这真的是从头开始的一切,”巴雷托说。“这有点像锻炼。”

演员和工作人员经常被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美味佳肴所包围,根据 Barretto 的说法,Lee 是团队中最大的美食家。

“我认为他几乎吃完了所有的食物,”巴雷托说。“有时,当 Mae 主厨在场景结束时准备一道菜时,他会狼吞虎咽地吃掉它。其中大部分是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食物。其中很多对他来说都是新菜,他会尝试,他真的很喜欢它们。

虽然 Maya 不怕与有成就的厨师竞争,但她最有竞争力的是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我真的很喜欢扮演她,”巴雷托说。“因为我知道把自己作为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什么感觉,但我认为这是为了更好。我认为她也有很多需要实现的梦想,并且在生活中非常务实。我也是这样。

前漫威影业高管维斯坦几年前回到菲律宾,对韩剧的受欢迎程度感到惊讶。这促使她制作了 2022 年的戏剧, K-爱,讲述了五位菲律宾韩剧爱好者让戏剧激发灵感的故事EIR 决定。故事情节 秘方 需要一位韩国演员和李,他出现在美国制作的 XO 小猫, 似乎是很自然的。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是演员们最常用来交流的语言。对 Barretto 来说,与多元文化的演员合作是一种新的体验。她已经习惯了菲律宾演员作为同事。

“它挑战你去适应,”巴雷托说。“并做出某些调整,看看每个人都可以在半途相见的地方,并互相称赞以创造化学反应,无论是浪漫的还是友谊的。所以这实际上是一股新鲜空气,因为一切都对我来说是新的。但他们的工作也非常非常出色,这真的让每个人的工作都变得轻松。

根据 Visan 的说法,韩剧在菲律宾和整个亚洲的受欢迎程度仍然很高。当这部网剧在雅加达首播时,她惊讶地发现印度尼西亚人似乎是更大的韩剧粉丝。

“我们在网上阅读了评论,”Visan 说。“菲律宾人和印尼人会说,’哦,天哪,这个韩国演员在现场碰我们的钱,他处理的是印尼的钱。”然后’哦,看看他,他正在吃菲律宾菜。对他们来说,他们的文化被这位杰出的全球韩国演员看到真是太激动了。他们只是感觉更像是,哦,他们正在认可我们的文化,这真是太好了。

在与韩国作家 Baek Dong-hoon 合作时,Vistan 发现他经常低估烧酒或财阀等韩国词的流行度,而没有意识到整个亚洲有多少观众已经通过观看韩剧知道这些词。他想用啤酒这个词来代替烧酒。

“我们菲律宾人知道烧酒是什么,”Visan 说。“当然。所以我觉得这很有趣,因为即使是我们的韩国作家也不知道有多少韩国术语渗入菲律宾文化的影响。我们说很多人,尤其是我们的韩剧迷,他们都知道 chingu 和 soju 之类的词。我们真的希望它的元素像韩剧一样,但也要加入行话,即你在韩剧中听到的小词。在这个时候,世界上很多地方,尤其是东南亚都会熟悉这些术语和故事点。

秘方 在2024年戛纳企业媒体和电视奖中,我获得了品牌内容视频银海豚奖杯和最佳演员/镜头人才黑海豚奖杯。该系列还在 2024 年亚洲学院创意奖中获得了菲律宾最佳品牌节目和最佳流媒体原创作品(小说)奖。Barretto 在第 29 届亚洲电视奖中获得数字剧集最佳女主角提名。这部网剧为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提供了许多第一次。Vistan 不仅为这场表演感到自豪,而且很高兴能更多地了解韩国和印度尼西亚文化。

“我认为对 Viu 来说,这是第一个更大的区域性展会,”Visan 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戛纳获奖。这是我们第一次真正能够将这个跨文化的故事放在一起。剧本中有四种不同的语言。我们必须在剧本中使用英语、韩语、菲律宾语和印尼语。这是我第一次亲自与韩国导演合作,然后是韩语更流利的韩国导演。所以,我们遇到了很多漂亮的挑战,帮助我们从经验中学习。

对 Barretto 来说,该节目的多元文化性质暗示了一个充满美味可能性的世界。

“这让我更有灵感去看看外面还有什么,”她说。“我们仍然可以讲述不同的故事,我们仍然可以与之合作的不同人。”

Viu Philippines 是一种在线流媒体服务,在菲律宾和其他国家/地区提供亚洲娱乐。

将本文分享至:

《亚洲人物》订阅

spot_imgspot_img

亚洲领袖

查阅更多《亚洲人物》
Figure Aisa

用梦想和技术改变世界,张一鸣如何影响6亿中国人

他是一个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年仅三十余岁,先后创业失败四次,第五次一举创立“今日头条”和“抖音”等热门APP。 一朝身价高达1000亿,让他成为了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青年之一。这样曲折的创业历程里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成功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或许大家并不熟悉张一鸣这个人,但是一提到他所创立的平台,大家都耳熟能详。 不论是今日头条,还是抖音等等,几乎在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这些APP,可以说是渗透进了每个人的生活里。 或许在平常等待公车地铁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会打开“今日头条”看看讯息,又或者打开“抖音”刷刷小视频。 在网络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在短视频平台上有两个巨头“南抖音,北快手”。这句调侃也侧面体现了抖音的用户之广。 其实在创立“今日头条”和抖音之前,张一鸣已经有了四次创业的经历,这些经历也与他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息息相关。 张一鸣1983年出生于福建的龙岩市,他的父亲在事业单位上班,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辞职下海去东莞开了一家电子加工厂。 父亲创业还算成功,母亲又是一名护士,有稳定的工作,在当时,张一鸣的家境已经算得上很不错了。 很多的孩子从小在父母亲的约束下成长,就连人生轨迹也是早早被父母安排好的。 埋下“创业种子”但是与这些普通孩子不一样,张一鸣在父母“放养”式的教育下,他成为了一个特别有主见、有行动力的孩子。 在他小的时候,只要是跟他相关的事情,父母都会征求他的意见,可以说张一鸣的人生路是自己一个一个决定走出来的。 良好的家境和开明的父母亲给予了他一个相对自由的成长环境,这也让他在整个成长历程里多了一些冒险精神。 由于工作关系,父母经常在日常生活里谈论关于国内外的技术创新。或许是从这个时候就埋下了种子。 在后来的学习生涯里,张一鸣也一直期望着能够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他而言不是像别人宽泛的说上一句想要成为科学家一样,而是要做出具象的东西。 比起一些模糊的概念,张一鸣更在意的是那些能够给他体验感和参与感的东西。这样的一个清晰认知让他选择了在大学时期攻读自己喜欢的软件工程专业。 开始创业张一鸣的第一次创业是在2005年南开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和当时的大学同学们一起组建了一个3人团队。 他们满怀热血、下定决心要闯出一番天地,开发了一种企业协同办公系统。 但是因为经验不足,刚刚出社会的小伙子们没有弄清楚产品的市场定位,即使做出来了一个好的系统却没办法将它推销出去,导致了这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创业,张一鸣加入了一个定位是旅游搜索网站的酷讯。他还是酷讯的第一个开发工程师。 因为人手稀缺,只有他一个人有相关的技术经验,于是只能由他一个人来全面负责酷讯的搜索研发,就这样经过了一年的发展,他升职到了技术高级经理。 从一个人单打独斗到拥有了40多个员工。在由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再升职到管理者层面。 这其中很多都是让张一鸣不适应并且不满足,他想要提升自己的管理经验。于是乎,技术出身的张一鸣在2008年离开酷讯去了微软。 然而在微软上过一段时间的班后,更加让他下定决心创业。能进入微软这样的大公司,说明他的能力是被充分认可的。 但是在上班的这段时间里,他感到非常迷茫,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仅仅只是做一个“码农”,写着一行又一行的代码。 这也与他一开始想要做的事情有很大的差异,甚至于张一鸣在提起这段经历的时候曾用“无聊”两字来形容。 微软没有挑战性的工作让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辞职,踏上了接下来的创业征程。 第三次创业同样是以技术合伙人身份加入了饭否公司创业,还是负责饭否技术开发这个方向。但是饭否因为某些敏感因素被整顿。 独自创业于是在2009年10月,张一鸣开始第四次创业,这次他没有再找合伙人,而是选择了独立创业,紧跟着当时的潮流创办了一个房产搜索引擎——“九九房”。 “九九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它在当时成为了房产类应用的第一名,在当时移动互联网大环境下,有活跃用户150万。 这已经是一个很成功的创业案例了,但是张一鸣并不满足于此,他在2012年底选择辞去“九九房”CEO,再次乘风破浪,开始新的征途。 张一鸣带领的一个几十人的团队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等一系列的操作后,于2020年5月份推出一个试水的产品——"内涵段子",并且收到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同年8月份又推出"今日头条"。经过了前四次的创业以后,他终于找准了一个方向,并取得了成功。 创办抖音从“今日头条”这个成功案例里,分析用户喜好数据并推送相关咨询的方式,也被延续到了后来张一鸣创办的抖音里。 这样具有社交性质的平台,用两年的时间用户数量从无到有,直到今天已经有了上亿的用户。 而更加具有“国民级别”的抖音短视频平台作为一个拍摄短视频的音乐社交平台,今年日活跃用户数量达到6.8亿,可以说全中国有几乎一半的人在使用这个软件。 它主打得通过视频来分享自己的生活让无数人从这个平台获得娱乐。 其实一开始,在2014年时张一鸣就曾经与团队讨论过是否要开发这样一个短视频平台。 但是当时因为市场上已经有了一部分这样的软件,这让张一鸣觉得这个风口已经过去了,于是这个项目被搁浅,到了2016年底才被重新拾起。 毫不夸张地说,也正是这一回首,让他身价暴涨,成为互联网行业里80后第一人。 张一鸣性格里的不走寻常路,勇于探索的精神让他获得了成功。作为技术人员出身却一步步成长为管理者,用“计算机”思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杉本博司:摄影艺术的哲学大师

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是一位享誉国际的日本摄影艺术家,以其深刻的哲学视角、极简主义的作品和对时间、空间的探索而备受推崇。本文将深入探讨他的生平、摄影作品、独特的艺术理念以及他在摄影界的卓越地位。 杉本博司于1948年出生在东京,他的摄影生涯始于20世纪70年代。他最早是在美国圣弗朗西斯科的艺术学院学习摄影,这段留学经历让他接触到了现代艺术和摄影的前沿思潮。这段经历对他未来的摄影探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杉本博司的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而著称,他常常将摄影视为一种艺术哲学的表达方式。他的作品强调了摄影的本质,探讨了光、时间、空间和观念之间的关系。他的早期作品如《摄影师画廊》(Photographer's Gallery)系列,通过在摄影展览中拍摄空白的画廊墙壁,探讨了摄影的观念和意义。 杉本博司的另一系列作品是《剧场》(Theaters)系列,这些作品以极简主义的风格呈现了各种电影院和剧院的内部,但只有屏幕上的光线留在了照片上。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时间和观念的流逝,还将观众引向对电影、观众和时间的深思。 他的另一著名系列作品是《海景》(Seascapes),这些黑白摄影作品捕捉了海水和天空的极简景象,将大自然的无限之美呈现在观众面前。杉本博司通过长时间曝光的技巧,模糊了水和天空的界限,创造出了抽象的、哲学的画面,引发观众对自然界的深刻思考。 杉本博司的摄影作品经常探讨时间和记忆的主题。他的《时间暴露》(Time Exposed)系列使用长时间曝光捕捉了历史建筑的影像,将时间的流逝与建筑的永恒相结合。这些作品强调了时间的相对性和历史的沉淀,引发观众对时间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杉本博司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他的摄影作品上,还体现在他在摄影界的领导地位上。他积极参与国际摄影展览和艺术活动,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摄影师合作。他的作品被全球知名的博物馆和画廊珍藏,他的个展和巡回展览在世界各地展出。 此外,杉本博司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跨足了绘画、雕塑和影像艺术等不同领域。他的创作多样性和多媒体实验让他的艺术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杉本博司是一位杰出的摄影艺术家,他以其深刻的哲学视角、极简主义的作品和对时间、空间的探索而备受推崇。他的摄影作品不仅是一种视觉享受,还是一种思想的探索和哲学的表达。他的影响不仅限于摄影领域,还扩展到了全球艺术和哲学领域,为艺术的思辨和表达提供了独特的贡献。

卡米拉·沙姆西:文学之翼的女性笔触

卡米拉·沙姆西(Kamila Shamsie),这个名字在当代文学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如同一位文学之翼的女性笔触,她以深刻的见解、生动的叙事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享誉国际。她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英国巴基斯坦作家,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和对身份认同、权力和社会正义的深刻探讨而脱颖而出。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卡米拉·沙姆西的生平、作品和文学影响。 卡米拉·沙姆西于1973年出生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她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充满了多元化。她在巴基斯坦接受了初等教育,后来前往美国和英国接受高等教育。这个跨越文化和地域的背景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使她能够更好地理解全球化时代的复杂性,并将不同文化的元素融入她的作品中。 沙姆西的文学生涯始于1998年,当她出版了她的处女小说《入侵(In the City by the Sea)》,这是一部关于一位巴基斯坦男孩的成长故事,背景是卡拉奇的城市景观。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为她赢得了文学评论家的注意。 然而,真正使沙姆西声名鹊起的作品是她的小说《家(Home Fire)》,这是一部以希腊神话为背景,讲述了一名英国巴基斯坦家庭的故事,涉及了宗教、恐怖主义和身份认同等重要主题。这部小说荣获了英国沃尔夫文学奖(Women's Prize...

中国最大问答社区却屡次被罚,周源将带领知乎将何去何从?

他从小热爱物理,但无意间接触了父亲的三八六电脑,对计算机可谓是“一见钟情”。高中毕业后。 他大胆地报考了当时仅处于新兴行业的计算机专业,并且坚信计算机前景广阔,后来又继续攻读硕士,探索未知的计算机世界。 毕业后,他做过码农,也做过IT记者,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创业,奈何突遇资金断裂。后来瞄准了国外的Quora,决定做一款中国的Quora,知乎由此诞生,花了十年时间从用户不足两百人到现在成为国内最大的在线问答社区。 1980年,周源出生于贵州贵阳,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的父亲是一名新闻工作者,饱读诗书,他的母亲是一名教师。 在家庭氛围长大的他从小动手能力就很强,尤其喜欢物理这门学科,本以为他大学会选择物理专业,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学家。 选择计算机行业可是他却选择了当时刚刚新起的计算机专业,原来他早在初中看到了父亲正在使用三八六电脑,十分感兴趣。 苦于我国当时计算机并不发达,他的许多问题并没能得到解决,所以他下定决心要自己亲自去探索,这也是他选择计算机的原因。 高考过后,他被成都理工大学的水上图书馆所吸引,正式成为了成都理工计算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 在大学期间,他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对大学生创业也十分关注,但当时大学生创业远没有今天有如此多的优惠政策,反而壁垒重重。 他得知同为计算机专业的丁磊,创办的网易在纳斯达克上市,受到十分大的触动,他更加坚信计算机这条路没有走错。 同时,在校期间也尝试过小型的创业,他和院里的几个同学一起创办过计算机服务部,卖出了14台电脑,放在今天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已经算是不菲的成绩了。 大学毕业之后,也有不少公司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可他认为自己资历尚浅,还需要继续学习,于是他考上了东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硕士。 研究生毕业之后,他如愿成为了一名程序员,他在上海的一家大公司负责底层数据库的开发,大城市的光鲜亮丽和足够稳定的工作让他被不少人羡慕,可是他真的甘心每天在屏幕前敲代码吗? 日复一日的代码工作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头疼的事情,但是却让他觉得枯燥疲倦,他开始思考自己学计算机的初心到底是什么了,可以说这是周源最迷茫的一段时间了。 成为记者2005年,他选择离开上海来到北京,在《IT 经理世界》杂志社成为了一名记者,有人会说程序员不都是不善言辞的吗,一直以来给人沉闷感觉的程序员,也可以做能说会道的记者? 或许是从小受到父亲记者职业的影响,他除了是一名优秀的程序员,还十分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再加上IT记者并不是普通的记者,只有懂计算机的人才能当IT记者,周源大概是最好的选择。 他专门负责报道科技公司和企业首席信息官,这段记者生涯让他见识了很多企业的成长,比如腾讯、百度等知名公司,他越发对计算机前景充满信心,同时也对创业充满了憧憬。 于是在2007年,他利用自己敲代码的老本行和同事一起创办了一个网站,没想到的是创办第一个月就超过了《IT 经理世界》主站的流量。 他发现大家对于IT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高,属于IT的时代即将来临,同时他认为自己做的产品远比写一篇IT文章要得到的关注度高,他开始思考是否应该回归到自己的老本行? 事实证明,他终究还是属于计算机的世界,三年的记者生涯也只是他的一段过渡时期。 创业2008年他辞去了记者的工作,正式成为了创业大军中的一员。他最初的想法是利用模拟机器人做淘宝这种大型网站的压力测试工作。 后来发现这种技术难度较大,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去实现。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并没有选择死磕到底,而是另辟蹊径,转身做了帮企业在百度等搜索引擎投放广告用的管理软件Meta搜索。 这本是个大有前景的搜索软件,而且Meta本身也并不比当时的同类其他软件差,但苦于周源只是个善于敲代码的“技术猿”,对于软件如何运营、如何融资是一窍不通,三年的记者生涯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 软件做出来之后他并没有去寻找真正的市场需求,而是经常把别人的建议当作真实的市场需求,以至于用自己的虚假设想来推动软件的发展,反而将其与现实越来越远,最后因为资金链的断裂导致第一次创业失败。 创业失败的他在西藏偏僻的一家小旅馆里仔细思考第一次创业失败的原因,他并没有因为第一次创业失败而颓废,反而对做软件有了新的看法,他要做一款以自己为用户的软件。 正巧当时国外出了一款名叫Quora的新产品吸引了他,这个产品是一款问答机制的软件,让他开始思考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创办知乎正是抱着为大家解决问题,能够有人回答的初衷,2010年8月他创办了知乎。经过第一次创业失败的经历,他不仅将知乎本身做更好,还拿到了投资来支撑知乎的发展, 2011年3月,周源就拿到了李开复的天使投资,之后陆续又拿到了启明的投资,可以说在知乎发展的前期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原先知乎的用户只是一些计算机爱好者,之后逐渐拓展到每一个平民百姓,并且对于回答问题所谓的“专家”也进行了严格的证明,以免一些人在上面冒充“专家”招摇撞骗,同时也为了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十年的时间,知乎从以前的一个只有两百人的问答社区变成了国内最大的在线问答社区,并且在2020年12月已经启动了上市程序。 但是表面上看知乎的确是越做越大了,但周源似乎也从一个认真做为民众带来幸福感的软件的工程师变成了一个商人,他的初心在近些年也是屡次遭受质疑。 2017年以前的确是因为风格独特且有深度的回答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但从2017年引入巨额融资开始后,知乎似乎就变成了一个商业化的平台,充斥着广告和娱乐新闻。 有的文章甚至为了博眼球,会取一些诋毁明星的标题来获得浏览量,当然也有一些优质作者依然坚守在知乎,乞求在这个日益商业化的平台中博得一方净土。 希望知乎能够在做大的同时多一点耐心,多倾听一下用户们的意见,尤其不要忘记了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