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

Line Pay 在台湾证券交易所首次亮相

Date:


它成为第一个在任何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球 Line 服务。

将本文分享至:

《亚洲人物》订阅

spot_imgspot_img

亚洲领袖

查阅更多《亚洲人物》
Figure Aisa

《亚洲人物》2024年通信行业影响力人物Manabe Hisafumi

2011年福岛核灾难后, 在该公司(和日本)在秋田野城的首个大型海上风力开发项目开始商业运营一年后,Manabe从东京基地接受首席执行官杂志采访时说:“我们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扩大海上风力业务,并到2050年为净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贡献。” Manabe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开始建造这个风电场,他透露,在实施阶段,运输材料和工人需要克服许多障碍。 他说:“所有移民港口和机场都被关闭了,但由于与我们非常有能力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牢固关系,我们设法克服了这些挑战。” “因此,我非常自豪地说,最终商业运营的时间几乎与原计划完全一致,我们几乎按时完成了项目交付。这不仅对我们,而且对日本整个风能行业来说都是一项伟大的成就。这些是首创的项目,作为行业领导者,我们不可能失败。” 苏格兰海岸 Manabe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揭示了他对公司迄今为止最宏伟的项目的兴奋之情。 他透露:“我们正在苏格兰附近开发世界上最大的浮动风项目之一。”“它将达到3.6千兆瓦,需要安装200台涡轮机。这个千兆瓦规模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游戏。” 与苏格兰可再生能源开发商SSE Renewables和丹麦基金管理公司Copenhan Infrastructure Partners的合作有三阶段的时间表,财务增长是下一个年中计划的第一个目标。 作为Marubeni海上风能开发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帮助日本远离核能,走向更绿色的未来。 当2011年日本发生灾难性地震和海啸袭击福岛第一核电站并引发世界上最严重的核灾难之一时,政府决定加快向绿色能源的转变。 一个人当时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连串事件会对他的未来产生多大的影响。 Hisafumi Manabe当时是Marubeni公司备受尊敬的成员,其任务是帮助该集团成为可再生能源替代品的领跑者。 “凭借我在IT和通信业务领域的背景,他们认为我可以成为一笔财富。” 鉴于他自1998年以来在Marubeni的IT、电信和建筑行业的丰富经验,他被视为这一壮举的完美人选,这也使他拥有了从硅谷到中东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联系网络。 “那真是一段艰难的时期,”Manabe回忆起2011年的事件。“随着发电厂的投资组合,日本关闭了所有核电站,并转向可再生能源。因此,当时我转到的电力部门,领导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是电力、能源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凭借我在IT和通信业务领域的背景,他们认为我可以成为一笔财富。” 一条更绿色的道路 在2016年接管可再生能源发电部门后,Manabe凭借他精明的领导技能和详细的知识,成功地领导了向太阳能和小型水能的过渡。 Manabe于2020年担任Marubeni旗下一家新战略公司Marubeni Offshore Wi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为其成为海上风力领域的全球领导者铺平了道路。 其中一部分是招募一个由工程师和利益相关者经理组成的精英团队,以及与关键合作伙伴和承包商建立关系。 在该公司(和日本)在秋田野城的首个大型海上风力开发项目开始商业运营一年后,Manabe从东京基地接受首席执行官杂志采访时说:“我们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扩大海上风力业务,并到2050年为净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贡献。” Manabe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开始建造这个风电场,他透露,在实施阶段,运输材料和工人需要克服许多障碍。 他说:“所有移民港口和机场都被关闭了,但由于与我们非常有能力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牢固关系,我们设法克服了这些挑战。” “因此,我非常自豪地说,最终商业运营的时间几乎与原计划完全一致,我们几乎按时完成了项目交付。这不仅对我们,而且对日本整个风能行业来说都是一项伟大的成就。这些是首创的项目,作为行业领导者,我们不可能失败。” 苏格兰海岸 Manabe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揭示了他对公司迄今为止最宏伟的项目的兴奋之情。 他透露:“我们正在苏格兰附近开发世界上最大的浮动风项目之一。”“它将达到3.6千兆瓦,需要安装200台涡轮机。这个千兆瓦规模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游戏。” 与苏格兰可再生能源开发商SSE...

双枪科技郑承烈:中国“筷子第一股”,靠筷子身价上亿

我国是人口大国,日常生活中吃饭离不开筷子,但2000年以前,筷子行业还只是停留在小作坊生产。 而创立于2002年的双枪科技公司抓住了这一商机,投身于餐厨工具制造,从筷子延伸到砧板等日常厨具用品。 经过了多年的打磨,双枪科技公司自主研发工艺产品,并多次在国家级活动如北京奥运会、杭州G20峰会中作为礼品,走出国门。 1970年2月9日,郑承烈出生在浙江的一个叫庆元的小县城,家里很穷,父母都是靠着卖粮食得来的钱供一家人生活。 郑承烈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因此他很想要摆脱这种生活,不想再为下一顿粮食而发愁,不想再为读书的学费而发愁,更重要的是不想父母再为这个家而操劳。 因此,他觉得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在读书的年纪他从未让父母操心过他的成绩,可以说在每次学校考试后,从成绩表后面开始数总是看不见郑承烈的名字。 因为他一直稳居第一名,很少掉至第二名,更别说倒数了,这也是他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 考入大学郑承烈本可以凭借他的成绩考一个很好的大学,但他觉得等不了,他想尽早地为家庭减轻负担,所以郑承烈来到了浙江建筑工业学校。 在郑承烈的理解中,他认为干建筑这一行是最赚钱的,一单的成交额少则几万,多则几百万、几千万,他期待着自己能早日到达那一步。 从浙江建筑工业学校毕业后,郑承烈就顺利被分配到了一家建筑公司上班。 带着梦想的激情,郑承烈在建筑公司中专挑最苦最累的活来做,后来,他甚至做到了可以一个人指挥县城最大的金融中心施工工作。 但慢慢地,郑承烈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建筑公司的工作不仅全年无休,而且薪资少得可怜,只有几百块钱。 最后,因为与梦想的实现相背离,郑承烈离开了他干了四年多的建筑行业。 在那段缓冲期中,郑承烈又尝试了不少工作,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做生意有关。 郑承烈开过便利店、服装店,但因为经营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未达到自己的预期,这些店铺的结局就是统统关门。 经营筷子厂这条路不行,那就换一条路,郑承烈就是凭着这样一种敢拼敢闯的精神,与哥哥一起尝试着经营一家筷子厂,这就是双枪科技公司的前身。 在21世纪之前,筷子生产并不是非常规范、标准化,以小作坊、小工厂为主,因为成本本身就不高,在市场流通的筷子产品大都是普通人可以接受的价格,质量普遍不高。 在了解到市场现状后,郑承烈就想着他创办经营的筷子厂一定是要与众不同的。 这种与众不同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提高整个产品服务质量,给用户最好的使用体验,打造出国家品牌、民族品牌。 说做就做,郑承烈有了想法,就想着要实施。但由于他之前的生意都失败了,手中并没有多少积蓄,他的哥哥跟他的情况也差不多,于是郑承烈就想着借钱。 要知道在1995年向银行借几千块就需要一系列的审批程序,这期间需要等待几个月的时间,郑承烈显然是等不了这么长时间,更何况他需要的启动资金是以万为单位。 后来,在他人的引荐下,郑承烈通过高利贷筹集了二十万元的启动资金。 走上“正轨”郑承烈首先就更换了一套先进的生产设备,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终于生产出最新一批的筷子产品,不仅是样式美观,而且工艺精致。 当他兴致勃勃地把120箱筷子送到浙江人流量最大的义乌商品市场进行售卖时,由于价格比市场高,并没有像郑承烈之前预想的那样被销售一空,而是无人问津的一个状态。 他只好又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先试销,后付款”的模式,这才吸引了前来进货的一个老板的订购,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这也是双枪科技的第一个订单。 质量是产品的保证,只要厂家是真心实意地做产品,那自然不愁没有人买,就算遇到了一定的销售困难,那也只是时间问题。 郑承烈的筷子产品在那个老板拿回去试销后,很快就被一抢而空,老板自然是高兴都来不及,很快就与郑承烈的工厂签订了长期合作的合同,并支付了第一次合作的现金额。 好的口碑自然是人们口口相传更快,自此之后,郑承烈的双枪工厂走上了正轨,慢慢成为了一个有质量有销量的双枪科技公司。 打造民族品牌其实在郑承烈之前,很少会有人把筷子当成一件工艺品来对待,郑承烈正是发现了这其中的商机,做到了把筷子生产变得标准化、产业化、科技化,就这样坚持了二十几年,最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成功。 他曾自我调侃,说道双枪就是融资出来的,自己在创业过程不知坐过多少的冷板凳,受过多少冷嘲热讽,大都是因为他那率真求实的性格。 郑承烈从来不喜欢为公司定下那些假大空的目标,他也不喜欢阿谀奉承,一直都是靠着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把双枪发展到这样的一个高水平科技公司。 郑承烈也一直很注重公司的员工管理,在他的理念中,那就是归结为一句话——让员工当老板,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郑承烈曾说过想把双枪打造成知名民族品牌,筷子文化本身就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 他大胆提出这样的一个品牌设计,那就是把中华传统文化工艺融入到筷子的设计生产中,如印花,激光雕刻,手绘,让双枪生产出来的筷子产品有了品牌的特色。 除了生产销售筷子之外,双枪还生产砧板等其他一千多种日常厨房用具,线上线下把控一样严格,并成功在各大国家级活动中亮相,作为品牌方的文化礼品赠与。 公司拥有40项发明专利、99项实用新型和122项外观专利。这也是双枪企业文化的其中一种,即产品美,剩下的三美则分别是员工美、环境美、财报美。 说起财报美,那可不得不提双枪科技公司在2020的年度营业收入了,已经达到了8.34亿元,并逐年稳步增长,比同行业产品销售的第二名和第三名加起来的总量都要多。 在行业中常年占据榜首,其中光筷子一样产品年销售量就达到了三亿双。 如今的双枪公司已经在2021年8月5日作为“筷子第一股”成功上市,使得郑承烈的身价大幅上升,达到了16亿元。 而双枪公司也在他的管理下继续拓展着销售途径,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公司盈利,将双枪造的产品送出国门。

幸运·阿里:印度音乐的自由灵魂

幸运·阿里(Lucky Ali),是印度音乐界的一位备受喜爱的独立音乐人,以其深情的嗓音、个性鲜明的音乐创作和自由灵魂而著名。他的音乐作品涵盖了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从流行到民谣,每一首歌都充满了情感和深度。本文将深入探讨幸运·阿里的音乐生涯、个人生活以及他在印度音乐界的特殊地位。 第一部分:音乐之路的初现 幸运·阿里出生于1958年,他的音乐生涯始于1990年代。他的首张专辑《Sunoh》在1996年发布,凭借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令人难忘的嗓音一举成名。这张专辑包含了许多经典歌曲,如《O Sanam》和《Dekha Hai Aise Bhi》,让他在印度音乐界崭露头角。 幸运·阿里的音乐风格难以归类,他将各种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而迷人的声音。他的声音温暖而富有感染力,让人陶醉其中。他的音乐作品常常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和思考,深深触动了听众的心灵。 第二部分:多样的音乐风格 幸运·阿里的音乐作品涵盖了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他敢于尝试新的音乐元素,创造出多样化的作品。他的音乐融合了流行、民谣、印度古典和西方摇滚等多种风格,每一首歌都是一次音乐冒险。 他的音乐作品常常反映了自然、人生和爱情等主题,歌词充满了诗意和哲理。他的作品如《Sifar》、《Kabhi Aisa...

运营bilibili亏损13亿,陈睿如今带领B站一步步走向上市!

他是中国最大二次元视频社区的总裁,曾经在国内顶尖软件公司工作,在雷军手下担任过七年的助理。这位拥有曲折经历,被B站用户戏称为“叔叔”的人就是陈睿。 B站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这是他最为人所熟知的身份,但是在他不为人知的过去里,其实他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软件公司之一——金山软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2006年担任金山毒霸总经理,以及猎豹移动的联合创始人。 2011年,陈以天使投资者的身份加入 B 站,进行公司的推广运营。2014年,他正式加入 B,成为董事长。 在他的任期内,B站已成为一个高度密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为年轻人们所喜爱。 2016年,陈睿被《财富》杂志列为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根据2019年第三季度的报表分析,B站拥有1.28亿月活跃用户和1.14亿移动月活跃用户。 接触动漫其实,陈睿决定投资B站也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系。在陈睿的童年记忆里,是孩子挤在一起看动画片开始的。陈睿说,他的第一本漫画书是《圣斗士星矢》。 恰逢八十年代的日本动漫流入我国,陈睿跟上潮流很早就接触了这些动漫。1993年陈睿考入成都市第七中学。 那时候,还没有通识教育,但是第七中学总是鼓励学生放学后培养兴趣,而不仅仅是考试。 “高一和高二的下午只有两节课,其他时间是课外活动,”陈睿在一次采访里回忆说。这所学校在当地很有名气并且教育优良,从高一开始就开设了计算机课程。 加上学校就在电脑城附近,陈睿放学后和同学们赶到电脑城,对各种各样的高性能研究讨论,成了一大乐趣。 早在1993年,陈睿就开始阅读这些与电脑信息有关的报纸。陈睿从报纸上得知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的事。那一年,他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 兴趣使然因为兴趣使然,陈睿考入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攻读通信工程专业。对他而言,大学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能将它坚持下去。 在大学的四年里,除了学习,陈睿还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来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 在陈睿看来,大学生活的这四年对于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四年。在这四年里,他不仅通过学校提供的课程学习,更从自己的一些兼职经历里获得了大量的经验。 陈睿本身就十分优秀,他大学的这段时间是用来给人生做一个规划的。 时隔多年再次回忆自己大学生活时,陈睿觉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他的人生走向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他一直喜欢写程序、动漫和游戏,虽然这些东西看上去毫不相关。当然,陈睿也喜欢看科技公司大佬们的故事。 当时他还在学校里组织了一个计算机俱乐部,这也为他以后管理公司,处理人际关系打下了基础。作为一个“技术宅”,陈睿还喜欢组装电脑,为此他曾经去联想的店里实习。 进入金山陈睿大学专业成绩很好,因为学的是通信工程,与华为的offer岗位更为契合,但再三斟酌之下他又参加了金山软件的招聘,拿到了金山的offer。 在华为和金山之间,他觉得写程序、码代码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如果放弃了金山软件的这个机会,自己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当时,陈睿给了自己三年的时间,如果这个软件行业没有发展,看不到前途。就去做通信工程。 事实证明陈睿的选择是对的,经过多年的发展,软件已成为了极具技术要求,薪资待遇较好的行业之一。 陈睿毕业后进入金山软件工作,一干就是七年多,也做出了不少成绩。当时只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的陈睿,2001年刚刚加入金山软件,2002年就被雷军亲自指定做了他的技术助理。 当时还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因为陈睿的袜子和裤子的颜色不搭配,被雷军教训了一顿,从这以后他也学到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注重细节。 陈睿自述从雷军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雷军给了自己很多机会。雷军与很多企业领导者不一样的是他从来不害怕面对竞争,甚至他会真正发自内心去培养下一代。现在雷军也是B站的一个股东。 2010年,陈睿从雷军手下离职,和别人合伙成立金山网络,也就是猎豹移动的前身。当时他几乎已经做到了领头羊的位置,是猎豹移动的三把手。 2014年,终于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猎豹在海外移动工具市场快速增长,大获成功。 创业艰辛的时候,陈睿就会打开B站在上面逛一逛。早在2010年的时候陈睿就是B站前2万名用户之一。 加入b站2011年的时候,中国的GDP赶超了日本,陈睿敏锐的察觉到文化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于是他通过邮件联系上B站创始人徐逸。 当时徐逸才22岁,和其他的三个合伙人一起住在杭州的一间小出租屋内,日常生活和网站的运营都在这间小房子里进行。 陈睿觉得这几个年轻人很有干劲,并且他感受得到徐逸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想把B站做得更好。 当时在互联网行业里拥有众多资源的陈睿一番思索以后,决定以天使投资人身份投资B站。为了投资B站,他把猎豹和手上腾讯的股份卖掉了不少,据估算至少亏损了一亿。 2014年陈睿退出猎豹正式加入B站担任董事长,开始全权参与B站的发展与运作,并做出了极具前瞻性的决定:坚决地购买服务器、买版权,这也让B站在随后的版权大战中没有被刷下去。 随后,就有了我们看到的B站从社团到公司的转型,涉猎游戏、广告、直播、线下活动、电商等方面。 上市并在2018年,成功带领哔哩哔哩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 。B站在成为陈睿事业之前,首先是陈睿的爱好,他的头像是一个二次元的萌妹子高坂桐乃,因为梦想而持续发电是陈睿努力建设B站源源不断的动力。 B站成立至今已经经历了12年,对B站的发展来说,董事长陈睿的加入算是这12年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之一。 在2009年,陈睿已经是互联网行业小有名气的创业者,谁也没有想到当时的互联网大佬陈睿会在日后成为B站的董事长,更是一步一步将B站推向了视频内容分享平台领域的头部,让B站成为如今深受国内用户喜爱的内容社区。 2019年B站亏损13亿,只能说这是试错调整的一年。陈睿的心态特别平和,他觉得很多事情都需要慢慢来。正如他在信中所说的:我们的理想不变。 这么年以来,B站也一直作为一个文化的社区向所有人开放,这也是B站和陈睿一直坚持着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