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项申报奖项申报奖项申报奖项申报

菲律宾放弃中国铁路融资协议

Date:

据贝纳尔新闻报道,菲律宾已放弃与中国前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同意的三个铁路项目的融资协议,该报道称,交通部长海梅·巴蒂斯塔宣布了有关项目的消息,估计成本为 49 亿美元 – 两条线路其中一个位于吕宋岛主岛,第三个位于该国最南部的棉兰老岛。

鲍蒂斯塔几天后发表讲话 中国船只与菲律宾船只相撞 寻求在南沙群岛仁爱礁补给部队,但表示南海领土争端造成的紧张局势与这一决定无关,而是, 中国方面的不作为或不感兴趣 一年多了。

“我们有三个项目将不再由中国政府资助。 报道称,包蒂斯塔在马卡蒂举行的德国和菲律宾商人论坛上表示:“我们不能永远等待,中国似乎不再那么感兴趣了。” -2022年,寻求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或欧盟就拟议线路达成“更好”的协议,因为中国基础设施银行收取的利率远高于日本和韩国发展援助贷款的利息。

阅读 完整报告:贝纳尔新闻

另请参阅:

菲律宾对南海“浮动屏障”感到愤怒

菲律宾就南海船只“蜂拥而至”向北京发出警告

美国称印度可能加入南海海军巡逻

马尼拉和北京誓言在南海紧张局势中进行对话

吉姆·波拉德

Jim Pollard 是一名澳大利亚记者,自 1999 年以来一直驻扎在泰国。他曾在悉尼、珀斯、伦敦和墨尔本的新闻有限公司报纸工作,然后在 90 年代末游历东南亚。 他在 The Nation 担任高级编辑超过 17 年。

将本文分享至:

《亚洲人物》订阅

spot_imgspot_img

亚洲领袖

查阅更多《亚洲人物》
Figure Aisa

库什旺特·辛格:印度文学的瑰宝

库什旺特·辛格(Khushwant Singh)是印度文学界的传奇人物,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幽默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而备受推崇。他的文学作品跨足小说、散文、诗歌和文化评论等多个领域,深刻反映了印度社会和人性的多样性。 早年生活和教育 库什旺特·辛格于1915年出生在印度的旁遮普地区(今属巴基斯坦),他的早年生活充满了文学的氛围。他在旁遮普的Sainik School接受教育,随后赴英国的伊顿公学深造。他的文学兴趣早在少年时期就显现出来,这些经历为他的文学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学生涯的开始 库什旺特·辛格的文学生涯始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他成为《泰姬陵》(The Illustrated Weekly of India)杂志的编辑。在这个职位上,他开始撰写文化评论和社论,展现了他的文笔和洞察力。他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奠定了他在印度文学界的地位。 文学作品 库什旺特·辛格以其多产的文学作品而闻名,他的作品跨足小说、散文、诗歌和短篇小说等多种形式。他的小说《火线》(Train to Pakistan)于1956年出版,讲述了印度独立运动时期的悲剧故事,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他的小说以其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而著称,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幽默和讽刺 库什旺特·辛格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幽默和讽刺的色彩,他以独特的文笔讽刺和调侃社会和政治问题。他的散文集《鸟屎》(The...

中国金融神话:从0到5000亿,张磊的高瓴资本如何练成

有这么一个人,或许我们并不熟悉他,但是你肯定用东京下过单,用美团叫过外卖,用滴滴打过车,骑过摩拜单车…… 这些都是他投资过的品牌,他就是张磊,中国商场叱咤风云的投资人,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1972年,张磊出生在河南驻马店,父亲在外贸局上班,母亲是律师,由于父母同为职工,根本就没有时间管张磊,小时候的张磊一度成为“野孩子”,还在少林寺待过。 学习金融那时候他比较调皮,喜欢看一些闲书,当时只有七岁的张磊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商业头脑,一到空闲时间就在火车站“摆地摊”卖一些闲书,差点没有考上初中。 后来在父母的管教下,他渐渐地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聪明的他开始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 那时的张磊明白了比挣钱更重要的是智慧,比智慧更重要的,所以在读大学时选择金融专业。 在他看来能够把金钱紧紧握在手里不是本领,最重要的是能够把握在手里的钱再生来才是真正的本领。 张磊在大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成绩一直非常优异,在大学毕业时,很多同学扎堆选择去银行工作时,张磊却选择了去五矿集团。在他看来,在五矿集团工作,可以接触到很多国外客户,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 出国留学1998年,张磊看到身边很多朋友出国留学,他想,如果一直留在五矿集团,并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金融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于是张磊决定出国留学。 他把自己的经历和需求发在了网上,受到国外7所大学的邀请,最后他选择了名校耶鲁大学,因为耶鲁大学给张磊提供了奖学金。 在耶鲁大学学习期间,张磊希望自己能够在国外寻找到好的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是并不顺利,同学们都找到了工作,张磊却没有。 他每天往返于耶鲁大学和纽约之间,经常是充满憧憬地去,然后又垂头丧气地回来。 金融公司要求有金融背景的,而张磊的所有经历都是五矿,根本跟金融没有关系,没有经验的他,最终都被公司拒绝了。 九十年代初刚好是中国互联网创业大潮,张磊看到了市场的前景,决定休学一年回国创业。 半年的时间里,张磊拿到了融资并且开始盈利,但是遭到了互联网泡沫,最终失败。 人生转折创业失败后的张磊又回到了耶鲁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获得了耶鲁大学投资办公室的实习机会,并且结识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恩师大卫.斯文森。 这位教授是一位相当优秀的投资大师,在当时的美国可以与“巴菲特”相称,教授不仅理论知识深厚,还培养了很多投资界的人才。 教授看到了张磊身上的潜质,传授了自己的毕生所学。张磊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就职于华盛顿一家新兴市场对冲。 由于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公司给予了张磊很好的工作平台,并且委派张磊担任中国地区第一任NYSE的代表,但是张磊拒绝了,他想要回国创业。 成立高瓴资本2005年,张磊回到了中国,他拿着恩师的2000万美元,成立了高瓴资本,不久后又追加了1000万美元。 但是对于一家私募基金来说,这些钱并不算多,张磊决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博取利益最大化。 项目投资他开始在市场找一些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最后看上了刚刚在香港上市的腾讯,于是把大部分资金押在了腾讯上。 没想到,这笔投资给他带来了200倍的收益,也因为这次投资,张磊在业界的名气也提升了。 2008年,张磊又看到洗涤市场的前景,于是他找到了蓝月亮的创始人,说服他打造蓝月亮品牌,鼓励他生产洗衣液。 而当时宝洁洗涤用品已经占领了家用市场,虽然蓝月亮本身是赚钱的,但如果要想占领市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张磊花了很长时间去说服创始人要把眼光放长远,要敢于生产新产品,成为市场第一。 投资的前两年,蓝月亮由一家赚钱的消费品公司变成亏损公司,但是随后,蓝月亮盈利是原来的十倍,连续十年市场排名第一。 2010年,网上购物成为生活发展的趋势,各种网购平台相继而出,竞争压力大,京东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提高网购效率。 同为北大校友的刘强东找到了张磊,希望张磊的高瓴资本能够参与投资。刘强东要求投资7500万美元,而张磊开口说道:“要么投资3亿美元,要么1分钱不投”。 这句话虽成为业界的一句笑话,也被别人评价为“钱多人傻”,但是张磊的这种博弈精神足以看出他的智慧。 果不其然,三年后京东转危为安并且成功上市,张磊的3亿美元也飙升到了39亿美元。后来,张磊组局让京东和腾讯联姻,让微信给京东开放一个一级入口,达到了三赢的局面。 企业发展如今的张磊身价也是一路飙升,他创建的高瓴资本从当初的3000万美元,已经上升到了600亿美元,仅仅16年的时间,张磊创造了一个财富神话。 高瓴资本成为了亚洲最大的。随着市场的发展,高瓴资本投资的对象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 不仅投资了互联网行业,也持有制造业和消费业行业的股票,高瓴资本的盘子越来越大。 同时它有别于其他基金,不仅仅做一家投资机构,还常以企业经营者的身份进入产业中,张磊也被称为“中国的巴菲特”。 同时他用时五年的时间完成著作《价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他的投资思想,在他看来投资就是投人。 他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所有人,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半路出家做投资到最后成为投资赢家,他的每一步路都是有准备的。 与其在短暂的人生中瞎忙,还不如放下戒律,转变思路,坚持不懈地去做好一件事情,总有一天会看到转机,会赚到更多的钱,日子也会越过越顺利。 张磊的人生经历了四次转折,从考不上初中到文科状元,从五矿职工到耶鲁大学学习金融学,从找不到金融工作到投资大佬,他的励志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我们的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或许有的人会选择放弃,但是张磊坚持住了,并且用他的智慧去解决每一次危机。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上天的眷顾者,但是这种眷顾不仅仅靠运气,还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张磊做到了,我们又何尝不能呢?

企业家的力量:冷链物流拓荒者贾永强的十年远征

(记者:陈启航)近日,《亚洲人物》年度颁奖盛典隆重举行并圆满落幕。舞台上,聚光灯聚焦在一位眼神笃定、举止沉稳的企业家身上——他就是裕程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总裁贾永强。手持奖杯与证书,贾永强接受“2025年度亚洲杰出企业家”的荣誉,全场掌声如雷。这份奖项不只是表彰其个人卓越的领导力,也肯定了他在冷链物流运营与管理领域推动数字化转型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正如颁奖词所述:“贾永强先生将中国冷链物流从传统运营模式带入智能化时代,其园区模式和技术创新正重塑亚洲乃至全球供应链的生态。” (裕程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总裁贾永强) 获奖翌日,笔者作为《亚洲人物》特派记者对贾永强进行了独家专访。采访中,他语调平和却充满激情,谈及他从2011年创业的经历,以及对未来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思考。他的故事,是当代亚洲企业家的缩影:以技术突破拥抱变革,以实业精神驱动转型,也折射出新一代企业家在产业转型浪潮中的坚持与创新。 “得奖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贾永强开场便谦虚地表达,“冷链物流行业正处在一个关键转折点。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冷链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效率,更关乎食品安全与民生保障。我的目标是让温控溯源真正落地。” 贾永强谈起冷链物流时充满热情,他说,“我们正在把物流变成一个有温度的行业。”他主导建设的裕程国际物流园区,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冷链枢纽之一,被业内称为“冷链智慧中枢。” 从白手起家到行业先锋:贾永强的创业之路 2011年,裕程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回忆创业初期,贾永强坦言:“那时候压力很大,资源等多方面条件都很有限。但我觉得,区位优势是物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公司最终选址浙江舟山嵊泗县小洋山镇,距离上海临港仅35公里,紧邻洋山港,具备良好的水陆联运条件。 2013年底至2014年初,裕程物流成功获得了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国土资源局颁发的《国有土地使用证》,两块相连土地面积合计744.27亩,为项目的建设与落地提供了基础保障。贾永强指着办公室墙上的地图解释说:“这里连接东海大桥,直达洋山港一至四期码头。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货物吞吐量可达200万吨。” 项目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立项审批、环境评估、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环节均需层层落实。贾永强亲自参与协调多方关系。“环评是最难的一关。冷链仓储涉及能耗和环保问题,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他表示:“但当所有手续齐备、项目启动时,我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贾永强参加裕程国际物流园区项目开工仪式)(左三为贾永强) 在贾永强的领导下,裕程物流构建了引领行业的“四层一体”数字化冷链体系:从物联网智能感知,到融合AI、区块链的数据中台;从覆盖智能调度、全程温控溯源与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平台,到协同港口、海关的生态网络。该体系实现了物流成本降低15%-20%,区块链加持的温控将货损率从10%降至3%以内,并通过能耗优化与新能源应用推动低碳运营。 不仅如此,贾永强凭借资本运作与运营管理的核心能力,将裕程物流的业务网络拓展至全球——覆盖东南亚、印巴、美加、纽澳,亚洲、欧洲以及南美洲等地。公司与中远海运、马士基海陆、川崎汽船、地中海航运、赫伯罗特、美国总统轮船公司、意邮等数十家全球顶级船东,以及国航(CA)、东航(MU)、美国航空(UA)、全日空(NH)、大韩航空(KE)等航空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如今,裕程物流总资产已突破22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物流行业的重要力量,而贾永强本人,也从当年的创业者,蝶变为推动中国冷链物流数字化、全球化转型的先锋力量。 差异化竞争:打造数字化冷链生态圈 当被问及裕程物流如何在白热化的冷链物流竞争中突围时,贾永强以三点核心战略直指行业本质:专注垂直领域、技术深度整合、构建生态闭环。他直言:“传统物流企业扎堆普通仓储红海,而我们锚定冷链蓝海;对手依赖人工经验时,我们已实现全流程智能化;多数企业仅提供单一仓储或运输服务,裕程物流打造的则是‘冷链产业操作系统’。” 这番话直指行业痼疾。冷链物流长期因技术门槛高、运营环节断裂导致货损率居高不下,贾永强深知数字化整合是唯一破解之道。为此,他带领初创团队与IBM合作搭建数字管理系统,将当时还被视为“奢侈品”的智能化技术植入冷链基因。如今行走在裕程物流园区,冷库货架在激光引导下自动位移,无人堆场里AGV小车循着5G信号穿梭如织,海关智能查验线让生鲜通关从三天压缩至四小时。这些由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编织的解决方案,已然成为抵御行业痛点的铜墙铁壁。 “我们从不追逐技术泡沫。”贾永强点开平板电脑上的温度监测图,一条近乎笔直的-18℃曲线横跨三十八小时航程,“中国冷链市场年增长超14%,但高能耗、高损耗的传统模式注定难以为继。数字化的本质是用比特驯服物理世界的无常。”贾永强的这份清醒让裕程物流在扩张中始终聚焦价值创造。 裕程国际物流园区:打造智慧冷链枢纽 裕程国际物流园区占地744.27亩,集冷链仓储、通关查验、供应链金融、国际中转、商务办公于一体。园区采用全自动化货架系统、智能装卸设备和AI监控平台,实现了高效、安全、绿色的运营管理,已成为中国冷链物流的标杆,其“全平台打通”的模式正重构行业规则。贾永强出示园区模型:“这里是集装箱堆场,那是拆拼箱中心,远处是海关查验楼——所有环节都集成在5平方公里园区,海河联运直达全球。” 园区位于嵊泗县小洋山镇,紧邻洋山港,距离上海临港仅35公里。贾永强介绍道:“我带领团队独创了‘海河联运’模式:通过长江水系将内陆货物直接中转,物流成本降低30%以上。”目前,园区的建设如火如荼。一期已完工并投入运营,二期正按《舟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5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推进:总建筑面积约876000平方米,涵盖冷链仓库、普通仓库、堆场和配套服务用房,预计2027年5月全面竣工。 (裕程国际物流园区效果图) 谈及功能分区,贾永强兴奋地列举五大运营方向,分别是冷库运营、高端商务办公楼运营、国际中转仓库服务、海关综合查验中心、供应链服务等。以供应链服务为例,贾永强说道:“上游帮供应商融资,下游为零售商控库存。我曾带领公司为300多家客户提供方案,业务覆盖融资、贸易和流通。供应链不是孤立一环,而是园区的‘血脉’。” 园区的核心特色是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冷库采用全自动化一体式货架,集装箱堆场区域配备了与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一致的自动装卸、运输设备。同时,贾永强引入了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智能硬件+智慧软件”相结合的智慧化物流园基础设施,实现园区的高度信息化与智慧化。记者亲访园区时,自动化场景震撼人心:AGV小车穿梭仓库,AI系统实时监控温度湿度,海关查验线无需人工干预。贾永强说:“这不是科幻,是日常。二期将建876000平主体——这规模亚洲罕见。2027年完工后,年处理能力将翻番。” 为何如此强调平台整合?贾永强分享一次教训:“某客户因堆场、冷库服务分离导致货损20%。从此我坚持‘全生态集成’,让所有服务在园区内无缝串联。”创新不止于园区,他的“海河联运”模式获政府推广,年节省物流成本将超10亿元。贾永强总结:“园区不是地产项目,而是数字化生命体。它让中国冷链不再依赖进口技术。” 技术驱动: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 2025年6月,正值《亚洲人物》奖项评审期间,贾永强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Logistics, Informatics and Service 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Big Data-Driven Collaborative...

六个核桃姚奎章:从濒临破产到年营收近百亿,在质疑中成功

他出生于著名的高考大省,大学毕业后进入老白干酒厂,一路从技术员做到了集团的处长。 本来顺风顺水的他却意外接下了即将濒临破产的养元公司,带领着58名员工买下了国有股份,将当初负债累累的养元成功地在2018年上市。 姚奎章1965年1月出生于河北衡水,高中就读于现在鼎鼎有名的衡水中学,当时能够读书的人本来就少,而且读的还是名校,足以看出青年时期的姚奎章是很优秀的,家庭条件也不错。 进入老白干酒厂1982年他高中毕业,不负所望考上了大学,因大学学的是分析专业,后来毕业时直接就被分配到了河北衡水老白干酒厂当技术员。 当时的老企业、老工厂缺的就是新时代年轻人,他的加入给这个酒厂注入了新的活力。 技术员的待遇是很好的,可是年轻人总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他不甘心只当一个普普通通的技术员,这个酒厂成为了他职业生涯大展拳脚的第一个地方。 短短两年时间就从技术员变成了生产科长,后来又打败了一众老员工成为了分厂副厂长,就连当初跟他同时期进厂的技术员有的到现在也只是个技术员。 毕竟国企技术员安逸的生活容易让人变得安于现状,这时候你是不是以为姚奎章做到副厂长就完了? 大错特错,他往上爬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住,花了10年的时间成为了河北衡水老白干集团生产处的处长,他的地位呈现了质的飞跃,从酒厂里正式挤入集团的核心部门。 本来一路顺风顺水已经小有成就的姚奎章却在2004年冒着风险接下了濒临破产的湖北养元保健饮品有限公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改革开放的风吹向了保健饮品,1997年,河北衡水电力实业公司和衡水电业局劳动服务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河北养元保健饮品有限公司,主要研发植物蛋白饮料,这在当时可是从来没有的。 本来这两家公司是想着抢占先机占领市场的,再加上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之前幻想的赚的盆满钵满现在却一路滑铁卢。 1999年的时候就已经亏损了九百多万,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公司员工的工资也有好几个月没发了。 本来当初是看好保健饮料的前景进入这个公司的,没想到钱没挣到不说,仓库里积压的库存一大堆。 可是养元的老板并不愿意让这个公司以破产告终,既然他做不好,那就让别人来做,后来及时向河北政府求助,河北政府选择了当时实力雄厚的老白干集团承包养元,养元才有了起死回生的一线希望。 毕竟养元现在的局面很危急,现在急需要一个主心骨,于是老白干集团积极鼓动员工报名养元公司的负责人,还发布了各种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 可是现在但凡有资格能够去管理养元的人都是老白干集团的核心人物,谁又愿意现在自毁前途去一个随时会破产的企业呢? 从头开始,管理养元这时候姚奎章报名了,他也是唯一一个报名的,其实在之前老白干集团的董事长张永增就找他进行了谈话。 张永增很看好这个一路从技术员走上来的年轻人,认为他是个有野心的人,姚奎章思考过后选择了报名。 这时候的他只有34岁,从以前的技术员到集团生产处处长是他的一个人生阶段,现在又要重新开始了。 他专门研究了养元失败的原因,他发现之前养元的老板是搞电力的,从电力到饮料的跨度实在有些大,而且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去管理和销售,电人们不能不用,但是饮料是可喝可不喝的,况且当时市面上的饮料也不少。 经过深入研究的姚奎章带着老白干派给他的团队进入了养元,可是要想转亏为盈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花了好几年时间依然处于亏损状态,只不过没有以前亏损的那么厉害了。 他有时候还需要自掏腰包给员工发工资,毕竟老白干集团不是慈善家,不会一直容忍一个亏损的公司,于是选择了挂牌转让养元。 姚奎章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去请求董事长再给他几年时间,一定会做出成绩的,可是董事长却说,这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决定的,这是董事会集体决定的,他是董事长就要对所有员工负责,不可能为了一个养元就耽误整个集团。 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姚奎章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他还是想为养元努力一次,既然这条路不行,那就只能另辟蹊径。 买下养元2005年,他带领着58名员工共同集资309.49万买下了养元的国有股份,养元正式从国营企业变成了民营企业,他也正式成为了养元的掌门人。 但是当初这一决定却是遭到了不少人的诟病,毕竟民营企业没有国家扶持,直到现在大家也一直提倡的是进国企不进私企。 而且共同购买股份的58名员工也并不是什么商业精英,都是厨师、保安、会计等基层员工,所以很多人并不看好养元,但是谁能想到就是在这样一群普通人的努力下转亏为盈呢? 这58名员工成了合伙人,把公司的事情真正当成了自己的事情,迅速入职各个部门,每天陪着姚奎章共同商议以后养元的发展。 一次会议上,姚奎章通过一个员工嘴里的碎碎念想到了“六个核桃”这个新名字。在中国六代表顺利,核桃一直也是人们给孩子补脑的坚果,两者合而为一,更加符合中国百姓的消费心理。 除了改名字,还改了包装,产品本身没了问题,接下来就是销售的问题了,因为养元并不出名,不少代理商并不愿意销售,为此养元只能选择承诺如果卖不出去可以全额退款,这才有了一些代理商愿意购买。 逆风翻盘谁能想到,名叫六个核桃的饮品一上市就有不少人因为名字稀奇争相购买,后来为了加大宣传专门请了鲁豫为代言人,“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的广告语在各种媒体上重复播放。 为了证实其补脑的效果专门冠名了不少智娱节目,让不少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一时间,养元的身价大涨。 后来姚奎章选择继续增资扩股,让员工和经销商成为养元的股东,通过股权绑住这些经销商和有潜力的员工。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养元在合伙人制度的发展下销量一路高涨,2018年养元正式上市,用成绩向当初那些质疑的声音做出了有力的回击。 姚奎章放着老牌国企的生产处处长不做,却选择了前途渺茫的破产公司,甚至还愿意出资购买它,多亏了当初他的不放弃才有了养元的今天。 除了产品的好和宣传得当以外,更得益于他选择了合伙人制度,让员工和经销商入股,大大增加了员工和经销商工作的积极性。 让姚奎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了成功上市的养元,直到现在养元集团依然坚持这种经营制度,期待以后的养元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优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