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

每日优鲜被当“活马医”,资本再赌“天才少年”徐正

Date: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平地一声雷,沉寂许久的每日优鲜(NASDAQ:MF)有了新动作。

2023年8月8日,每日优鲜宣布与英属维尔京群岛公司Freshking Limited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根据股权转让协议,每日优鲜同意将其持有的Missfresh HK Limited、San Shen Limited和Mrfresh Limited的全部股份转让给了Freshking Limited或Freshking Limited指定的任何其他人士,以换取总代价1.00美元现金,但须满足某些交割条件,包括收到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聘请的财务顾问出具的书面意见。

就在“每日优鲜以1美元价格转让3家子公司全部股份”公告发布四天前,这家曾经摘得“生鲜电商第一股”的明星企业突然股价暴涨,最高涨幅超过400%,触发数次熔断。

截至8月4日美股收盘,每日优鲜上涨近285%,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8月3日每日优鲜宣布分别与两名投资者签订了股份购买协议。

根据融资购股协议,投资者同意在满足某些交割条件的前提下,认购总计54亿股公司B类普通股,总购买价为2700万美元。同时,每日优鲜以现金总购买价1200万美元购买Mejoy Infinite Limited的所有普通股。

据了解,Mejoy Infinite Limited(美加一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注册的数字营销解决方案提供商,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服务工具、游戏和跨境电商等出海广告主,为国内效果类出海广告主提供推广方案、买量投放、素材和创意制作、数据服务等出海效果类广告营销服务。

此外,每日优鲜在另一份公告中表示,2023年3月其终止了智能生鲜市场业务以及零售云业务,专注于2023年1月份推出的自有品牌产品零售业务。未来,每日优鲜计划将利用在电商以及供应链方面的积累,专注于提供数字营销解决方案,以及自有品牌产品的零售业务。

对于此次转型,业界似乎并不看好。

首先,数字营销领域市场竞争激烈,要在同质化数字营销中走出差异化难度很大。

其次,综合每日优鲜从“守望生鲜未来”到“欠租欠薪欠款”的发展近况,此次收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究竟是自我救赎还是回光返照?还要看二者后续磨合以及接下来的战略发展。

01 神话与天才
客观地说,每日优鲜是前置仓模式的发明者。

作为一个生鲜O2O电商平台,每日优鲜成立于2014年10月,由徐正和曾斌创立,产品覆盖水果蔬菜、海鲜肉禽、牛奶零食等全品类生鲜。

2015年,每日优鲜首创“前置仓模式”,并在社区附近建立仓库,以保证配送产品的新鲜度和时效性,并上线2小时极速达业务。公司的业务模式为(A+B)x N,即基于前置仓的即时零售业务(A)、智慧生鲜市场业务(B)和零售云服务业务(N)。

2016年3月,每日优鲜APP正式上线;2017年,每日优鲜宣布实现“千品千仓”,同时还开发了办公室无人货架项目“便利购”;2018年,该公司提出“百城万仓亿户”计划,即覆盖100个城市,拓展10000个前置仓,为1亿户家庭提供全品类精选生鲜1小时送达服务;2021年6月25日,每日优鲜于纳斯达克成功敲钟上市,比主要竞争对手叮咚买菜早4天拿下“生鲜电商第一股”称号。

事实上,每日优鲜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其融资能力,自2014年至上市前,每日优鲜共经过11轮融资,融资规模达140亿元。

如此强大的融资能力,跟创始人徐正的背景息息相关。在投资人眼里,徐正是个天才:15岁保送中科大少年班,28岁成为联想最年轻的事业部总经理,并将部门年均营收拉高到300亿元。

故而,每日优鲜前置仓模式在当时一度被业界视作“颠覆性创新”,备受资本追捧。公司发展也可谓是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成了生鲜电商领域的神话。

02 前置仓模式的“伪命题”之争
即便已经上市,每日优鲜想要“盈利”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2018年至2020年,每日优鲜收入分别为35.47亿元、60.01亿元、61.3亿元。营收虽然增长,但盈利能力不断恶化,2018-2021年其净亏损分别为22.32亿元、29.09亿元、16.49亿元、38.5亿元。也就是说,每日优鲜四年合计亏损106.4亿元。

这意味着,每日优鲜在过去四年里把投资人的钱和上市融到的资金全部烧光了,不仅没实现盈利,自身流血的速度还越来越快。

即便在疫情期间,生鲜配送上门几乎成了消费者的日常刚性需求,每日优鲜也没能扭亏为盈,亏损额反而不断加大。某种程度上,外部环境所创造的机会并没能拯救每日优鲜,只是延缓了其死亡期限。

生鲜电商烧钱,选择了前置仓模式的每日优鲜更能烧钱。笔者认为,生鲜电商是不是一个伪命题还没有定论,但以前置仓为经营模式的生鲜电商大概率是一个伪命题。

形式上,每日优鲜发明的前置仓模型,即分布式迷你仓库,主要布局于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各大社区。该模式将原来布局在城市远郊的仓库搬到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承担冷链仓储和最后一公里物流,可以实现最快送货上门。

前置仓最大的特点是速度快。

在距离消费者较近的社区、办公楼等,平台会设置一个小型仓库,商品则由大仓提前发到前置仓里,从接到用户订单到送达,仅需半小时。

平台若想满足即时送达的需求,就要铺设足够密度的前置仓,还要配备足够数量的骑手。

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每日优鲜在国内16个城市建立了631个前置仓。而其竞争对手叮咚买菜截至2021年底已拥有约60个区域分选中心和1400个前置仓,前置仓面积达50万平方米,覆盖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杭州、苏州等新一线城市。

前置仓模式的价值链主要包括上游采购、区域处理中心、前置仓、用户四大组成部分。

上游采购包括产地直采、自有品牌加工、品牌商/经销商采购三种方式。上游采购产品质检合格后被运往各个城市的区域处理中心,进行分类加工处理后运往前置仓储存,用户下单后,产品被打包、配送至用户手中。

为什么说前置仓模式大概率是一个伪命题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财务模型难以跑通,底层的商业逻辑很难成立。前置仓模式之所以难赚钱,主要是因为履约成本太高,而利润空间太窄。

首先来看履约成本。

前置仓的成本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履约费用(前置仓、拣货人员、配送成本)、销售和营销费用、管理成本和技术成本。从历史数据来看,每日优鲜的履约成本一直很高,如此高的费用率,导致亏损率也居高不下。

履约费用包括最后一公里配送费用(一般采取劳务外包的形式)、分选中心和前置仓的租赁费用、由第三方快递公司将产品从分选中心送到前置仓的运输费用。这几项费用长期来看有所下滑,但是整体来看十分刚性,下降的空间相当有限。

数据显示,每日优鲜的履约费用率从2018年的34.9%降低到2019年的30.5%,再降至2020年的25.7%,几乎已经到了极限。

如果不考虑总部的研发费用、管理费用,前置仓模式经营亏损率高达26.0%,若要实现销售层面的全面盈利,需优化26.0%的成本费用,那就要大幅降低履约费用,同时大幅提高商品毛利率。

事实上,生鲜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生鲜电商的毛利率普遍也都在20%左右,这个毛利率也已经达到了行业水平。

若再要提高,就只能调整商品结构,引入更多高毛利的商品。用户数、客单价/毛利率、履约成本,似乎成了前置仓模式的“不可能三角”,无法同时实现用户数多、客单价/毛利率高、履约成本低;但是如果不同时满足,也就无法盈利。

所以,就前置仓模式的财务模型而言,客单价依然太低、毛利率也低,平台的履约成本又过高。如果这几个难题无法解决的话,那么前置仓模式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伪命题。

令人好奇的是,难道每日优鲜创始人徐正,以及其背后的明星投资人没有计算过这个模型么?

笔者认为,他们一定是计算过的,但没想到“卖菜”居然会这么困难。同时,业内人士一般以互联网的流量视角去看待该模式:亏损没事,刚需高频的万亿级生鲜市场,只要能烧出流量,总有变现的方式。

“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这样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平台里屡见不鲜,并且随着体量增加,规模效应会进一步压低成本,优化模型。

但剧本却没有按照预想中的路径来走:一是流量的获取并没有那么迅速,价值也并没有那么高;二是还没到优化模型的地步,钱就快烧光了,只能被迫流血上市,融来的钱依然填不满这个“无底洞”。

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前置仓模式的“不可能三角”,如果解决不了这个“不可能三角”,前置仓的商业模式就不可能成立。所以,每日优鲜只能选择转型。

03 二次创业?
聚焦此次融资,每日优鲜计划专注于提供数字营销解决方案服务和自有品牌产品零售业务。这个战略转型是融资的噱头,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不得而知。

但从商业的逻辑来看,这更像是二次创业。

一方面,自有品牌产品零售业务做不起来。对于每日优鲜来说,渠道没有了,流量匮乏了,在非标的生鲜领域做自有品牌简直是天方夜谭。更重要的是,公司也没人了。

财报显示,每日优鲜全职员工总数由2021年12月31日的1925人骤降至2022年12月31日的57人。而自有品牌业务,像沃尔玛、COSTCO、ALDI、盒马等这样拥有巨大流量的零售企业也在做,一家没落的生鲜电商企业要做,有何能力与之抗衡?

这个故事,估计没人相信,聪明的资本自然也不会信。

那就剩下一种可能,资本准备再赌一把:一是保壳,让每日优鲜不至于退市;二是资本相信徐正做数字营销有可能成功,反正“死马当活马医”吧!

在DT时代(Data Technology),依托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数字营销能够快速、精准地触达消费者,已经成为了企业推广和营销的主要方式。然而,此前一直从事线上卖菜业务的每日优鲜团队是否具备技术基因,能否在红海市场中脱颖而出?这是徐正即将面临的巨大挑战。

幸运的是,公开资料显示,Mejoy Infinite Limited的高管来自于猎豹、蓝标、Mobvista和Yeahmobi等公司。

这些公司主要为广告主提供Facebook、Google Adwords、Twitter(现已更名为“X”)等主流媒体的定制化营销解决方案以及广告托管服务,为出海游戏、APP等广告主提供流量和用户,提升买量的ROI。

留下来的这50余人,大多是创始人徐正的心腹。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徐正作为曾经的天才少年,正值当打之年的80后创业精英,也的确值得资本再赌一次。

将本文分享至:

《亚洲人物》订阅

spot_imgspot_img

亚洲领袖

查阅更多《亚洲人物》
Figure Aisa

莫希特·乔汉的多彩音乐之旅

莫希特·乔汉(Mohit Chauhan)是印度音乐界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嗓音和多样化的音乐风格而著名。他是一位备受喜爱的歌手,其音乐作品跨足了各种流派,包括流行、摇滚、印度古典音乐和民谣,赢得了千千万万听众的心。 早年生活和音乐起步 莫希特·乔汉于1966年出生在印度的吉尔杜尔,他的音乐才华早在童年时期就开始显现。他是一个自学成才的音乐家,自幼学会了吉他和键盘,开始演奏和创作音乐。他的音乐之路始于学校的音乐团队,随后他加入了一支叫做“Silk Route”的乐队,这是他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 "Silk Route"乐队 "Silk Route"乐队成立于1990年代,是一支独立音乐乐队,以其深情的歌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而著名。莫希特·乔汉是乐队的主唱,他的深情嗓音和歌词创作才华为乐队的音乐带来了独特的特色。乐队的首张专辑《Boondein》于1998年发行,其中的歌曲《Dooba Dooba》迅速成为热门单曲,使乐队一举成名。他们的音乐深受年轻一代的喜爱,成为了90年代印度音乐的代表。 独奏生涯 尽管"Silk Route"乐队的成功令人印象深刻,但莫希特·乔汉后来选择了独奏生涯,以追求更广泛的音乐表达。他的独奏生涯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首张独奏专辑《Fitoor》于2009年发行,其中的歌曲《Tum Se Hi》和《Pee...

10年销量突破千万台,王野九号公司如何带领两轮市场进入智能化时代?

这是一家成立仅十年的公司,产量累计突破1000万台,疫情期间逆势增长,净利润同比增长464.68%,市场估值达400多亿美元,这是一家怎样的公司,能够无惧疫情的摧残,在中国创业板强势挂牌。 王野是重庆人,大学就读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本科毕业因为成绩优秀被保送研究生。王野特别喜欢专研“机械”,也因为这份热爱,他在大学结识了学长高禄峰,因为同样的爱好,他们在大学期间合伙做了智能玩具的项目,当时产品卖出2000多台,但是因为运营的问题后来项目无疾而终,两个人也都回归到个人发展上。高禄峰大学毕业继续在寻找新的创业项目,而王野则开始读研。 读研期间王野也没闲着,他在导师的帮助下成立了一家机器人公司,主要做教育机器人和排爆机器人,当时已经有经销商下单,王野每天工作12-15个小时,在一年内就完成了两个大订单,公司营业额达到400多万。然而王野对此并不满意,在他看来排爆机器人的市场空间还是太小,每年的增长率也只有10%左右,这让王野非常惆怅,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创业项目。 2009年王野主动联系了师兄高禄峰,两人见面后对当下市场环境做预判后,很快达成共识,他们要进军平衡车市场。2012年两人合伙成立了九号机器人公司,专门做智能平衡车,在在艰苦创业的前两年,也获得了风投的青睐,而他们也的确不负众望。 在公司成立两年后,九号公司就启动了收购计划,他们要收购平衡车的鼻祖Segway公司,这是已经成立15年的老牌平衡车企业,也是世界上第一辆智能平衡车的发明者。然而时过境迁,这家老牌公司被中国新秀吞并,这次收购计划历时半年多,王野和高禄峰跟Segway的高管们反复沟通很多次,最终才达成需求,在2015年九号公司全资收购了Segway,成为全球领先的平衡车公司。 这次收购计划震惊了商业界,因为这种“蛇吞象”的收购行为少之又少,这样让很多人看到九号公司的潜力。而这次收购计划对九号公司来说是如虎添翼,他们迅速拥有了平衡车的全产品线,在平衡车这个领域,九号公司迅速提升了知名度。不同于其他的收购案例,九号公司跟Segway是双向互补,彼此促进,实现1+1>2的效果。Segway帮助九号公司开拓海外市场,而在九号公司的运营下,Segway的发展也更全面。 产品的迭代更新离不开技术的革新,九号公司的专利技术也是不断增多,随着收购项目的完成,目前九号公司的专利技术已经超过1890个。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九号公司也一直在刻苦专研的路上。 九号公司在成立四年后就成为了平衡车领域全球第一的公司,而此时王野和高禄峰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又开始做电动滑板车,用3年时间,九号公司成为全球电动滑板车第一名。随着公司产品线的扩张,王野也把公司定位为主打短交通出行产品的公司,2019年九号公司进入电动车市场,在王野看来,未来电动车市场有非常大的市场前景。 在鼓励绿色出行的今天,电动车已经迅速取代了摩托车和自行车,成为人们出行的必备单品。截止到2020年九号电动车的各系列出货量已经达到10万台,九号电动车时尚简约的外观设计,轻便舒适的骑行体验也收到很多人的喜爱。 如今的九号公司早已经跳出平衡车的发展框架,聚焦于创新短交通和机器人领域,在全球建立亚太、欧洲、美洲三大业务区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是一个具备全球视野的综合性企业,产品遍布了全球230个国家和地区。 2020年经历了疫情的影响,许多企业的发展都陷入瓶颈,然而九号公司却逆势发展,全国疫情风波过后,九号公司的业务量迎来小高峰,不仅是国内,海外业务量也在增长。这主要是疫情之后鼓励单个出行,这也让许多人把电动车或者电动滑板车作为短距离出行工具之一,虽然因为疫情导致原材料上涨,但是订单的需求也还是弥补了这一差距。 而在2020年10月29日,九号公司更是在创业板成功上市,从招股书的数据来看,九号公司的业务增长曲线特别好,从2017年至2019年九号公司的营业收入逐年递增,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2%。 九号公司的四大产品线,平衡车、电动滑板车、电动车和全地形车,其中平衡车和电动滑板车作为比较成熟的产品线,营业收入贡献额也是占比达到90%以上,而且这两大产品在国外的需求量很大,具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而九号公司在欧洲的电动滑板车市场占有率达到50%,可见在海外的发展,九号公司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而对于新的产品线,电动车和全地形车在未来也将成为九号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九号公司作为一家典型的科技型公司,研发团队是公司的核心,截止到2021年九号公司一家拥有研发团队1200人,占到员工总数的40%。然而对于人工智能,王野有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有价值创造的智能才是有意义的智能,所以他更看重智能给生活带来的简化和便利,就连上市敲钟的时刻,王野和高禄峰也并没有站上敲钟的舞台,而是由公司的智能机器人替代,这也成为上市敲钟的先例。 因为王野的出色商业眼光和具有前瞻性的视角,他也荣获2021年“安庆企业家奖”,这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奖项,可以称之为商界的“奥斯卡”。除此之外王野荣获的奖项还有很多,作为新锐企业家,他在创新领域的突出表现也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 九号公司发展到如今的规模离不开风投的帮助,九号公司在上市之前完成了三轮融资,先后获得一些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比如红衫中国、小米,华山资本,英特尔,国投创新等。 2014年九号公司第一次引入风险投资,海泉基金成为第一个投资人,而随后九号公司也刚好免费获得羽泉的代言,2013年羽泉骑着平衡车登上了湖南卫视春晚。九号公司在收购Segway之前还完成了8000万的A轮融资,这也让九号公司在谈判时更有筹码和底气。 随着九号公司的顺利上市,王野和高禄峰的累计身价也超过72亿,可是在他们看来,这并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上市只是公司发展的一个阶段。王野在上市之后给公司同事的信中写道“没有庆祝,马上战斗”,可见王野对于公司未来的前景已经规划的非常清晰,对于初创时只有8个人的团队,经过8年时间达到上市的规模,这样的发展速度实属罕见。 对于未来王野有很多畅想,未来10年是智能化的时代,九号公司也将推出更多的智能化机器人和电动车,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医药创新的灵魂:Murali Divi与家族的医疗传奇

Murali Divi(穆拉利·迪维)及其家族是印度医药行业的杰出代表之一,以其在医疗研究、创新和制药领域的卓越成就、领导才能和社会影响力而备受瞩目。他们共同创立了Divi's Laboratories(迪维实验室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注于研究和生产高质量药品的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印度和全球制药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故事是医药创新的典范,鼓舞着全球的医药专业人士、研究者和企业家,追求卓越并改善全球健康。 Murali Divi和他的家族的医药之路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他们创立了Divi's Laboratories。他们的愿景是为全球患者提供高质量、负担得起的药物,以满足医疗需求。从一个小规模的药厂开始,他们通过卓越的研究和创新,不断扩大了业务。他们的公司专注于研究和开发各种药物,包括抗癌药物、抗感染药物、生物技术产品等。 Divi's Laboratories以其高品质的药物和创新的研究而闻名。他们的研发团队致力于开发和生产多种治疗领域的药物,为世界各地的患者提供了关键支持。公司的药物质量和可靠性使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广泛的认可,出口到多个国家。 Murali Divi及其家族的领导才能和创新精神推动了Divi's Laboratories的持续增长和扩张。他们坚信医药研究和创新对全球健康至关重要,因此不断投资于研发和技术改进。公司不仅在印度国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成为世界级的制药企业。 除了商业成功,Murali Divi及其家族一直注重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支持医疗保健、教育和社会福祉等领域的慈善事业。他们的慈善工作有助于改善印度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为社会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 Murali...

尼西姆·卡内卡尔:解开宇宙中的射电秘密

尼西姆·卡内卡尔(Nissim Kanekar)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印度射电天文学家,他的研究对于解开宇宙中的射电信号之谜具有重要意义。他的卓越工作和领导力已经深刻影响了射电天文学领域,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宇宙的奥秘提供了突破性洞察。本文将深入介绍尼西姆·卡内卡尔的生平、学术成就以及他在射电天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早年生活与教育 尼西姆·卡内卡尔于印度出生,他自幼就表现出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在完成本科学业后,他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专攻射电天文学。这段国际学术之旅为他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射电天文学研究与突破 尼西姆·卡内卡尔教授在射电天文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他的研究重点包括射电波段的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他通过使用射电望远镜和技术手段,成功探测到一些宇宙中最神秘的现象,如中性氢气体的信号。这些发现为我们理解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和演化提供了关键信息。 尼西姆·卡内卡尔教授最著名的工作之一是他在寻找宇宙中的中性氢信号的研究。他的团队使用高度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在远离地球的宇宙中检测到了中性氢的信号,这一发现为我们了解宇宙的早期演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这项工作不仅对天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宇宙学和宇宙起源理论提出了挑战性问题。 教育与科研传承 尼西姆·卡内卡尔教授一直致力于科学教育和知识传承。他担任大学教职,培养了许多年轻的天文学家和研究人员,传递自己的射电天文学知识和实验经验。他鼓励年轻一代积极参与射电天文学研究,为天文学领域培养了更多的专业人才。 科研政策与国际合作 尼西姆·卡内卡尔教授积极参与印度的科研政策制定和国际科学合作。他在政府和科技部门担任重要职务,为印度的科研和射电天文学领域提供了专业建议。他的领导力和国际合作精神有助于推动印度在射电天文学领域的发展,促进科研合作和数据共享。 奖项与荣誉 尼西姆·卡内卡尔教授的卓越贡献赢得了多项国际性科学奖项和荣誉。他被授予了多个著名奖项,以表彰他在射电天文学领域的杰出成就。这些奖项和荣誉证明了他在科学界的卓越地位和影响力,也为他的射电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高度的认可。 尼西姆·卡内卡尔教授是印度射电天文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他通过自己的科研工作和领导力不断推动着射电天文学的进展。他的研究在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宇宙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线索。他的科研传承工作为培养了更多的射电天文学家,推动了印度在射电天文学领域的进步。尼西姆·卡内卡尔教授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科学合作精神为印度在射电天文学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推动科学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他的故事是射电天文学研究和科研政策制定的典范,激励着年轻一代的科学家,追求卓越,不断探索宇宙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