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

Gemini Day for Startups:印度尼西亚

Date:


加入我们的互动活动,我们将揭开帷幕,展示生成式 AI 的现在和未来。

将本文分享至:

《亚洲人物》订阅

spot_imgspot_img

亚洲领袖

查阅更多《亚洲人物》
Figure Aisa

统一创始人高清愿:13岁辍学务工,摸爬滚打40年建千亿食品帝国

他是国立中山大学名誉管理学博士,但却13岁就因为家庭原因被迫辍学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他在事业发展正旺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己创业,他被称为台湾省的松下幸之助。 他就是创立了统一“王国”的台湾省企业家高清愿。 高清愿,祖籍福建漳州,1929年5月24日,出生在台湾省台南市学甲区乡下的一个贫困家庭中。他的父亲平时以贩牛为生,可收入也仅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但家有顶梁柱,日子总归还有盼头。只是天不遂人愿,在高清愿13岁那年,他的父亲因为劳累过度在患上肺结核不久后便去世了。 父亲去世后,本就没什么积蓄的家日子马上就变得捉襟见肘起来。 母亲是个家庭主妇,照顾起家来得心应手。但几乎从未出去接触过社会,也不曾有什么一技之长。基于这个原因,母亲根本找不到工作。 眼看着家里马上就揭不开锅,高清愿在勉强读完小学六年级后就放弃了继续上学。 当时只有13岁的高清愿人小力气小,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家里常常是吃了上顿就没了下顿。 饿得没法的高清愿只能跑到别人刚收过的红薯地里找一些残羹碎块带回家和母亲维持生命。 进入社会这样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高清愿决定去市区打工糊口。 就这样高清愿和母亲带着家里唯一的家当来到了市区。后来在舅舅的介绍下,高清愿在一家草鞋店当起了学徒,月薪仅15元。 这种学徒生活持续了大概三年,后来16岁的高清愿去了吴修齐、吴尊贤两兄弟合伙创办的布行当起了学徒。也就是从这儿开始,高清愿家的日子开始慢慢好了起来。 当学徒做的都是最基层的工作,细碎且繁重。高清愿每天过得都很辛苦,但他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从不喊累,每天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除此之外,高清愿还在工作中学会了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这为他之后在管理岗的优秀工作表现奠定了基础。 遇见“伯乐”高清愿的勤奋和努力被吴修齐看在了眼里,他决定提拔这个努力的年轻人。 于是,吴修齐开始将高清愿带在身边。他不仅教给了高清愿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还传授给了他很多作为领导该如何管理下属的经验。 高清愿在成功后依旧十分感激吴修齐,他不止一次在公共场合说:“我没有吴修齐就没有今天,也没有这个公司。” 1947年,18岁的高清愿在吴修齐的任命下接过了布行在台湾省的业务。 1954年,吴家兄弟又创办了台南纺织。 毫无疑问,作为公司的元老之一的高清愿,凭借对公司做出的贡献和优秀的工作能力,成为了台南纺织公司的第一任业务经理。 开始创业1967年已经38岁的高清愿,决定离开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的纺织行业,独自创业。 创业初期,高清愿选择与日本最大的面粉厂日清制粉合作。 1969年5月1日,高清愿成立了畜牧试验场,“统一牌饲料”也随之上市。紧接着“统一牌面粉”上市。从饲料到面粉,高清愿的生意越做越大。 但他并不满足,因为这一切离他心中的“统一”大业还相差甚远。他的目标是争取每一年都能够增设一个新工厂、引进一种新产品,而且每种产品都是冲着市场第一前进的。 后来,高清愿抓住时机,将日本的快餐面引入了台湾省。快餐面一经上市便迅速获得了人们的喜爱,销量月月都有新突破。 但高清远并没有因此止步不前,他主张进行产品多元化、多角化的经营模式。于是高清愿的生意延伸到了乳品、饮料、罐头……,总而言之只要是与食品有关的他都有涉。 正是因为高清愿的用心经营,在统一成立第七年,就超过了当时食品届的老大——味全食品。 一跃成为台湾省营收排名十七的制造业,至此高清愿算是真正稳固了统一在食品制造业的地位。 统一食品1978年,由统一企业及统一产品经销商共同组成的“统一超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由高清愿担任董事长。 1979年,统一正式跨入便利商店新领域。 统一成立的第一个十年是辉煌无比的,到了第二个十年统一遇到了瓶颈期。 经过思考以及亲自去欧洲实地考察,高清愿发现想要生意长盛不衰一定要掌握流通产业。只有这样,产品才能更好地流通到客户手中。 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改变,1986年统一集团已经拥有了100家店铺。 1987年,统一始与著名的零售连锁企业——家乐福合作。直到今天,还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1991年,台湾省当局发布新政,允许大企业到大陆投资。高清愿经过一年的准备,在第二年就派了166名统一员工前往内地设厂。 截至2013年,除西藏、青海外,统一集团所建的工厂遍布了大陆各省市区。 1998年3月,在台北市北区最繁华的天母西路,第一家统一星巴克咖啡连锁店开张了。 到了1999年,统一集团已经拥有了42家子公司。此外,由统一集团控股20%以上的企业,年营业总额达近1384亿元新台币。 时至今日统一集团依旧立于食品加工业的不败之地。 当然高清愿能够将统一集团经营得如此好,也得益于他倡导的“三好一公道”的经营理念。三好为服务好、信用好、品质好,一公道为价格公道。 在研发统一系列泡面时,就曾有员工向高清愿提议到用低价油来降低成本,高清愿听后十分生气的驳回了这个提议并说到:“这泡面是要卖给人吃的,做食品生意不能乱来。” 正是因为这种良心经营,不仅使统一集团获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和支持,也让统一集团平安度过了当时在台湾省爆发的食安风暴。 自从创办了统一集团,高清愿的心愿就是要做出中国人的味道。砥砺前行几十年,高清愿用实际行动完成了他的心愿。 2016年3月,高清愿逝世,享年88岁。 他13岁便尝尽人间风霜,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他从学徒到总经理再到董事长,从纺织业再到食品加工业,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但每一步都算数。 他的远见改变了台湾省人的消费习惯,也给所有能接触到统一食品的消费者留下了最美好的回忆。 高清愿也可以称之为食品加工业领军人物,而他创办的统一牌食品也惊艳了一个时代。

时尚与商业的力量夫妻档:Ong Beng Seng与Christina Ong

引言 Ong Beng Seng与Christina Ong是一对备受瞩目的夫妻档,他们以其在时尚、酒店业和娱乐业等领域的卓越成就而闻名。他们的合作伙伴关系不仅在商业上蓬勃发展,还在社会和慈善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深入探讨这对夫妻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在商业和社会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Ong Beng Seng的早年生活与教育 Ong Beng Seng生于新加坡,他的创业之路始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他在新加坡接受了初期教育,后来前往英国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他的教育背景为他的商业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Christina Ong的早年生活与教育 Christina...

在商界中崭露头角的领袖——P.C.阿格拉瓦尔

在商业世界中,有一些杰出的领导者,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决心使他们成为行业的楷模。P.C.阿格拉瓦尔(P.C. Agrawal)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领袖,他以卓越的商业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成为了商界的一颗明星。本文将深入探讨P.C.阿格拉瓦尔的生平事迹、影响力和对商界的贡献。 P.C.阿格拉瓦尔出生在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一个谦逊的家庭,在早年的生活中,他就表现出了出色的学术才能和创业精神。他毕业于印度一流的商学院,并获得了硕士学位。然而,他的真正成就并不仅限于学术领域。他很早就展现出了创业的天赋,决心创立自己的企业。 在职业生涯的初期,P.C.阿格拉瓦尔选择了涉足制造业。他创立了一家小型工程公司,专门从事机械制造。尽管起初面临许多挑战,但他的坚持和毅力使他的公司茁壮成长。他的公司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地区制造业的佼佼者。 然而,P.C.阿格拉瓦尔的雄心远不止于此。他始终保持着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对全球商业趋势的把握。因此,他决定将他的业务拓展到国际市场。这个决策对他的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公司发展成为一家国际性的企业,与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建立了坚实的合作关系。他的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出色,成为了印度制造业的引领者之一。 然而,P.C.阿格拉瓦尔并不仅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还是一位热情的慈善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他创建了一家慈善基金会,致力于改善印度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条件。他的慈善事业为数百名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他的慈善工作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使他成为了社会领域的杰出人物。 除了在商业和慈善方面的成功之外,P.C.阿格拉瓦尔还是一位杰出的领导者。他始终坚守价值观和道德原则,为他的员工树立了榜样。他的领导风格注重团队协作和员工的职业发展,这使他的企业拥有一支忠诚而高效的团队。 P.C.阿格拉瓦尔的成功故事也受到了许多商界领袖的关注和尊敬。他被多次邀请参加国际商业会议和论坛,分享他的经验和智慧。他的演讲和讲座广受欢迎,成为许多年轻商业人士的启发。 尽管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P.C.阿格拉瓦尔一直保持谦逊和谨慎。他相信,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责任。因此,他积极参与各种社会项目,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 P.C.阿格拉瓦尔的成功之路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了一切难关。他的故事鼓舞着无数人,尤其是那些有志于创业和成功的年轻人。他的生活和事业都是一个充满信念和毅力的榜样。 尽管他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P.C.阿格拉瓦尔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他仍然在不断探索新的机会和挑战,继续为商业界和社会做出贡献。他的远见卓识和领导力仍然在影响着世界。 P.C.阿格拉瓦尔是一位杰出的商业领袖,他的生活和事业都充满了激励和启发。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对毅力、智慧和社会责任的典范。他的故事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创造出伟大的成就。我们对P.C.阿格拉瓦尔的崇敬和尊重将永远持续下去,因为他是商业界的一位真正的传奇。

台积电“教父”张忠谋:我不认为我们会失去技术领先地位

不久前的一天,在一间俯瞰台北和周围群山的木饰面办公室里,张忠谋抽出了一本印着彩色图案的书。书名叫《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导论》,这是一本研究生教材,介绍了错综复杂的计算机芯片设计。92岁的张忠谋虔诚地将它举起。 “我想让你看看这本书的出版日期,1980年,”他说。这个时间点很重要,他补充道,因为这是他的事业拼图中“最早的一块”——不仅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也改变了全球电子行业的进程。 张忠谋从这本教材中获得的见解看起来并不复杂:微芯片作为计算机的大脑,可以在一个地方设计,但在其他地方制造。这个想法与当时半导体行业的标准做法背道而驰。 因此,在54岁的时候,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正在更多地盘算着退休的年龄,张忠谋却走上了将自己的见解变成现实的道路。这位工程师离开他移居的美国,搬到了中国台湾,并在那里创立了台积电。该公司并不设计芯片,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尖端微处理器制造商,苹果和英伟达都是它的客户。 如今,这家一定程度上发轫于一本教材的企业已经成为了市值5000亿美元的企业巨头,为iPhone、汽车、超级计算机和战斗机提供最先进的芯片。其飞机库大小的芯片工厂(称为晶圆厂)是如此重要,以至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纷纷向台积电示好,希望该公司能前往设厂。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也投入了数千亿美元,希望复制台积电的成功。 在南京举行的2020世界半导体大会上,台积电生产的硅晶圆。 张忠谋不可思议的创业之旅助台湾成为了经济巨人,重组了电子行业的运作方式,并最终描绘出一个新的地缘政治现实: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位于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这把张忠谋和他创建的公司推到了聚光灯下。在职业生涯的黄昏阶段,一个喜欢避开聚光灯的人反思了他所建立的一切,以及不能再保持低调后会有什么问题。 “这让我感觉不是太好,”已于2018年退休、但仍然会出席台积电活动的张忠谋说。“我宁愿保持相对默默无闻的状态。” 最近在他的办公室里进行的一次三小时的谈话中,张忠谋明确表示自己是美国人——他在1962年获得了美国公民身份,而此时,他创立的企业正处于中美科技冷战的中心。尽管围绕科技领先地位的竞争在加剧,他仍不看好中国在短期内有机会获得半导体霸主地位。 “我们控制了所有的要道,”张忠谋说,他指的是美国及其芯片制造盟友,如荷兰、日本、韩国和台湾。“如果我们想要扼住其喉咙,中国真的无能为力。” 包括许多台积电的同事在内的十几位熟悉张忠谋的人表示,他创办这家公司,并在谋略上胜过三星和英特尔等巨头,靠的是一丝不苟和固执的态度,信任他最优秀的员工,最重要的是,他怀着无限的雄心,必要时会采取大胆的行动。2008年金融危机后,台积电陷入困境,他在77岁时重新出任首席执行官,再次接管公司。 “他可能是芯片行业中仅存的一位参与了这个行业的创建的人,”《芯片战争》一书的作者、塔夫茨大学弗莱彻学院国际历史副教授克里斯·米勒表示。“他不仅仍然留在这个行业,而且处于这个行业的中心和顶端,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要了解科技行业的未来,至关重要的是通过张忠谋的视角了解世界,以及他如何在其他人驻足不前时押下了最初的赌注。与公开考虑进行一场笼中格斗的当今科技大亨埃隆·马斯克和马克·扎克伯格不同的是,张忠谋表现得更含蓄。如果说全球科技巨头之间的竞争是一系列扑克豪赌,那么他就是一声不吭在经营赌场的那个人。 台湾新竹的台积创新馆。1987年张忠谋创立台积电时,他的商业模式很清晰,并为台积电制定了进军全球市场的计划。 差一点加入了汽车行业 张忠谋1931年出生于即将爆发战争的中国。18岁之前,他曾在六个城市生活过,转校10次,经历过广州和重庆的轰炸,并在“二战”期间随家人穿越前线逃离日占上海。 1948年,他与家人来到香港,当时他们正试图逃离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这是一条不归路。 “我的旧世界随大陆易色而破灭,新世界正待建立,”他在1998年出版的自传中写道。 1949年,张忠谋移居美国,就读于哈佛大学,然后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机械工程。1955年,他两次未能通过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资格考试,决定尝试进入就业市场。 “许多年后,我把在麻省理工博士落第视为我一生的最大幸运!”他在自传中写道。 其中两个最好的工作机会分别来自福特汽车公司和相对不太知名的电子公司希凡尼亚。福特以每月479美元的报酬请他在底特律的研发中心工作。尽管被该公司的招聘人员所吸引,张忠谋还是惊讶地发现这个报价比希凡尼亚每月480美元的报酬低了一美元。 位于新竹的台积电芯片工厂内部。张忠谋说:“我真的没有计划成立台积电,或在台湾成立任何公司。” 他打电话给福特要求提高工资,原本友善的招聘人员变得充满敌意,并告诉他不会再多得到一分钱。张忠谋接受了希凡尼亚的工程师工作。在那里,他了解了晶体管,也就是最基本的微芯片元件。 “那是我半导体职业生涯的开始,”他说。“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件大好事。” 在希凡尼亚的三年时间为张忠谋打开了大门,并巩固了他对半导体的热情。而希凡尼亚的困境给他上了一课,教会他在后来如何管理台积电。 “半导体业自始就是一个脚步快而又无情的行业,”张忠谋在自传中谈到希凡尼亚最终的崩溃时写道。“一旦落后,再赶上就很困难。 ” 1958年,他跳槽到一家新兴的半导体公司——得州仪器。这家位于达拉斯的公司“年轻有活力”,许多员工每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晚上在办公室睡觉。四年后,张忠谋成了美国人,他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身份。 “自从我逃离共产主义中国,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就一直是美国人,别无其他,”他说。 张忠谋成为得州仪器当时领先世界的半导体业务的支柱。公司不断取得突破。在20世纪70年代,该公司生产了一种可以合成人声的芯片,从而产生了著名的“说话和拼写”玩具,这是一种帮助儿童拼写和发音的手持设备。 “这就像卡美洛(传说中亚瑟王的宫廷,指团体发展过程中人才汇聚的黄金时代——译注),但时间不长,”他说。 在20世纪70年代末,得州仪器将其重点转向了计算器、电子表和家用电脑等新兴市场。当时负责半导体业务的张忠谋意识到,他的职业生涯正在接近“死胡同”。 是时候做些不一样的事情了。 张忠谋在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的活动上发表了讲话。近年来,美国、日本和欧洲纷纷邀请台积电前去设厂。 把拼图拼到一起 如果说导致台积电成立的第一块拼图是教科书,那么第二块拼图则是张忠谋在得州仪器工作即将结束时的一段经历。 20世纪80年代初,得州仪器在日本开设了一家芯片工厂。在生产线开始大量生产芯片三个月后,该工厂的“良品率”是该公司在得克萨斯州工厂的两倍。良品率是一个关键的统计数据,指的是生产出多少可用的芯片。 张忠谋被派往日本解开这个良品率之谜。他发现,关键在于员工,高素质员工的人员流动率低得惊人。 但无论如何努力,得州仪器在美国都找不到同样水平的技术人员。在一家美国工厂,主管职位的头号候选人拥有法语文学学位,没有工程背景。先进制造业的未来似乎在亚洲。 1984年,张忠谋加入了另一家芯片公司通用仪器,在那里,第三块拼图浮出水面。他遇到了一位企业家,此人后来创办了一家公司,只设计芯片,不生产芯片,这在当时是不常见的。他发现了一个后来被证明具有持久力的趋势:今天,大多数半导体公司设计芯片,将制造外包。 这最后一块拼图恰逢台湾从劳动密集型和重工业经济向高科技经济转型时期。当台湾官员着眼于发展半导体产业时,他们邀请已享有芯片专家声誉的张忠谋领导一家促进创新的研究所。 因此,1985年,时年54岁的张忠谋离开美国,前往台湾,他对这个地方的了解仅仅得益于对得州仪器工厂的几次考察。 “我当然没有计划在台湾呆这么长时间,”他说。“我以为我可能几年后就会回去,我真的没有计划成立台积电,或在台湾成立任何公司。” 张忠谋抵达后几周内,被称为台湾科技发展之父的政府官员李国鼎邀请他将国家主导的芯片项目商业化。 台积电位于台南南部科学园区的办公室。张忠谋的创业历程和成功帮助台湾成为经济巨人,并重组了电子行业的运作方式。 当张忠谋评估台湾的优势和劣势时,他感觉到了一个机会。“我的结论是,与美国比起来,台湾更像日本,”他指的是他在得州仪器日本工厂的经历。 1987年,张忠谋创立台积电。他的商业模式很清晰:台积电将为其他公司制造芯片,而不设计芯片。这意味着它只需要赢得业内人士的支持,然后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制造。 张忠谋从一开始就计划让台积电进军全球市场。他在公司引进了当年在台湾鲜见的专业管理体系。为了营造国际化环境,内部沟通均使用英语。 事实证明了他的远见。随着半导体的生产变得更加复杂和昂贵,只有少数公司有能力尝试。制造芯片涉及数百道工序,这些工序利用先进的激光和化学操作来为电子信号创建微小的路径,从而为计算机进行最基本的计算。成本是天文数字。 多年来,许多人退出了,而张忠谋一直坚持着。如果台积电能够吸引足够的客户,利用规模经济,它就有机会击败英特尔和三星这两个王者。 1997年,张忠谋聘请了新的研发主管蒋尚义。他告诉蒋尚义,台积电要对标行业领导者英特尔。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行业第一,不是之一,”张忠谋说。 蒋尚义很惊讶。“要成为第一,你的花费必须是你的下一个竞争对手的三倍,”他回答道,暗示取得领先地位将是一个过于远大和昂贵的目标。 “也许是要三倍,但我确实想花足够多的钱,让我们成为第一,”张忠谋说。并且他做好了耐心等待的准备,即使在2005年辞去台积电CEO职务并继续担任公司董事长之后也是如此。 签订苹果合同 2009年4月,愤怒的台积电员工在台北安静的大直住宅区一个绿树成荫的游乐场上建立了一个抗议营地,其中许多人是最近被公司解雇的员工。对面就是张忠谋住的高档公寓楼。 天黑后,抗议者在滑梯和攀爬架旁边铺上睡袋,将写着“台积电骗骗骗”的大标语盖在身上。纵观台积电20多年的历史,它从未裁员。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后,张忠谋的继任者蔡力行开始裁员。 当时77岁的张忠谋决定不能再袖手旁观。他重新出任过去的职位,重新聘用了蔡力行裁掉的人才,并将台积电的支出增加了一倍多。 2008年金融危机后,张忠谋的继任者蔡力行开始裁员。2009年,时年77岁、已经退休四年的张忠谋重掌岗位,重新聘用了蔡力行解雇的人才。 由于该行业正处于艰难时期,此举并未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台积电前投资者关系负责人孙又文回忆起她对这个消息的反应:“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想用头撞墙。” 但赌注得到了回报。2010年,张忠谋接到了一通电话,这通电话将推动台积电的增长,并巩固其对三星和英特尔的领先地位。苹果公司高级副总裁杰夫·威廉姆斯通过张忠谋的妻子张淑芬与其取得了联系,她是苹果最大组装商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的亲戚。 这次通话促成他们四人在一个周日共进晚餐,第二天谈判就开始了。苹果曾与三星合作生产为iPhone设计的微芯片,但它正在寻找新的合作伙伴,部分原因是三星已成为智能手机的主要竞争对手。台积电与客户不存在竞争关系,因此在合同中处于有利地位。 讨论持续了几个月。“合同本身非常复杂,”张忠谋说。“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 苹果一度宣布谈判暂停两个月。张忠谋听说英特尔可能介入了。 忧心忡忡的张忠谋飞到旧金山与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会面,后者让他放心。在2013年的采访中,时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保罗·奥特利尼表示,他拒绝了为iPhone生产芯片的机会,因为苹果的出价太低。 张忠谋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苹果要求提供比其他公司更好的条件和更低的价格,但他明白,该合同的规模将帮助台积电超越竞争对手。这是他在得州仪器时从创建贝恩咨询公司的比尔·贝恩那里学到的。 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左)去年在凤凰城与张忠谋举杯祝酒。 贝恩当时是波士顿咨询集团的顾问,他在张忠谋旁边的办公室工作了近两年。他分析了得州仪器的生产和销售数据,认为公司生产得越多,业绩就会越好。 与苹果的交易完成后,张忠谋借贷了70亿美元,来建设为iPhone生产数以百万计芯片的产能。 在随后的几年里,苹果曾短暂地再次转向三星生产iPhone芯片,但台积电成了它的主要芯片制造商。苹果现在是台积电最大的客户,约占其营收的20%。 即便是现在,张忠谋在评论台积电客户时仍然很谨慎。在他的办公室里开始讲述苹果的故事后,他怀疑自己是否说得太多了。 “我想我还没有超出苹果公司关于什么不能说的限制,”他说。 现任苹果首席运营官的威廉姆斯在声明中表示,张忠谋“将半导体行业推向了新的前沿”。 2018年,86岁的张忠谋再次退休。到那时,台积电已经在其他公司落后的领域取得了成功,批量生产了具有DNA双螺旋大小电子通路的芯片。这让张忠谋相信,他实现了台积电的一个关键信条:技术领先。 推动人工智能革命 张忠谋台北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奖品,以及和多位世界领导人的合影,其中一幅装在镜框里的漫画描绘了他与芯片公司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亲密关系。 如果说是苹果推动了台积电的发展,那么帮助英伟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公司的就是张忠谋。这张漫画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英伟达还是一家初创企业时,黄仁勋致信张忠谋,询问台积电是否愿意为其生产芯片。在与黄仁勋通话后,张忠谋同意了。 “我喜欢他,”张忠谋这样评价黄仁勋。 张忠谋抓住这个机会,从而帮助推动了美国的人工智能革命。通过台积电的生产,英伟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公司。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突破性技术依靠大量英伟达芯片在海量数据中寻找模式。 在2018年张忠谋退休聚会上的演讲中,黄仁勋表示,如果没有台积电,目前价值1万亿美元的英伟达就不会存在。黄仁勋送给张忠谋的漫画上写着:“你的事业是一部杰作——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张忠谋(左)去年与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凤凰城合影。如果说是苹果推动了台积电的发展,那么帮助英伟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公司的则是张忠谋。 对于张忠谋来说,这首杰作的最后几个音符尚未奏响。作为一名耄耋老人,他很健康,尽管几年前他在心脏植入支架后,再也不能抽烟斗了——这曾是他照片中的标志。 谈话接近尾声时,张忠谋说,在台积电面临地缘政治挑战之际,他对自己无法掌控局面感到有些遗憾。但他表示,他在2018年退休的时间节点是合理的,这是由技术而不是政治驱动的。 “我确实确信我们已经取得了技术领先地位,”他在谈到当时的情况时说。“我不认为我们会失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