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

每日优鲜被当“活马医”,资本再赌“天才少年”徐正

Date: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平地一声雷,沉寂许久的每日优鲜(NASDAQ:MF)有了新动作。

2023年8月8日,每日优鲜宣布与英属维尔京群岛公司Freshking Limited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根据股权转让协议,每日优鲜同意将其持有的Missfresh HK Limited、San Shen Limited和Mrfresh Limited的全部股份转让给了Freshking Limited或Freshking Limited指定的任何其他人士,以换取总代价1.00美元现金,但须满足某些交割条件,包括收到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聘请的财务顾问出具的书面意见。

就在“每日优鲜以1美元价格转让3家子公司全部股份”公告发布四天前,这家曾经摘得“生鲜电商第一股”的明星企业突然股价暴涨,最高涨幅超过400%,触发数次熔断。

截至8月4日美股收盘,每日优鲜上涨近285%,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8月3日每日优鲜宣布分别与两名投资者签订了股份购买协议。

根据融资购股协议,投资者同意在满足某些交割条件的前提下,认购总计54亿股公司B类普通股,总购买价为2700万美元。同时,每日优鲜以现金总购买价1200万美元购买Mejoy Infinite Limited的所有普通股。

据了解,Mejoy Infinite Limited(美加一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注册的数字营销解决方案提供商,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服务工具、游戏和跨境电商等出海广告主,为国内效果类出海广告主提供推广方案、买量投放、素材和创意制作、数据服务等出海效果类广告营销服务。

此外,每日优鲜在另一份公告中表示,2023年3月其终止了智能生鲜市场业务以及零售云业务,专注于2023年1月份推出的自有品牌产品零售业务。未来,每日优鲜计划将利用在电商以及供应链方面的积累,专注于提供数字营销解决方案,以及自有品牌产品的零售业务。

对于此次转型,业界似乎并不看好。

首先,数字营销领域市场竞争激烈,要在同质化数字营销中走出差异化难度很大。

其次,综合每日优鲜从“守望生鲜未来”到“欠租欠薪欠款”的发展近况,此次收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究竟是自我救赎还是回光返照?还要看二者后续磨合以及接下来的战略发展。

01 神话与天才
客观地说,每日优鲜是前置仓模式的发明者。

作为一个生鲜O2O电商平台,每日优鲜成立于2014年10月,由徐正和曾斌创立,产品覆盖水果蔬菜、海鲜肉禽、牛奶零食等全品类生鲜。

2015年,每日优鲜首创“前置仓模式”,并在社区附近建立仓库,以保证配送产品的新鲜度和时效性,并上线2小时极速达业务。公司的业务模式为(A+B)x N,即基于前置仓的即时零售业务(A)、智慧生鲜市场业务(B)和零售云服务业务(N)。

2016年3月,每日优鲜APP正式上线;2017年,每日优鲜宣布实现“千品千仓”,同时还开发了办公室无人货架项目“便利购”;2018年,该公司提出“百城万仓亿户”计划,即覆盖100个城市,拓展10000个前置仓,为1亿户家庭提供全品类精选生鲜1小时送达服务;2021年6月25日,每日优鲜于纳斯达克成功敲钟上市,比主要竞争对手叮咚买菜早4天拿下“生鲜电商第一股”称号。

事实上,每日优鲜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其融资能力,自2014年至上市前,每日优鲜共经过11轮融资,融资规模达140亿元。

如此强大的融资能力,跟创始人徐正的背景息息相关。在投资人眼里,徐正是个天才:15岁保送中科大少年班,28岁成为联想最年轻的事业部总经理,并将部门年均营收拉高到300亿元。

故而,每日优鲜前置仓模式在当时一度被业界视作“颠覆性创新”,备受资本追捧。公司发展也可谓是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成了生鲜电商领域的神话。

02 前置仓模式的“伪命题”之争
即便已经上市,每日优鲜想要“盈利”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2018年至2020年,每日优鲜收入分别为35.47亿元、60.01亿元、61.3亿元。营收虽然增长,但盈利能力不断恶化,2018-2021年其净亏损分别为22.32亿元、29.09亿元、16.49亿元、38.5亿元。也就是说,每日优鲜四年合计亏损106.4亿元。

这意味着,每日优鲜在过去四年里把投资人的钱和上市融到的资金全部烧光了,不仅没实现盈利,自身流血的速度还越来越快。

即便在疫情期间,生鲜配送上门几乎成了消费者的日常刚性需求,每日优鲜也没能扭亏为盈,亏损额反而不断加大。某种程度上,外部环境所创造的机会并没能拯救每日优鲜,只是延缓了其死亡期限。

生鲜电商烧钱,选择了前置仓模式的每日优鲜更能烧钱。笔者认为,生鲜电商是不是一个伪命题还没有定论,但以前置仓为经营模式的生鲜电商大概率是一个伪命题。

形式上,每日优鲜发明的前置仓模型,即分布式迷你仓库,主要布局于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各大社区。该模式将原来布局在城市远郊的仓库搬到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承担冷链仓储和最后一公里物流,可以实现最快送货上门。

前置仓最大的特点是速度快。

在距离消费者较近的社区、办公楼等,平台会设置一个小型仓库,商品则由大仓提前发到前置仓里,从接到用户订单到送达,仅需半小时。

平台若想满足即时送达的需求,就要铺设足够密度的前置仓,还要配备足够数量的骑手。

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每日优鲜在国内16个城市建立了631个前置仓。而其竞争对手叮咚买菜截至2021年底已拥有约60个区域分选中心和1400个前置仓,前置仓面积达50万平方米,覆盖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杭州、苏州等新一线城市。

前置仓模式的价值链主要包括上游采购、区域处理中心、前置仓、用户四大组成部分。

上游采购包括产地直采、自有品牌加工、品牌商/经销商采购三种方式。上游采购产品质检合格后被运往各个城市的区域处理中心,进行分类加工处理后运往前置仓储存,用户下单后,产品被打包、配送至用户手中。

为什么说前置仓模式大概率是一个伪命题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财务模型难以跑通,底层的商业逻辑很难成立。前置仓模式之所以难赚钱,主要是因为履约成本太高,而利润空间太窄。

首先来看履约成本。

前置仓的成本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履约费用(前置仓、拣货人员、配送成本)、销售和营销费用、管理成本和技术成本。从历史数据来看,每日优鲜的履约成本一直很高,如此高的费用率,导致亏损率也居高不下。

履约费用包括最后一公里配送费用(一般采取劳务外包的形式)、分选中心和前置仓的租赁费用、由第三方快递公司将产品从分选中心送到前置仓的运输费用。这几项费用长期来看有所下滑,但是整体来看十分刚性,下降的空间相当有限。

数据显示,每日优鲜的履约费用率从2018年的34.9%降低到2019年的30.5%,再降至2020年的25.7%,几乎已经到了极限。

如果不考虑总部的研发费用、管理费用,前置仓模式经营亏损率高达26.0%,若要实现销售层面的全面盈利,需优化26.0%的成本费用,那就要大幅降低履约费用,同时大幅提高商品毛利率。

事实上,生鲜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生鲜电商的毛利率普遍也都在20%左右,这个毛利率也已经达到了行业水平。

若再要提高,就只能调整商品结构,引入更多高毛利的商品。用户数、客单价/毛利率、履约成本,似乎成了前置仓模式的“不可能三角”,无法同时实现用户数多、客单价/毛利率高、履约成本低;但是如果不同时满足,也就无法盈利。

所以,就前置仓模式的财务模型而言,客单价依然太低、毛利率也低,平台的履约成本又过高。如果这几个难题无法解决的话,那么前置仓模式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伪命题。

令人好奇的是,难道每日优鲜创始人徐正,以及其背后的明星投资人没有计算过这个模型么?

笔者认为,他们一定是计算过的,但没想到“卖菜”居然会这么困难。同时,业内人士一般以互联网的流量视角去看待该模式:亏损没事,刚需高频的万亿级生鲜市场,只要能烧出流量,总有变现的方式。

“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这样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平台里屡见不鲜,并且随着体量增加,规模效应会进一步压低成本,优化模型。

但剧本却没有按照预想中的路径来走:一是流量的获取并没有那么迅速,价值也并没有那么高;二是还没到优化模型的地步,钱就快烧光了,只能被迫流血上市,融来的钱依然填不满这个“无底洞”。

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前置仓模式的“不可能三角”,如果解决不了这个“不可能三角”,前置仓的商业模式就不可能成立。所以,每日优鲜只能选择转型。

03 二次创业?
聚焦此次融资,每日优鲜计划专注于提供数字营销解决方案服务和自有品牌产品零售业务。这个战略转型是融资的噱头,还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不得而知。

但从商业的逻辑来看,这更像是二次创业。

一方面,自有品牌产品零售业务做不起来。对于每日优鲜来说,渠道没有了,流量匮乏了,在非标的生鲜领域做自有品牌简直是天方夜谭。更重要的是,公司也没人了。

财报显示,每日优鲜全职员工总数由2021年12月31日的1925人骤降至2022年12月31日的57人。而自有品牌业务,像沃尔玛、COSTCO、ALDI、盒马等这样拥有巨大流量的零售企业也在做,一家没落的生鲜电商企业要做,有何能力与之抗衡?

这个故事,估计没人相信,聪明的资本自然也不会信。

那就剩下一种可能,资本准备再赌一把:一是保壳,让每日优鲜不至于退市;二是资本相信徐正做数字营销有可能成功,反正“死马当活马医”吧!

在DT时代(Data Technology),依托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数字营销能够快速、精准地触达消费者,已经成为了企业推广和营销的主要方式。然而,此前一直从事线上卖菜业务的每日优鲜团队是否具备技术基因,能否在红海市场中脱颖而出?这是徐正即将面临的巨大挑战。

幸运的是,公开资料显示,Mejoy Infinite Limited的高管来自于猎豹、蓝标、Mobvista和Yeahmobi等公司。

这些公司主要为广告主提供Facebook、Google Adwords、Twitter(现已更名为“X”)等主流媒体的定制化营销解决方案以及广告托管服务,为出海游戏、APP等广告主提供流量和用户,提升买量的ROI。

留下来的这50余人,大多是创始人徐正的心腹。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徐正作为曾经的天才少年,正值当打之年的80后创业精英,也的确值得资本再赌一次。

将本文分享至:

《亚洲人物》订阅

spot_imgspot_img

亚洲领袖

查阅更多《亚洲人物》
Figure Aisa

记录|新加坡第三大富豪,仅受过小学教育,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教育事业

94 岁的油漆大亨吴清亮(Goh Cheng Liang)只受过六年正规教育,他坚信要帮助贫困学生接受教育。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新加坡首富之一的吴先生于 1994 年成立了Goh基金会(Goh Foundation)。 吴德南集团(Wuthelam)控股董事会成员之一Tan Eng Liang博士在接受我们专访时表示,...

云之美津·至谷——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奇才

云之美津·至谷(Itaru Hamachi)教授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日本化学家,以他在化学生物学领域的杰出工作而广受赞誉。他是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的教授,以及化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本文将深入介绍至谷教授的生平、科研成就,以及他在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的卓越贡献。 早年生活和教育 云之美津·至谷教授出生在日本,自幼就表现出对科学和化学的浓厚兴趣。他在一流的大学获得了化学学士学位,并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他的出色学术背景和化学知识为他的科研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化学生物学领域的突破 至谷教授的研究重点是化学生物学领域,他的工作涉及生物分子的设计、合成和功能研究。他开创性地将有机化学的原理和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为我们深入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重要工具。 分子工具的创新 至谷教授开发了许多重要的分子工具,用于研究生物分子。他设计和合成了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分子传感器,用于检测生物分子的存在和活性。这些分子工具在药物研发、疾病诊断和基础生物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化学生物学的应用 至谷教授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他的工作在药物研发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分子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他的研究还有助于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改进,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国际合作与领导 至谷教授在国际化学生物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合作关系。他与世界各地的科研团队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了跨学科领域的发展。他还在国际学术界担任重要职务,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为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奖项和荣誉 至谷教授的卓越贡献获得了多项国际性奖项和荣誉。他被授予了“化学奖”等多个著名奖项,以表彰他在化学生物学领域的杰出成就。他的奖项和荣誉证明了他在科学界的卓越地位和影响力,也为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高度的认可。 科研团队和传承 至谷教授一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科研传承。他担任大学教职,培养了许多年轻的化学家和生物学家,传授自己的科研经验和知识。他鼓励年轻一代积极参与化学生物学研究,为这一跨学科领域培养了优秀的人才。 他的教育工作有助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领袖,为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培养了重要的人才。他的学术传承工作推动了化学与生命科学的持续发展。 云之美津·至谷教授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日本化学家,他在化学生物学领域的杰出工作为科学研究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科学界获得了高度认可,还在药物研发、疾病诊断和基础生物学研究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谷教授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提醒我们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的力量,以及为科学进步做出的重要贡献。

三年做到15亿!从籍籍无名到极速破亿,中国美妆新势力创始人吴成龙的花西子如何走出破圈之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到这首诗,总能把它与古典美女西施联系到一起,也会想到美丽的东方女性。 国货品牌花西子诞生在杭州西湖畔,而花西子的创始人吴成龙,给自己取了一个武侠风花名---花满天。 在投资圈里,他是颇为神秘的存在,花西子成立将近五年,却从未从资本手里拿过一份钱,因为很难接触到花西子的创始人,融资的事情就很难谈成。 花满天曾说过“品牌背后不是一个人,突出任何个人都是对公司的一种曲解”。 在大学里学习园林设计的花满天(原名吴成龙),大学毕业之后,主要从事品牌营销工作,作为80后的他,有着一颗想要创业的心。 接触化妆品行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化妆品行业,2010年成为百雀羚天猫旗舰店的运营总监,他策划了百雀羚三生花品牌,进军电商领域,创造了让人非常满意的成绩。 2014年运营水密码天猫旗舰店,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候,销量过千万,同时把店铺打造成销量第三名。 而与此同时,在跟这些化妆品合作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于是在他内心里面一直有一个想法,创立属于自己的化妆品牌。 在2013年,中国的彩妆行业被国外品牌占据,琳琅满目的化妆品牌出现在各大商场,不仅在价位上比较高,而且在品质上并不太适合东方肤质。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国货彩妆整体上也缺乏竞争力,本土高端品牌还被西方彩妆的行业标准,规则和体系所牵制,很难有自己的本土特色。 花满天发现了市场的端倪,决定创立属于本土的化妆体系。经历了一年的市场调研,他和自己的团队发现国人都不愿意选择国货彩妆。 大多数人认为国货彩妆伤皮肤而且不健康,再加上西方彩妆的大量广告营销,一时间误导着消费观念,廉价的不一定是好货。 国内彩妆为了迎合竞争,一直以廉价为主不高端,没有特色。为了解决这种现状,花满天决打造一个让国人都能够引以为傲的国货化妆品。 又加上园林毕业的他,对于中国园林,花卉,草本植物都有颇深的研究,他认识上千种花卉植物,骨子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古典韵味,而且他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有故事的品牌注定会成功。 花西子诞生2017年,一家名为“花西子”的国货彩妆品牌诞生了。为了做出具有东方属性的配方,团队会查阅大量中国古代化妆品和中医药等书籍。 从书中熟知了古代化妆品都是以花为主,保留了花的本性,这给花满天很大的启示,“以花养妆”是创立产品最初的理念。 但是如何让产品富有东方美学,把东方文化和东方工艺结合到一起呢?这却让花满天犯难来了。 有人注意到,很多国际品牌把自己的LOGO印在口红膏体上,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想法不错,可以借鉴,于是雕花口红想法就此诞生了。 想法很好,但是要落实却很困难,在口红上做微雕,不仅没有供应链,也没有技术和标准。 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团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最后找到供应商,但是供应商不能保障产品都能够雕花成型,出品率只有30%。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花满天对产品研发成本不设上限,不惜花费上百万打造模型,并且在配方的研发上也是花费几百万。 没有产品的情况下,成本已经超过上千万打磨出一件产品。正是由于对产品质量的追求,花西子在国货彩妆中显得格外出众。 “花西子”与李佳琦花满天为了让产品快速占领市场,刚开始其实是走了很多的弯路。起初和很多化妆品一样,找明星进行广告营销,甚至也找了很多网红做营销推广,直播带货,但是效果都不是很明显,直到遇到了网红李佳琦。 其实在和李佳琦合作之前,还有一段小故事。当时花西子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价是相当高的,这样的价位不是一般普通消费者都愿意去买单的。 而当时的李佳琦已经在直播带货方面小有名气了,当花满天找到李佳琦时,亮出了产品的价格,李佳琦当时直接拒绝了。 李佳琦认为国货品牌彩妆的价位大都在100以下,卖到一百以上,根本就不可能,于是两人的意见不统一,花满天只好亲自上门拜访。 跟李佳琦讲解产品成分,制作工艺以及配方,先把价格下放在一边。去深入了解花西子产品的价值和品质,慢慢说服了李佳琦。 当然李佳琦也基于对客户的了解,提出了一些自己在价位上的建议,没想到花满天也同意了,经过深度的交流和产品打磨之后,最终达成了两人的合作。 在直播间里,我们能够看出李佳琦对花西子产品的青睐,这是因为李佳琦深度参与了产品的创造过程了,只有了解得越多,才能对客户讲解得更加清楚。 李佳琦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了客户,一次接一次的直播带货,让花西子在三年的时间里创下几十亿的销量。 互联网彩妆花满天并不认为花西子是网红产品,更应该定义为一家互联网彩妆公司,没有自己的直接工厂,而是与化妆品公司合作,进行代加工。 但是在科研方面却是要求非常严格的,如今公司员工已经超过1000人,这些员工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他们当中有很多优秀的互联网人才,而且他们的思想和销售理念都是非常潜力的,利用互联网思维去打造产品与服务。 并且花满天的管理能力也是相当优秀的,公司内部核心管理层有10名左右,分工非常明确。 并且在花西子内部有一个大约百人的用户体验群,群里涵盖了花西子所有的负责人,他们会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去看用户评价,遇到负面的评价,会第一时间拿出解决的方案。 花满天从创业到今天,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打造了商业奇迹,其实更为重要的是他抓住了市场的风向。 刚好是近几年国货盛行的年代,以国之名,打磨出本土产品,针对东方女性特色,甚至深入贵州苗寨,探索苗族非遗文化,打造出苗族印象的高定彩妆系列,将民族之美展示给世人。 但是国土彩妆之路是否能够继续胜利前行,抛开网红,抛开李佳琦,花满天的花西子还是需要在产品上花心思,用心做产品,用产品说话,只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能走得长远。

中国新锐科技领袖张旭豪,24岁成立饿了么,33岁公司卖给马云套现665亿!

他在大学时期就开始创业,开发的创意软件被互联网大佬们纷纷效仿。33岁那年,他把公司卖给马云成功套现664亿,实现人生巅峰。 人们日常使用的外卖软件就是他的创意,他就是“饿了么”的创始人,新晋85后富商张旭豪。但你能想到吗? 让他发家致富的起因,竟然是太懒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长于商人之家,怀揣创业梦想1985年,张旭豪出生于上海。他的家境一点儿也不贫寒,是个妥妥的富家公子哥,祖上三代都在经商。 民国时期上海的“纽扣大王”是他的祖父,“轴承大王”是他伯父,他的父亲也是商人。张旭豪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耳濡目染,从小就有些经商的思维。 优越的家境自然能带来更好的教育资源。张旭豪从小就被送去各种兴趣班,培养他的创造力及综合素质。 正是在这种良好的教育下,张旭豪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2004年高考,张旭豪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同济大学。 四年之后,他又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这一路走来顺风顺水,但也是在父母的规划下按部就班的生活。 只不过,张旭豪是个很有想法,也很爱折腾的人。他总想干出点事儿证明自己。在同济大学时期,他就开始做各种兼职。 不同的是,他兼职就是想锻炼自己,而不是被生活所迫。后来又赶上我国股市的两年疯牛行情,张旭豪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便果断把生活费拿出来炒股了。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疯牛行情下想亏钱好像都难,张旭豪也跟着行情小赚了一笔。后来因为想备战考研,张旭豪就把股票清仓了。 就在他清仓几个月之后,股市也开启了漫长的下跌之路。这种大涨大落的行情,让张旭豪认识到股票市场的风险,也更加明白投机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脚踏实地的创业。 2008年,23岁的张旭豪还在读研究生。有一次,他在学校看到很多同学都是一个人打五六个人的饭,就萌生了一个想法。 既然不爱下楼买饭的同学越来越多,那何不做个帮人跑腿买饭的生意呢?于是,他就干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偷懒”而来的叫卖软件大学生创业往往都是理想中的丰满,现实中无比的骨干。张旭豪觉得校园里有很多同学都“懒得”下楼买饭,那自己可以组织一个小团队,专门帮同学跑腿买饭。 他叫上自己的室友,跑遍了学校周边的餐馆,把平时学生口碑较好的几家餐馆全部整理成册。 然后,张旭豪去跟餐厅老板协商,以帮忙招揽生意为条件获得店家授权,并在订单积累到一定数量后,从商家那里获得少许优惠。 这种找上门的生意哪个商家会不同意呢?就这样,张旭豪在整理好的菜单册子上附上自己的电话,开始在学校的各大宿舍间派发。 对于学生们来说,只用打个电话就能把饭送到宿舍门口。这种好事儿简直比考试不挂科都开心。很快,张旭豪的订单越来越多,他们的团队也开始扩招人手送餐。 那段时间,张旭豪既要完成功课,还要在饭点儿赶忙送餐,晚上还得加班对账。自己从来没有按时吃过饭,但是仍然觉得手忙脚乱得顾不过来。 为了能提高效率,他找到了交大软件工程系的同学叶峰,帮忙开发了一款自助叫单的软件,同时,也把对账的需求加入进去。 在叶峰的协助下,“饿了么”的雏形诞生,张旭豪团队开始了线上接单,线下帮商家配送的商业模式。 饿了么平台一经推出就在交大学生之间迅速传开。那时,不仅是上海交通大学,甚至连附近的学生也开始打听这款软件。 慢慢的,张旭豪发现这款软件发展的巨大潜力。于是,他开始决定成立公司进一步扩大市场。 由于饿了么是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没有任何可参考的案例。公司成立之初的困难,都是张旭豪带着团队一点点克服的。 为了满足众多用户的不同喜好,饿了么需要引入更多的餐饮商家,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商家都看得上这种新模式。 有些餐饮老板觉得自己生意都忙不过来了,就不想从网上找订单。为了拉拢商家进驻,张旭豪团队改变了跟商家的合作模式,从订单抽成变成了支付一次性进驻费。 就这样,饿了么的发展虽然慢,但是仍然能维持盈利运营。不过,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发展的慢可不是一件好事。饿了么也在接下来遇到很大的困境。 遇到困境,选择卖掉公司从大学时期开始创业的团队,不可避免会遇到成员毕业后的人生方向选择问题。张旭豪的团队就是如此。有些成员毕业后就离开了,只有张旭豪、叶峰等人坚持着饿了么的项目。 经过几次调整后,饿了么也踏上了新的征程。当时,聚划算、美团点评、大众点评等公司还在疯狂烧钱争夺团购市场,形成“千团大战”的局面。 饿了么走出校园后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跟这些行业大佬正面交锋。各方大佬为了抢占社团市场烧钱搞补贴,整个行业起码花了几十亿资金。饿了么在没钱没背景的情况下,怎么玩儿的过资本? 为了能尽快解决资金问题,张旭豪想到了参加创业大赛以提高知名度。果然,这个办法让张旭豪遇到了他的第一个投资人朱啸虎。 朱啸虎是上海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的主管合伙人,主要负责的是互联网、新媒体等行业的早期投资机会。他看中了张旭豪的项目,给了饿了么几百万美元的A轮投资。 在资本的加持下,饿了么迅速扩张。他们的业务范围也从上海本地扩展到全国十几座城市的高校市场和写字楼。2013年,饿了么再次融资3000万美元。 与此同时,刚从团购市场厮杀中存活了下来的美团点评也回过神儿了。美团创始人王兴发现,饿了么已经小有成绩,未来可能会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就想收购它。 但是,张旭豪怎愿屈居人之下,就拒绝被收购。 那时,美团点评服务的商户及覆盖的城市都远超饿了么。收购不成,王兴又岂会善罢甘休?2013年11月,美团直接推出外卖业务。 先于饿了么一步,抢占其空白市场。这一操作直接将了张旭豪一军。 美团旗下员工5000多人,都是从“千团大战”中历练出来的。相比之下,饿了么还是刚开始大展拳脚的时期。这样悬殊的实力,给了张旭豪不小的压力。 为了跟美团竞争,张旭豪开始不断融资,扩充人数。先后从红杉资本、中信基金拿到3.5亿美元和6.3亿美元融资。 但是,美团同样有烧不完的钱。即便张旭豪后续也收购了百度外卖,但仍然收效甚微。 无奈之下,张旭豪以665亿把公司卖给了阿里。此后,饿了么得到阿里系资源的赋能,业务得到迅速提升。如今也成为外卖行业与美团并肩的两大巨头之一。 33岁套现665亿之后的张旭豪,转身投入体育行业。只是未来他会发展得怎么样,就只待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