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

沙特的 $100b AI 项目挑战阿联酋的技术领导地位

Date:


该计划预计将侧重于基础设施开发、数据中心、创业投资和人才招聘。

将本文分享至:

《亚洲人物》订阅

spot_imgspot_img

亚洲领袖

查阅更多《亚洲人物》
Figure Aisa

A.K. Ramanujan的诗歌、散文与学术

A.K. Ramanujan(全名Alladi Krishnaswamy Ramanujan),作为印度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和学者,他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深刻影响了印度文学、文化和语言学。他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学术洞察力而广受赞誉,被认为是20世纪印度文学界的杰出代表之一。本文将深入探讨A.K. Ramanujan的生平、文学创作和学术贡献,揭示他在文学与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 A.K. Ramanujan于1929年出生在印度南部的玛杜赖(Madurai),他的父母都是知识渊博的学者,这为他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早年接受了优质的教育,展现出了文学和语言天赋。 在印度内政独立后,Ramanujan前往美国深造,于1959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学、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和民间文学。他的跨学科研究和多元的学术背景成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的基础。 A.K. Ramanujan的文学创作广泛涵盖了诗歌、散文和翻译等多个领域。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文化敏感性和独特的文学语言而著称。他的诗歌涉及多种主题,包括生活、爱情、宗教和社会,以及文化的交融和多样性。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简洁清晰的叙述,又有充满隐喻和象征的表达方式。 他的散文作品同样引人注目,他的散文饱含了对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他的散文包括评论文学、文化研究和个人回忆等各种形式。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具有文学品味,深受读者欢迎。 除了自己的文学创作,Ramanujan还致力于翻译工作,将印度经典文学作品引入国际文学舞台。他的翻译作品涵盖了泰米尔文学、印度古老文化和民间故事等多个领域,为世界各地的读者介绍了印度文学的瑰宝。 A.K. Ramanujan的学术研究是他杰出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学、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他的学术贡献深刻影响了印度文学和语言学界。 他的语言学研究关注语言的结构和演化,特别是印度次大陆的语言多样性。他的研究使印度的语言学和语言研究受到了国际关注,为印度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贡献。 此外,他的文学批评研究也备受推崇。他对印度文学传统和古老文化的深入探索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印度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他的学术文章和演讲广泛发表,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A.K. Ramanujan一直致力于探索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强调了文化的交融和传统的变化,鼓励人们保持开放的思维,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共鸣。 他的研究也包括了印度民间文学和故事传统,他的著作《三千个印度民间故事》(Three...

喜茶创始人聂云宸:专科毕业,29岁坐拥45亿身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从最开始喝白开水到现在街边随处可见的奶茶店,饮食生活正在不断地丰富。 除了以便宜实惠出名的蜜雪冰城,一些高端奶茶也在冲出重围,喜茶凭借九年时间,从名不见经传到估值超过160亿,它的创始人聂云宸也因此成为了2020深圳创富百人榜上的第81位。 聂云宸出生在江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庭条件也还不错,后来跟随家人来到广东省江门市定居。 他从小被父母严格管教和培养,按道理来说应该会考上更好的大学,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他最后只考上了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研究生学历都不吃香了,更何况他一个大专学历,之前的他还没有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参差。 开始创业但2010年他大学毕业,打开招聘网站却找不到一份合意的工作时,因为但凡体面点的工作都需要本科学历,可他又不想在家里啃老,无奈之下,只能选择自己创业。 当时智能手机的热潮刚刚在中国掀起,19岁的他就拿着父母给的钱开起了手机店,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不好,很少有人买手机,反倒经常帮人刷机。 但是光靠刷机也挣不了几个钱,他就干脆免费刷机算了,先挣个好印象。 久而久之,顾客也多了起来,他也很热情地接待,但是大多数顾客也会不好意思白占便宜,会顺带买一些手机零件照顾他的生意,他凭借自己的好口碑生意也渐渐好起来了。 可是好景不长,电商平台迅速崛起,网购以价格便宜实惠逐渐占据上风,聂云宸的手机店也渐渐地开不下去了,为了及时止损只能选择关闭店铺。 失业后的他对未来也是一片迷茫,一天吃饭过后买了一杯奶茶解渴,却发现还不如喝白开水解腻。 他打开盖子发现里面的奶茶完全是用粉末冲的,甚至还没有冲散,虽然添加的粉末都是可食用的,但是他依然觉得这不是真正的奶茶。 卖奶茶最让他不解的是用粉末冲泡的奶茶还卖得很好,他就冒出了一个想法,既然用粉末冲的奶茶都能这么赚钱,那他用真材实料做的奶茶岂不是更受欢迎。 年轻就是资本,说干就干,他拿着自己开手机店挣的20万元开起了奶茶店,他自己作为90后年轻人,就是奶茶的消费主体,所以他很懂90后。 觉得只有自己认为放心和好喝的奶茶才是真正的好奶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购买质量好的茶叶和鲜奶,只有好的材料熬制出来的奶茶才足够醇香浓厚。 基本的奶茶搞定之后,他又在想该怎么加工呢?他把市面上所有的奶茶都买回来品尝了一下,发现并不是他想要的奶茶。 他又上网调查了一下发现现在芝士奶盖的风刮得很大,于是他又开始按照不同比例调制奶茶,光在先加奶还是先加盐的问题上就研究了许久。 每一个步骤都精心研究,后来终于研制出芝士奶盖茶,也是喜茶的主打。 2012年5月12日,他的奶茶店正式开业,取名为皇茶,也就是喜茶的前身。店铺只有小小的30平方米,一杯的价钱在十来块左右。 他本以为自己的奶茶店会因此大火,实际上每天冷冷清清,一天的收入仅仅只有20元。他实在是想不通自己的奶茶这么好,怎么就没人来买。 他觉得可能是自己没什么知名度,于是他开始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专门为此设立了微博,渐渐地生意也好了起来。 但是他觉得自己不能通过复刻别家的奶茶来获得关注,俗话说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要做就做原创,这样才能做大做强。 所以他每天除了关注网络上客户对于奶茶的评价,特别是差评,还要忙着研制新品。 小有成就久而久之,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皇茶在当地早已小有名气,有时甚至门口排着长队,但是也有不少人质疑这是聂云宸自己花钱请人过来排队的。 之后,他又在江门开了第二家店,生意依旧很火爆,但是就在他打算将第三家奶茶店开到外地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是如此渺小。 他的第三家奶茶店在江门市的隔壁中山市,生意本以为会很火爆,却发现竟然和他刚刚开业的情况一样,每天几乎没有人光顾。 他这才发现江门市积攒的口碑根本传不到中山,他太过于心急了,自己还需要沉淀养精蓄锐。 后来他及时调整战略,在中山和江门中间的一个小镇开起了奶茶店,生意果然好了起来。 后来名气越来越大,前来加盟的也不少,短短三年的时间,24岁的聂云宸就已经是50家奶茶店的老板了。 可是树大总是容易招风,市面上打着皇茶招牌卖奶茶的越来越多了,很多人也分不清盗版正版,甚至还有人将盗版皇茶的差评扣在他身上,他是有苦说不出。 喜茶“诞生”2016年他狠下心来花了70万元购买了喜茶,终于解决了他心头的一大难题,让他有了自己的品牌,如果没有这个品牌的话,现在市面上的奶茶品牌那么多,他很难有立足之地。 刚刚从皇茶更名为喜茶,就立刻获得了IDG资本何伯权的一亿元投资,后来又获得了美团旗下龙族资本的4亿元投资,足以看出喜茶发展的势头之猛。 获得大佬们投资的聂云宸也没有就此满足,反而更加注意研发新品,喜茶为此专门设立了研发部门。 每年预计会研发100种新品,但最终面世的可能十款都不到,足以看出喜茶选品的严格程度,都是在对消费者负责。 除了研发新品之外,他也在铺设一张喜茶未来的蓝图。他用拿到的投资自主研发了点单小程序,让消费者能够缩短等待时间,提高消费体验感。 但是即使有了自助点单程序,喜茶的门口也经常是排着长队。 后来又进军国外市场,新加坡成为喜茶的第一站,有了这块敲门砖相信喜茶会像外国的星巴克一样遍布世界各地,国产奶茶品牌也正在崛起。 从2012年到2020年,喜茶已经在全球49个城市拥有超过500家门店,估值超过160亿,每年消耗的水果更是给农民增加了收入,带动了农业的发展。 并且赚钱的同时没有忘记慈善事业,多次参与中国各个地方的扶贫项目,可以说聂云宸是青年企业家的代表人物了,相信以后的他会继续带领中国的奶茶行业走上国际道路。 学历并不是一个人眼界的证明,大专出身的聂云宸19岁开始创业给了许许多多因学历迷茫的年轻人一份鼓舞,英雄不问出处,未来的路是可以自己选择的。 面对一杯不好喝的奶茶,他选择做一杯好喝且安全的奶茶给大众。他自己作为奶茶的消费主体,利用这个便利做出了符合消费主体口味的奶茶,并且不断地创新,亲自尝试每一个环节。 已经有所成就的他当机立断,没有被眼前的成功迷住了眼,反而坚信品牌意识,花大价钱购买商标,也就有了今天的喜茶,他也成功地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甘帕迪·纳雷什·帕特瓦里:塑造新加坡电子与计算科学的杰出学者

甘帕迪·纳雷什·帕特瓦里,是新加坡备受尊敬的电子与计算科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他的学术成就和领导力在新加坡和国际科学界广受赞誉。本文将深入探讨他的学术生涯、研究成就以及对新加坡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影响。 早年生活与教育 甘帕迪·纳雷什·帕特瓦里教授出生于印度,并在印度获得了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后来,他赴新加坡攻读博士学位,并选择了电子与计算科学作为他的研究领域。他在新加坡的学术生涯始于此,为他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卓越的学术生涯 甘帕迪·纳雷什·帕特瓦里教授在电子与计算科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的学术成就。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无线通信、网络安全、物联网等多个方面。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简称NUS)担任电子与计算工程系的教职,并领导了一支杰出的研究团队。 他的研究工作深刻地影响了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他的团队在无线通信和物联网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新加坡和国际社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 教育与学术传承 甘帕迪·纳雷什·帕特瓦里教授一直热衷于教育和学术传承。他在NUS教授了许多学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子与计算科学家。他鼓励年轻一代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并在学术方面取得卓越成就。 科研领导与合作 甘帕迪·纳雷什·帕特瓦里教授不仅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色,还在科研领导和合作方面具有卓越的能力。他在国际合作项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合作,推动了电子与计算科学的进步。 奖项与荣誉 甘帕迪·纳雷什·帕特瓦里教授的杰出贡献赢得了多项国际性科学奖项和荣誉。他被授予了多个著名奖项,以表彰他在电子与计算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这些奖项证明了他在科学界的卓越地位和影响力,也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高度的认可。 甘帕迪·纳雷什·帕特瓦里教授是新加坡电子与计算科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他通过自己的卓越研究工作和教育领导力,为新加坡和国际科学社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在通信技术、网络安全和物联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科技创新和科研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持。他的故事是电子与计算科学领域的典范,激励着年轻一代的科学家,追求卓越,不断推动科学的进步。

中国最“穷”富豪田家炳,身家百亿却租房,贱卖上亿豪宅建300所学校

他和李嘉诚在同一时期跻身香港富豪之列,本可以靠炒地皮赚取更多财富,却偏偏要散尽家财,兴办教育,振兴中华。 晚年遇上金融危机,他贱卖上亿豪宅也要践行捐校的承诺,先后资助几百所学校,上千所农村图书馆。为纪念他的功绩,中国紫金山天文台甚至将小行星2886命名为“田家炳星”。 他的善举泽荫两岸四地,被人们称之为“百校之父”。他就是中国最“穷”富豪田家炳。讲述原创商业创始人故事,传播商业智慧。 南下开辟新商路,寻求生机田家炳1919年,出生于广东大埔。从小生长在书香门第,家境殷实。奈何在他16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家道中落。田家炳只好辍学从商,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那一年,国家战事连连,内有分裂势力,外有强敌入侵。国家尚且不稳定,何来家庭的安稳度日?为了能支撑家业,田家炳只能去越南推销家乡的瓷土。 好在,那个时候南下做生意的广东人有很多,他们在当地组织了同乡商会互相帮扶。就这样,田家炳的生意起步虽难,可也慢慢做出了小成绩,还成立了茶阳瓷土公司。 可惜,在动荡的年代,安稳都是一种奢侈。田家炳的瓷土生意好转没多久,国内时局变动,汕头沦陷了。 田家炳的商品运输通道被中断,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举家转往印度尼西亚从事树胶工业。 或许,广东人骨子里勤劳能吃苦的性格就很适合做生意,田家炳在印尼的树胶事业慢慢的也做得很不错。 但那个时候很多中国人跑到印尼谋生路,由于中国人普遍吃苦耐劳,无形中让很多当地人丢了饭碗。 这导致当地人的排华情绪越来越重,为了家人的安全和子女的教育问题,田家炳决定举家迁到香港。 1959年,来到香港的田家炳就在新界屯门填海建厂,开始生产塑料薄膜和人造皮革。 上世纪50年代的香港是经济发展势头最盛的年代,也是有限的生活水平与膨胀的欲望并存的年代。 很多有头脑的商人都借着好时机,跻身香港富豪之列。 田家炳靠着他的皮革生意,成为了香港的“皮革大王”,而同时期的李嘉诚凭借他的长江塑胶厂,做成了香港的“塑胶花大王”。 到1980年,田家炳已成为香港著名的亿万富翁。 退出商场,转身投入慈善事业人生路口的转折也是从1980年开始。这一年,李嘉诚在股市上成功低价吸纳大量“和黄”的股票,实现了他家族财富的又一大飞跃。 而田家炳却选择了更让他牵挂的是国家的教育事业。田家炳深知国强才能民富,而国家要想强大,教育一定不能落后。 于是,自认赚足财富的他,在1982年创办了公益组织“田家炳基金会”,开始了退休后的“散财之路”。 其实,田家炳做慈善并非从1982年开始的。早在六十及七十年代,田家炳便曾出任东华三院、博爱医院等多间慈善机构要职,推动社会福利工作。 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后,田家炳坚持“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的原则,专门捐办教育、医疗、交通、文娱等公益事业。 先后资助了全国93所大学、166所中学、44所小学、专业学校和幼儿园20所,以及1800多所农村学校图书馆。 田家炳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后的那几十年,百废待兴,我们国家跟世界强国之间有太多的差距要赶超,有太多的事业要抓紧建设。 而这一切都需要人才,自己的个人财富再多也是有限的,唯有把这些财富都铺在教育上,才能在祖国的土壤上,撒上希望的种子,让孩子们一代代的成长起来,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为此,他把慈善当成了第二事业奋斗,倾注毕生的财富和精力也要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前行。 为了更好地做慈善,田家炳把工厂交给了子女去管理,同时也要求工厂每年要捐出利润的10%,用于慈善事业。 而田氏家族在香港的厂房、写字楼的租金收益更是拿出8成捐给基金会,只保留2成用于日常维护运作。 据田家炳的子女说,他们在香港的租金收益每年大约1亿元港币,老爷子坚持要捐出去,给孩子们建更多的学校。 对于田家炳来说,慈善就是他的信仰。他曾说:“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无私奉献;能把自己的财富资助公益事业,广大民众受惠,自己精神上也可获得无法形容的安慰和享受。 我们不妨将慈善公益看作是自己恒久而辉煌的事业。” 卖豪宅建学校,践行慈善承诺即便是遇到了香港金融危机,田家的商业遭受了重创,田家炳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慈善承诺。 1997年香港的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田家炳的产业也难以幸免,变得入不敷出。 这种时期,就算先顾及自家安危,暂停基金会事务都是能被理解的。 但是,在田家炳得知,基金会原定捐赠学校的计划早就对接好后,他决然卖掉了自己居住37年的花园洋房,也要完成原定的建校计划。 要知道,田家炳售卖的这栋洋房原本价值上亿,但当时着急出售用钱,就只卖出了5600万港元。 房子卖掉后,田家炳拿出500万兑现基金会之前的建校承诺,剩余资金也没用在自己身上,而是在内地又新建了几十所学校。 在早年的一段采访中,他回忆道“当时经济很糟糕,但我承诺给组织捐款,他们也已经制定了计划。所以他决定卖掉房子。 一方面,我认为住在这么大的房子里是浪费钱。另一方面,卖的钱可以资助20多所中学。我认为这样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事实上,田家炳也确实像他采访中说的那样,是一个不在乎个人享受的人。生活中的田家炳就像个“苦行僧”。 即便曾经身价上亿时,他也践行节俭的生活作风,一双鞋穿了十年,一套西装穿了40年,就连过80大寿这么重要的日子,他也没有摆酒席。 也可能是前半生的经历太坎坷,田家炳更加懂得生活的不易,更懂得国强才能民富的道理。 他办教育不像别的富商那样,只是拿出一部分财富成立慈善基金,而是几乎散尽了自己的家产在做慈善。 这样的大爱也感动了很多人,为此,国家紫金山天文台还将小行星2886命名为“田家炳星”,以此表达对田家炳先生的敬意。 2018年,田家炳老先生离世了。但他仍以小行星的身份照亮着祖国大地。 如今的祖国越来越强大,曾受他资助过的学校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工程师,也托起了建设祖国的重任。 田家炳老先生终其一生做慈善,在最富有的时候,放弃财富只为多捐一所学校,多帮助一个人。这样的大爱善行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