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

老乡鸡创始人束从轩:一碗汤一年卖出40亿,打造中国快餐第一股!

Date:

2021年冬季,老乡鸡在微博上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上热搜榜,运营老乡鸡微博账号的小编因为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按时按点的“咯咯咯哒“,被广大的网友们誉为”见过最轻松的工作“。

在这次之后,老乡鸡的营销更是一路开大,200元办一场发布会,董事长束从轩亲自下场pick岳云鹏……在这个中国式快餐连锁企业一炮而红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到老乡鸡这些年来的发展史。

束从轩
1962年10月1日,束从轩出生在了安徽省的肥西县,如果要用几个词语来概括束从轩大半生的发展史,那就是:军人、农民、养殖户、老乡鸡集团董事长。

2022年是老乡鸡创业的第十九年,十九年的发展史里,老乡鸡有过巅峰也有过落寞,经历过破产也经历过非典、2020年的疫情,可以说老乡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人自己发展的实况纪录片。

1982年,20岁的束从轩服完兵役,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成为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当时政府正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干得多,挣得也就多,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之下,谁家的粮食都堆得满满的。

但是靠着种地,一年的收入并不算多,再加上种地要靠老天爷的“脸色“,始终有一份不确定性,为了能让家里人的生活更有保障,束从轩就在农闲之余琢磨起了别的路子。

养殖户
这个时候,养殖业出现在了束从轩的视野里面。在和父母经过商议之后,他把自己的退伍费全部拿了出来,大手笔的直接承包了一千多只鸡,开始了养殖户的生活。

为了能照顾好自己的鸡崽,他每天起早贪黑,几乎都住在了鸡棚里。但是天不遂人愿,尽管束从轩已经一心全部都扑在了自己的鸡棚里面,初次创业还是以失败告终了。

第一次的创业失败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打击,这个心怀壮志的年轻人被现实打击得灰头土脸。

但是他并没有一蹶不振,在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之后,束从轩很快就再次打起了精神,继续做起了养殖鸡的生意。

白羽鸡
90年代初,中国引进了白羽鸡,和本土鸡相比,白羽鸡有生长周期快、饲养成本低、价格更加便宜的优点。

来自外国的“新鲜货“很快就引起了老百姓们的注意,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白羽鸡已经成功地占据了中国的鸡肉市场。

有很多企业也选择了”跟风“,放弃了对于中国本土鸡的饲养,转而饲养起了白羽鸡。

经过一次失败的束从轩在面对白羽鸡带来的热潮时显得格外谨慎冷静,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比较后,还是选择了继续饲养本土鸡。

在他看来,白羽鸡虽然有诸多优点,但是从口感和营养来说,还是中国本土鸡要更胜一筹。

趁着同行纷纷选择白羽鸡的这个档口,束从轩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静下心来,耐心地在自己的鸡棚里养着自己的鸡崽,几年之后,选择有了回报。

200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意食材的品质和营养价值,鸡肉市场也走出了之前的白羽鸡热潮。

那个时候,市场里已经没有几家还在养殖本土鸡,作为仅存的几个养殖户,束从轩很快就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他的事业也一飞冲天。

中国快餐店
经过几年社会的历练,束从轩早已脱离了当时刚开始创业的青涩,面对自己在养殖业上的成功,并没有被冲昏头脑。

对于一个生意人来说,满足现状就是最大的慢性自杀,而束从轩显然并不满足于此。

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他收到了一张来自快餐特许经营培训的邀请函,在那次培训中,他与来自肯德基、德克士等知名连锁企业的负责人聊了很多,既然外国可以做自己的快餐品牌,那为什么我们中国不能有自己的快餐品牌呢?

在深入考察了快餐市场之后,束从轩决定以自己的养殖场为基础,开始进军快餐市场,打造自己一系列的延伸产业链。

2003年,在经过长时间的谋划后,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快餐店“肥西老母鸡”,和市场上流行的炸鸡不同,他始终坚持着自己为中国人做快餐的初衷。

在店里面推出的一直都是以鸡肉为主的典型中式菜品,汤品也是炖得软烂的鸡汤,和市场上的其他快餐品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奇怪的是,这次创业也失败了,但这次失败的原因并不是没有人买,而是因为买的人“太多“。

初次涉足餐饮业的束从轩并没有店铺运营相关的知识储备,虽然店里面的购买者始终络绎不绝,但是仔细算下来,仅仅菜品成本的经营占比就达到了惊人的70%,除此之外还有人工费、门面费、宣传费等等一系列的费用。

在艰难的支撑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请来了职业经理人帮自己打理门面,每天晚上束从轩还会仔细的记录门店的经营状况。

这些日复一日的记录锻炼了他的商业头脑,当写到第六本经营手册的时候,束从轩终于算是”成功出师“。

就在一切都开始好转的时候,迎来了一场巨大的危机。2004年,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一场极其可怕的禽流感,一时之间大家都纷纷谈“鸡“色变,谁都不想因为一口吃的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在这样的心态影响下,束从轩的门店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为了能够让消费者们信赖自己的门店,束从轩直接邀请了当时的合肥市领导来店里吃饭。

有了珠玉在前,很快消费者们就重燃了信心,在养鸡业大受打击的背景下,束从轩的门店反而蒸蒸日上,直接增加了市场的占有率。

老乡鸡
2012年,在整合了自己现有的商业基础和养殖场规模后,束从轩将自己的品牌重新命名成了我们如今熟知的“老乡鸡”。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在安徽静静打磨了自己十几年的束从轩带着老乡鸡以一种势不可挡的速度迅速席卷了全国的各大城市,美味可口的老鸡汤成为了人人都称赞的招牌菜,符合中国人需求的中式快餐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好评。

为了拉近与大众的关系,老乡鸡选择了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面,一场200元的发布会、董事长束从轩以“首席养鸡官”的身份出现在了综艺频道里,大众印象里高高在上的董事长逐渐变成了一个穿着普通,讲话幽默的老头。

对于现在老乡鸡的成功,有不少人认为是营销策划的功劳,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的是老乡鸡数十年如一日的品质要求和束从轩本人精益求精的经营要求。

将本文分享至:

《亚洲人物》订阅

spot_imgspot_img

亚洲领袖

查阅更多《亚洲人物》
Figure Aisa

“全球电池大王”曾毓群,从草根到创办千亿企业,身价狂飙3000多亿

随着宁德时代股价的上涨,曾毓群的身价也在四年间狂飙了3000多亿元。有人说,曾毓群是在人生关键节点赌对了,才有今天的身价。但真相是像人们说得这么简单吗?还是另有蹊跷? 1968年,曾毓群出生在福建宁德。幼时家境一般,只能靠勤奋读书来改变命运。17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专业。 毕业后,就职于福建的一家国有企业。只不过,入职才3个月他就深感国企的体制并不适合自己。他想出去闯荡,寻求更好的发展。 南下遇贵人,开创自己事业辞职后,曾毓群来到东莞,在一家外资企业新科磁电厂做工程师。为了做好这个工作,曾毓群每天加班到很晚,白天工作,晚上就补习专业知识。 正是他这种爱钻研、踏实肯干的性格,得到顶头上司陈棠华的赏识。于是,当时还是公司高管的陈棠华,便开始有意地培养曾毓群,先是提升他做管理人员,后又送他出国深造,学习电池技术。 要知道能被公司选中出国深造,除了曾毓群的聪明能干,还有公司对他的极大信任。可以说,陈棠华就是曾毓群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了。 1999年,曾毓群升任新科磁电厂的工程总监,那一年,他才31岁,成了公司最年轻的工程总监,也是这家外企的第一位大陆籍总监。 可是,曾毓群刚做不到一年的工程总监,时任公司执行总裁的梁少康,便来鼓动他离职创业。 梁少康觉得国内手机市场的兴起,必定带来对电池的巨大需求,而曾毓群既懂电池技术,又懂管理,是非常好的创业合伙人。 为了说服曾毓群,梁少康还请出他的老领导陈棠华。两个领导就给曾毓群画了个大饼,先是描述了未来国内电池市场的巨大潜力,后又阐述了干成这件事的可能性极大。 终于,曾毓群被这个大饼给吸引住了。1999年,曾毓群、梁少康、陈棠华三人在香港注册成立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ATL。 有人说,这是曾毓群人生转折的第一次豪赌。辞掉吃香的外企高管不做,自己创业办公司。如果失败了,可就回不到他曾经的位置了。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从曾毓群之后做的事情就能看出来,这或许不是一时冲动。 购买国外专利,却有致命缺陷 ATL成立之初,曾毓群等人并没有为了快速变现,而着急开工生产,而是在电池类型上做了调研,寻找更有发展潜力的电池技术。 曾毓群先后研究了多款品牌的手机电池,最终决定选择“聚合物锂电池”作为公司的主打产品。 为了这项技术,曾毓群还专门到美国贝尔实验室斥巨资买下聚合物锂电池的专利授权。就在他们开工生产的时候,又飞来了一个“横祸”。 曾毓群发现这款电池经过多次充电之后就会鼓包。 要说是曾毓群倒霉,也谈不上,当时的聚合物锂电池也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这项专利最先进,而且还有20多个企业都在用的这个专利技术。 只是,别人都不管这个问题,而爱较真的曾毓群非要解决鼓包问题罢了。他认为这个问题是电池的致命缺陷,必须想办法解决才能走得更远。 后来,曾毓群又去找美国贝尔实验室想法子,但是对方很干脆的回复“没办法”。无奈之下,曾毓群团队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经过反复测试,曾毓群团队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这次成功,让ATL成为市场上首家解决电池鼓包问题的企业。 新产品不仅价格比同类型产品便宜一半,而且电池容量还翻了一倍。2003年,ATL靠着新研发的异形聚合物锂电池,拿到了苹果1800万台iPod电池的订单。 之后,ATL公司与天津力神、比亚迪、比克,并称为中国锂电四巨头,公司发展走上正轨。 你能说,曾毓群选择聚合物锂电池技术时,是在赌这个技术会被市场认可?还是说,他斥资搞研发是在赌自己能解决什么问题? 可能两者都不是吧。曾毓群也是先做了市场调研分析,才选出未来更容易被市场接受的电池技术。在遇到难题后,他迎难而上才得以率先解决技术难题,赢得客户。 然而,曾毓群就像被命运推着走一样。原本运作良好的ATL公司,却在2005年又遇重大变故。 ATL的大股东突然要求撤资,导致公司的资金链断裂。曾毓群不得不对外寻求帮助。最终,日本TDK集团以1亿美元收购ATL 100%股权,ATL由此成为TDK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好在,卖身给TDK集团并不是曾毓群的事业终点,事情还没有结束。 另起炉灶,创办宁德时代曾毓群清楚地知道手机电池市场的前景不止是手机电池这么小的空间。当初那个让他辞职创业的“大饼”,还有好几张没“吃完”呢! 果然,2010年,国家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鼓励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曾毓群察觉到,这就是他的另一张“大饼”机遇。当时的补贴政策只针对中资企业。 曾毓群就借此跟TDK总部沟通,用股权转让的办法将ATL的动力电池业务从公司抽取出来,成立了一家纯中资的企业,这家公司就是宁德时代。 你是不是很好奇,曾毓群看重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为什么他不造车,而是去做汽车电池?这一点,曾毓群有他自己的考量。 他认为,造车技术不难,难的是新能源汽车的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做新能源汽车的投资风险比做电池大很多。 而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宁德只要抓住这个核心,做确定性最强的部分就够了。曾毓群没有赌命运,相反,他做的是最有确定性的事。 伴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井喷式发展,宁德时代的业务也迎来大爆发,继而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民营企业。 创始人曾毓群的个人身价也随着股价一路增长。目前,宁德时代成为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第一的企业,其次分别是比亚迪、韩国三星SDI、韩国LGES。宁德时代是否能延续这种市场占有率? 这里就不得不提另一个小插曲。2011年前后,国内汽车电池的研发,主要有两大技术路线。一种是磷酸铁锂电池;另一种是三元锂电池。曾毓群选择的是后者,而王传福的比亚迪选择了前者。 正是这种选择的不同,造就了两家企业不同的研发方向。曾毓群当初选择三元锂电池是因为它的续航更强,更容易被市场接受。 事实也证明,曾毓群的看法是对的,国家对于电池企业的补贴,则是根据续航里程来算的,这使得三元锂电池成为了市场的主流。就连比亚迪的部分车型也在用三元锂电池。 而王传福的考量则是,三元锂电池需要用到金属钴和金属镍,这两种金属中国都很少。中国的未来也需要一款不依赖稀有金属的电池。 可以说,两位企业家的考虑都有一定的道理。曾毓群也表示,宁德时代没有止步不前,公司发布的新品麒麟电池作为主流产品会具有极大的竞争力。 除了生产汽车电池,宁德时代也积极加入国家的储能项目,参与中国规模最大的电网侧站房式电池储能电站,晋江百兆瓦时级储能电站的建设。

Shekhar Kapur:跨足电影、文学与创意的卓越艺术家

Shekhar Kapur(希卡尔·卡普尔)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印度艺术家,以其多元化的创意才华和深刻的作品而闻名于世。他的艺术生涯横跨电影、文学、导演和创意指导,展示了他在不同领域的卓越才华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 早年生活和教育 Shekhar Kapur于1945年出生在印度德里,他的早年生活和教育背景为他的多元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础。他曾在印度的St. Stephen's College学习经济学,但在学术领域之外,他的创意才华也开始显现。他热爱电影,并在英国的剑桥大学学习戏剧。 电影导演生涯 Shekhar Kapur的电影导演生涯是他艺术生涯的一个巅峰时刻。他于1983年执导了他的第一部电影《马萨兰迪山之吻》(Masoom),并在印度电影界崭露头角。然而,他的突破性作品是1994年的《伊丽莎白》(Elizabeth),这部电影讲述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生平,为他赢得了多项奥斯卡奖提名,包括最佳导演。这部电影的成功使他成为国际电影导演的重要人物,并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电影作品的多样性 Shekhar Kapur的电影作品充满了多样性,他经常探索复杂和引人入胜的题材。他的电影作品包括《伊丽莎白:黄金时代》(Elizabeth: The Golden...

六个核桃姚奎章:从濒临破产到年营收近百亿,在质疑中成功

他出生于著名的高考大省,大学毕业后进入老白干酒厂,一路从技术员做到了集团的处长。 本来顺风顺水的他却意外接下了即将濒临破产的养元公司,带领着58名员工买下了国有股份,将当初负债累累的养元成功地在2018年上市。 姚奎章1965年1月出生于河北衡水,高中就读于现在鼎鼎有名的衡水中学,当时能够读书的人本来就少,而且读的还是名校,足以看出青年时期的姚奎章是很优秀的,家庭条件也不错。 进入老白干酒厂1982年他高中毕业,不负所望考上了大学,因大学学的是分析专业,后来毕业时直接就被分配到了河北衡水老白干酒厂当技术员。 当时的老企业、老工厂缺的就是新时代年轻人,他的加入给这个酒厂注入了新的活力。 技术员的待遇是很好的,可是年轻人总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他不甘心只当一个普普通通的技术员,这个酒厂成为了他职业生涯大展拳脚的第一个地方。 短短两年时间就从技术员变成了生产科长,后来又打败了一众老员工成为了分厂副厂长,就连当初跟他同时期进厂的技术员有的到现在也只是个技术员。 毕竟国企技术员安逸的生活容易让人变得安于现状,这时候你是不是以为姚奎章做到副厂长就完了? 大错特错,他往上爬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住,花了10年的时间成为了河北衡水老白干集团生产处的处长,他的地位呈现了质的飞跃,从酒厂里正式挤入集团的核心部门。 本来一路顺风顺水已经小有成就的姚奎章却在2004年冒着风险接下了濒临破产的湖北养元保健饮品有限公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改革开放的风吹向了保健饮品,1997年,河北衡水电力实业公司和衡水电业局劳动服务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河北养元保健饮品有限公司,主要研发植物蛋白饮料,这在当时可是从来没有的。 本来这两家公司是想着抢占先机占领市场的,再加上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之前幻想的赚的盆满钵满现在却一路滑铁卢。 1999年的时候就已经亏损了九百多万,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公司员工的工资也有好几个月没发了。 本来当初是看好保健饮料的前景进入这个公司的,没想到钱没挣到不说,仓库里积压的库存一大堆。 可是养元的老板并不愿意让这个公司以破产告终,既然他做不好,那就让别人来做,后来及时向河北政府求助,河北政府选择了当时实力雄厚的老白干集团承包养元,养元才有了起死回生的一线希望。 毕竟养元现在的局面很危急,现在急需要一个主心骨,于是老白干集团积极鼓动员工报名养元公司的负责人,还发布了各种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 可是现在但凡有资格能够去管理养元的人都是老白干集团的核心人物,谁又愿意现在自毁前途去一个随时会破产的企业呢? 从头开始,管理养元这时候姚奎章报名了,他也是唯一一个报名的,其实在之前老白干集团的董事长张永增就找他进行了谈话。 张永增很看好这个一路从技术员走上来的年轻人,认为他是个有野心的人,姚奎章思考过后选择了报名。 这时候的他只有34岁,从以前的技术员到集团生产处处长是他的一个人生阶段,现在又要重新开始了。 他专门研究了养元失败的原因,他发现之前养元的老板是搞电力的,从电力到饮料的跨度实在有些大,而且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去管理和销售,电人们不能不用,但是饮料是可喝可不喝的,况且当时市面上的饮料也不少。 经过深入研究的姚奎章带着老白干派给他的团队进入了养元,可是要想转亏为盈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花了好几年时间依然处于亏损状态,只不过没有以前亏损的那么厉害了。 他有时候还需要自掏腰包给员工发工资,毕竟老白干集团不是慈善家,不会一直容忍一个亏损的公司,于是选择了挂牌转让养元。 姚奎章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去请求董事长再给他几年时间,一定会做出成绩的,可是董事长却说,这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决定的,这是董事会集体决定的,他是董事长就要对所有员工负责,不可能为了一个养元就耽误整个集团。 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姚奎章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他还是想为养元努力一次,既然这条路不行,那就只能另辟蹊径。 买下养元2005年,他带领着58名员工共同集资309.49万买下了养元的国有股份,养元正式从国营企业变成了民营企业,他也正式成为了养元的掌门人。 但是当初这一决定却是遭到了不少人的诟病,毕竟民营企业没有国家扶持,直到现在大家也一直提倡的是进国企不进私企。 而且共同购买股份的58名员工也并不是什么商业精英,都是厨师、保安、会计等基层员工,所以很多人并不看好养元,但是谁能想到就是在这样一群普通人的努力下转亏为盈呢? 这58名员工成了合伙人,把公司的事情真正当成了自己的事情,迅速入职各个部门,每天陪着姚奎章共同商议以后养元的发展。 一次会议上,姚奎章通过一个员工嘴里的碎碎念想到了“六个核桃”这个新名字。在中国六代表顺利,核桃一直也是人们给孩子补脑的坚果,两者合而为一,更加符合中国百姓的消费心理。 除了改名字,还改了包装,产品本身没了问题,接下来就是销售的问题了,因为养元并不出名,不少代理商并不愿意销售,为此养元只能选择承诺如果卖不出去可以全额退款,这才有了一些代理商愿意购买。 逆风翻盘谁能想到,名叫六个核桃的饮品一上市就有不少人因为名字稀奇争相购买,后来为了加大宣传专门请了鲁豫为代言人,“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的广告语在各种媒体上重复播放。 为了证实其补脑的效果专门冠名了不少智娱节目,让不少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一时间,养元的身价大涨。 后来姚奎章选择继续增资扩股,让员工和经销商成为养元的股东,通过股权绑住这些经销商和有潜力的员工。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养元在合伙人制度的发展下销量一路高涨,2018年养元正式上市,用成绩向当初那些质疑的声音做出了有力的回击。 姚奎章放着老牌国企的生产处处长不做,却选择了前途渺茫的破产公司,甚至还愿意出资购买它,多亏了当初他的不放弃才有了养元的今天。 除了产品的好和宣传得当以外,更得益于他选择了合伙人制度,让员工和经销商入股,大大增加了员工和经销商工作的积极性。 让姚奎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了成功上市的养元,直到现在养元集团依然坚持这种经营制度,期待以后的养元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优质的产品。

印度音乐巨匠:探寻伊莱亚拉贾的音乐传奇

伊莱亚拉贾(Ilaiyaraaja),是印度音乐界最杰出的音乐作曲家之一,以其创造力、多才多艺的音乐生涯和音乐遗产备受世界瞩目。本文将深入探讨他的生平、音乐作品、音乐影响以及他在印度和国际音乐界的独特地位。 伊莱亚拉贾于1943年出生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巴拉那西,他的音乐生涯始于20世纪60年代。他是印度音乐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也是印度电影音乐的奇才。他的音乐作品涵盖了泰米尔、泰卢固、卡纳达和马拉雅拉姆等多种印度语言,为无数印度电影创作了数以千计的音乐作品。 伊莱亚拉贾的音乐才华令人叹为观止,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还是一名出色的歌手和演奏家。他的音乐风格多样,能够创作各种音乐类型,包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间音乐和世界音乐。 他与印度电影导演曼尼·拉特南合作,创作了许多不朽的音乐作品。他的音乐充满激情和情感,为电影赋予了深刻的音乐底蕴。他的歌曲如《印度之韵》(Thalapathi)和《悲伤之歌》(Sadma)中的 "Surmayee Ankhiyon Mein" 等,成为了经典之作。 他的音乐作品还包括交响乐、宗教音乐和合唱曲目等,展现了他多样化的音乐创作能力。他的专辑如《拉姆亚纳》(Ramanam)和《诗之曲》(Rasa Yatra)等备受音乐评论家和观众的喜爱。 伊莱亚拉贾的音乐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印度,还扩展到了国际音乐舞台。他的音乐作品在国际音乐节上演出,赢得了国际听众的尊重。他的音乐穿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将印度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 尽管他的音乐事业在音乐界备受赞誉,但他的生活也充满了挑战和努力。他经历了音乐生涯中的许多波折,但坚持不懈地追求音乐梦想。他的音乐才华使他获得了多个音乐奖项和荣誉,包括印度国家音乐奖和印度文化奖等。 除了音乐,伊莱亚拉贾还积极参与了慈善和社会活动。他关注教育、医疗和社会福祉等问题,积极推动社会变革。他的慈善工作也为他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伊莱亚拉贾是印度音乐界的传奇音乐作曲家,以其创造力、多才多艺的音乐生涯和音乐遗产备受尊敬。他的音乐作品深刻反映了音乐的多样性和美丽,为印度和世界音乐界留下了永恒的遗产。他是音乐的大师,是音乐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