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项申报奖项申报奖项申报奖项申报

联合医务集团与香港大学签署医学研究谅解备忘录

Date:

两家机构将探索开发中西医技术。

香港浸会大学(浸大)与联合医务医疗集团(联合医务)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通过研究合作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潜在模式。

两家机构都致力于为中西医结合提供科学数据支持和开发创新技术,以达到临床诊疗效果,造福患者。

根据谅解备忘录,双方将推出「中西医结合研究合作」,旨在透过研究肿瘤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不同医疗领域开展多个临床和转化研究项目。

是次合作将透过中西医结合的会诊与合作,制定创新的治疗方案,并研究中西医结合的科学方法,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效果。

浸大是香港中医药教育和研究的先驱,在提供中医临床服务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教授表示:「浸大一直积极推动中医药发展,推动产学研合作,为香港市民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是次研究合作将探索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模式,以系统地了解患者如何从这种治疗方法中受益,并解决该领域目前存在的局限性,即需要医学化验和中西医结合转诊。

“这项研究的成果将促进中西医之间更紧密的理解和合作,从而改善治疗结果,”声明中写道。

将本文分享至:

《亚洲人物》订阅

spot_imgspot_img

亚洲领袖

查阅更多《亚洲人物》
Figure Aisa

立讯精密王来春:越努力越幸运,打工妹逆袭成为百亿女富豪

她出身农村,21岁的她曾是富士康公司的一个普通小工人,每天干着重复机械的工作。但她的人生没有止步于此。 53岁的她,从一个普通小工人摇身一变,成为了主攻电子产品制造的立讯精密董事长,与商业巨头苹果公司进行着密切的合作。 如今,立讯精密已经完成了对富士康公司的超越,始终坚持以技术为导向,正向着成为中国第二个鸿海的目标进发。 而她也在2020年跻身胡润富豪榜,身价达83亿美元,2021年更是凭借着107亿美元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排名208。究竟是运气好,还是抓住了机会? 1967年,王来春出生在广东的一个普通小山村,家中父母务农,每日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辛勤劳作,但也仅仅只够维持家里的一日三餐。 王来春小时候并不敢问父母奢求什么东西,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知道父母的辛苦。 所以,王来春也很懂事,每次放学回到家,还没来得及放下书包,就直接到了田地里,帮着父母干农活。 从小她都没买过几件新衣服,都是靠着母亲缝缝补补过来的。因为家里交不起学费了,王来春只读到了初中。 辍学打工,进入富士康辍学后,王来春想着也不能在家无所事事,要出去找工作赚钱才行。但是以她十四五岁的年纪,出去找工作自然是不好找到的,老板都以她是个小孩子拒绝录用。 就这样,王来春辗转换了好几个工作岗位,一直稳定不下来。没有工作的时候,她还是照常会回家帮父母干活。 后来,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21岁的王来春听说有一个大公司要在深圳建厂了,需要招好多的工人,而且薪资也不错。 这个消息确实不假,1988年,富士康公司在经过几番考察后,最终决定在中国深圳建加工厂。 一方面是拓展业务的需要,对于富士康这样的全球知名公司,自然是不满足只有原产地的那一点市场,在中国建厂就是为了能抓住中国这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市场。 另一方面,因为中国劳动力人口多,用工成本低。机缘巧合之下,王来春来到了深圳富士康电子工厂面试。 因为工厂刚建立不久,对员工的要求也比较宽松,不论学历,只论能力,而初中学历的王来春凭借着她过早在社会打拼的经验,成为首批150名员工中的其中一人。 顺利进入深圳富士康电子插件工厂上班后,王来春总算是有了一个稳定的工作,并且包吃包住。 上班时间,王来春的任务就是坐在生产线旁拧一个又一个的螺丝钉,机械而又重复,而且要坚持八到十个小时。 工厂还有一个硬性规定,就算是停电也不能停产,这意味着,王来春和其他一百多名工人要加班加点地把停电的时间中没有做完的工作再补回来。 除此之外,就是休息问题。因为是工厂才修建不久,很多设施、设备都没有完善,这其中也包括住宿问题。 那时候的王来春睡的是大通铺,和一百来个女工挤在一个屋子里,别说洗漱时间不够,到了夏天,房屋里简直是闷热到不行,而且还有许多的蚊虫来光顾。 在这样的情况下,别的女工都不知道私下抱怨多少回了,王来春还是一声不吭地干着自己的工作,不喊苦,不喊累。 当晚上睡不着时,她就会独自一人返回车间,继续提前完成着第二天的工作任务,或者就坐在一片空地上望着天空,憧憬着未来,想象着自己未来的生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 在富士康工作了九年,从21岁进厂一直到30岁的而立之年,王来春已经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让老板发现并承认、赞赏了她的能力。 从那个只会在流水线上拧着螺丝钉的小姑娘变成了富士康公司在大陆领导管理层的女课长,这是管理层的最高职位,能像王来春这样从一线工人做到这个位置的,的确是寥寥无几。 在这九年里,王来春深受富士康公司的企业文化的启发,获得了许多关于电子产品制造生产的经验,这也为她以后创办立讯精密公司做了一定的铺垫。 辞职创业当其他人都认为王来春会继续在富士康公司工作,享受中国大陆管理层工作带来的红利的时候,王来春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辞职离开她工作了九年的富士康公司。 这时,许多人会表示不解,但对于王来春来说,这就是她的最真实的想法,她想自己创业,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在缓冲期,王来春并没有停滞住自己前进的步伐,转身进入到了知识的海洋。 因为她一直很在意自己的学历,那时候因为家庭情况而中途辍学,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一定的资本,要更加努力学习才行。 经过那几年的辛苦备考,在后期人生规划的压力下,王来春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顺利来到了清华大学深圳的研究生院。 1999年,王来春经过慎重的考量,与哥哥一起合资收购了香港的立讯公司。 因为之前在富士康公司时,王来春一直是尽职尽责,有着良好的信誉的,富士康公司的董事长郭台铭在听说王来春的事后,主动提出与王来春刚刚收购不久的立讯公司合作,并且一签合同就是三年起步。 可以说,富士康公司对于王来春的创业是功不可没的,富士康的标语后来也都有在立讯公司频繁出现过。 创办立讯精密2004年,王来春又继续来到了深圳创办了立讯精密,主要业务方向就是电子产品的研发、制造、生产,特别是智能手机的配件。 富士康公司再度与立讯精密合作。到2009年,与富士康公司的成交额就占到了立讯精密的成交总额的57.37%。 除了是与富士康公司有着深度的合作关系之外,立讯精密的稳定合作伙伴还有苹果公司。毕竟商业领域总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会有危机与转机。 2010年立讯精密在深交所上市,事实证明,王来春的实力是非常厉害的,那时候她的身价就达到了23亿元,跻身中国富豪榜。 跻身中国富豪榜立讯精密也早已不是人们常说的“小富士康”,在与苹果公司的合作产业链中,2019年苹果公司为立讯精密带来了346亿元的盈利,双方更是签下了Apple Watch 、applepods的生产代工厂的合同,日后肯定会有很大的商机。 2020年,立讯精密的市值突破4000亿元,甚至超越了同产业的富士康,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市场威胁。 而昔日是个打工妹的王来春以83亿美元的身价进入胡润全球富豪榜,2021年以107亿美元的身价进入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的第208位,完成了她的完美蜕变。

中国营销鬼才史玉柱,靠脑白金翻身,从负债2.5亿到身家500亿

一提起广告,一代中国人脑子里一定会浮想起一个很魔性的广告,那就是脑白金。当年那一句“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存在,就是这么一个俗不可耐的广告,让脑白金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而脑白金能够发展到如此地步,都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其创始人史玉柱。 史玉柱1962年出生在安徽,从小他就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但一直很让他的父母头疼,因为这孩子胆子实在是太大了,一会看不住就不知道他又能惹出来什么祸端来。 虽然史玉柱很是淘气,但其功课一直很好,尤其是数学。从小的时候他便展示出了对数学的兴趣,尤其是喜欢听陈景润的故事。正是由于史玉柱对数学的向往,他在大学时候选择了数学系,并一举考入浙江大学。 1984年,史玉柱大学毕业了。被分配到了安徽省的统计局工作,也算是工作对口。史玉柱在大学期间成绩便很优异,工作之后更是凭借其出色的表现被推荐去深圳大学软科学管理系读研。 这可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在当时那个年代,能读到大学毕业都已经是很高的学历了。研究生毕业之后,史玉柱已经27岁了,他选择了回到原来的单位。 在那个研究生如同大熊猫般的时代,史玉柱更是受到了领导的强烈欣赏,无论是在家人还是在外人的眼中,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 辞职创业但就在这个时候,史玉柱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费解的事情:辞职创业。他的家人极力劝阻,都已经是干部级别了,还折腾什么呢? 但史玉柱就是铁了心要下海创业,更是放出狠话:“下海不成功,我就去跳海。”为何史玉柱非要自己创业呢? 这还得从他在深圳学习说起,那里的环境不仅让史玉柱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更是把他的眼界也拓宽了,在他看来,计算机的普及是迟早的事情,自己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赶上时代的潮流。 于是,史玉柱便决定自己开发一套软件,让计算机也能够轻松的编辑文字。但那个时候的计算机实在是太贵了,实在是买不起。 后来实在是没办法了,史玉柱便找一个做电脑代理的朋友借了一台IBM的电脑。就在所有人都不看好他的时候,他还真把这个软件给做出来了。这套汉字处理系统,只需要用软盘一装便能打出很漂亮的汉字。 史玉柱先是送了原单位一套软件,接着便到了深圳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没有太多金钱的他在深圳大学宿舍里住,蹭学校的机房。但很不幸的是被老师发现了,并严令禁止史玉柱再来。 没办法,他又不得不蹭有电脑的办公室,等人家下班之后他再用电脑。就是在这样辛苦的条件下,他完成了他的第一个优质软件:M-6401,就是后来的“汉卡”。 在确定了这个软件的稳定性等一系列性能之后,史玉柱决定把这款软件推入市场。但仅仅靠这个穷小子是做不到的。 他找到了一家卖计算机的老板,在史玉柱的介绍下,老板同意了和史玉柱合作,没想到第一个月便卖到了10万。 随后,史玉柱更是把这10万元全部投在了广告上,这一步再次增加了100万的销售额。 在如此巨大的销售额面前,史玉柱并没有骄傲自大,而是马不停蹄的更新软件,因为他心里清楚,软件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如果自己不更新,是无法在市场上立足的。 终于在五个月的日日夜夜中,M-6402被史玉柱和他的伙伴开发出来了,就在史玉柱欣喜之余,妻子却选择了离开。 这也让史玉柱很是打击,两人一起经历了艰苦的困难时期,如今好不容易富了起来,那个可以分享开心与快乐的人却离开了。 妻子的离开也曾让史玉柱一蹶不振,甚至大病了一场,但大病过后的史玉柱便让如同拼命三郎一般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了事业之中。 在公司注册资金只有200万的情况下,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将80万投入开发软件之中,这个决定,让其销售额高达近2亿。 在公司收益客观的情况下,史玉柱还是不满足,考察过美国市场后,他又一头扎进了保健品行业中。 虽是门外汉,但在广告以及产品开发的加持下,史玉柱再次名利双收。从那之后,史玉柱便被人评论:有贼心又有贼胆。 进军房地产在金钱的吹捧下,史玉柱慢慢的就有些飘了,随着房地产的兴起,他又想投身进入房地产行业。 更是夸下海口规划要建立一栋70层高的楼房,而现实却是给了他狠狠的一棒。由于种种原因,这栋大楼越修建花销越大,很快公司的收入已经弥补不了这栋大楼的缺口。 媒体上关于他的负面新闻也越来越多,但史玉柱并不愿意低头,这就导致了他从珠海首富沦落成了首负:欠下了2.5亿的巨款。 脑白金但史玉柱并没有因此便一蹶不振,他坚持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于是他还是选择继续投资自己的保健品:脑白金。 在深入了解市场之后,史玉柱决定这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并且还提出来了一个很大胆的营销策略:饥饿营销。 他先是将产品免费送给社区老人吃,老人们吃完之后,都觉得这个保健品还挺不错的,便拿着盒子去药店买,没想到药店竟然没有。 药店一看有人要买这种保健品,便会去找经销商进货,然而经销商自己都没有货。就在社会上很多人都在寻找脑白金的时候,史玉柱再次大力推出脑白金的广告,就这样,脑白金一炮而红,其销量可想而知。 两年后,在脑白金收入逐渐稳定之时,史玉柱便开始着手还清以前的债务了。 就在这时候有不少人质疑史玉柱是在给脑白金炒作,但史玉柱只是回应不过是实现一个承诺罢了。就是这样一句话,让他当年欠下巨款的污点反而成了信誉的象征。 投资网络游戏就在众人以为他会老老实实的呆在保健品行业的时候,他又开始投资网络游戏了。 就在网游并不成熟的那个时代,史玉柱还是一头扎了进去,凭借着过硬的技术,以及那铺天盖地的广告,史玉柱又成功了。 近些年,脑白金的广告似乎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而史玉柱也随之消失了。史玉柱再次出现在媒体上时还是因为其登上了中国富人榜。 原来他在前些年便开始投资银行这些稳妥的行业了,按他自己话说就是:年纪大了,胆子也变小了,还是稳妥一些比较好。 但是在2021年8月,史玉柱再次被冻结股权,这位商界奇才能否再次翻身还是未知数。

松鼠老爹章燎原:一袋坚果起家,从街头“小混混”到亿万富豪

他是一个穷小子,每天无所事事混日子,可是后来他创办的企业却成为行业翘楚,还被大家称为"松鼠老爹_章三疯",从街头“小混混”到亿万富豪的逆袭他是怎样成功的呢? 章燎原生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家庭是典型的半边户,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在宣城市煤炭部门上班。 有了父亲的铁饭碗作保障,家里的日子过得很舒适,在村子里很是风光。 从小衣食无忧的章燎原养成了调皮散漫的性格。上学期间他还不好好读书,总是跟着社会上的小青年混迹街头。 直到18岁时遇到表哥,他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改变。 那一天,他跟随从国外回来的表哥逛街。两人在商场闲逛,表哥出手阔绰,只要是他看中的商品,不看价格直接买单,一天下来就花了3000元。 这些都让章燎原很受刺激,尤其是当两人在路边喝矿泉水的时候,一个跟表哥年纪相仿的中年男子,眼巴巴地盯着他们手中的矿泉水瓶,这一幕让章燎原心里一阵刺痛。 他突然意识到不能再这样混日子了,他要做一个像表哥那样的有钱人,不能变成捡矿泉水的。 人生转折他决定收起心来,学习文化知识。他在图书馆除了看世界名著,也阅读了不少营销方面的书,从此步入了人生的转折点。 理想虽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章燎原的发财之路并不顺利。技校毕业后,章燎原拿着家里给的一百元钱,和同学相约南下去打工。 他在电表厂找了个专业对口的电工工作,但主管每天还给他派了一堆杂活,比如刷漆,砌墙、搞卫生等等,有时忙得连吃饭都没有时间。 章燎原果断辞职后,应聘到了一家KTV当服务员,整天侍候人的工作让他很憋屈,经常躲在没人的地方哭。有一次,面对百般刁难的顾客,差点动起手来。 在南方的两年打工生活中,章燎原见识了许底层打工者的艰辛,他们干着最辛苦的活,拿着最低的薪水。 章燎原不愿意过这种生活,他认为只靠埋头卖苦力,知足常乐的人,一辈子都出不了头。 章燎原在东莞并没有混出什么名堂,回老家后的章燎原进了海螺集团。三年后不满足现状的他再次辞职开始创业。 起初章燎原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饭店,因没有经验,客人还没服务员多,不到半年赔光了积蓄,关门倒闭了。 后来他又开了冷饮店、卖过VCD等等,全部以失败告终。26岁的时候,章燎原还在社会上飘荡。他开始反思,没有钱没有合适的机会当下只能去做销售才能挣钱。 应聘销售员为了寻找好的销售平台,章燎原决定去詹氏食品厂应聘销售员。詹氏食品每年的销售额达到五百多万,是当地效益最好的单位之一。 章燎原准备了近一个月,写出了一份近100页的山核桃市场调研分析报告。当他兴冲冲地找到詹氏食品的人力资源总监时。 对方随手一翻,发现里面漏洞百出,错别字连篇,本想回绝他。但是看他诚心可嘉,加之芜湖地区的销售员因业绩不佳正好离职,于是就留用了他。 章燎原来到了芜湖分公司,他决定把握好这次机会,一定要混出个名堂来。 他从搬货、送货、摆货等基础做起,慢慢学会了与别人打交道,与对方谈位置、谈返点、讲促销。 货物进了商场,他还要去观察产品陈列得是否整齐?货架有没有及时补货?整个区域的商超没有不熟悉他的。 章燎原经常是每天7点上班,忙到晚上11点才回来。天道酬勤,很快,章燎原就脱颖而出,成为最优秀的业务员。随即,他被提拔为芜湖分公司负责人。 开创线上渠道2010年,章燎原决定尝试淘宝,开创线上渠道。 2011年元旦,他筹备了四个月之久的“壳壳果”淘宝店上线。章燎原策划了一个“万人免费试吃”的活动,瞬间引爆了后台,2011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 这让他意识到,电商能够建立起全国性的坚果品牌,到2011年下半年,章燎原希望公司能够重视线下发展,然而因为跟领导意见不合,他决定辞职自己创业。 辞职创业章燎原的初创团队只有五个人,文化水平都不高,除了他自己,还有当年和他开小饭馆的厨师,一名网友,一个前下属加上刚招聘的一个小姑娘。 这些人连应收账款是什么都不明白。可是章燎原非常有想法,他认为公司不需要设置很多的岗位,多培养大师级人物,少培养管理类人物,岗位发展多给空间,自然形成内部竞争与协作的氛围。 章燎原最做营销策划,“三只松鼠”就是从“三只小猪”中得到启发命名的,以宠物松鼠的视角与顾客进行交流,很容易被客户接受。 公司的员工都要以“鼠”字起花名,他自己的花名是“松鼠老爹”。 章燎原要求把“三只松鼠“的服务做到极致,他考虑到了消费者食用坚果每个细节,免费赠送密封夹子、果壳袋、湿巾等。 他注重品牌的塑造和广告的投放,2012年8月,他在淘宝直通车上投了60万元的广告,虽然只完成80万元的销售额,但章燎原认为带来的流量和品牌效应是无可估量的。 不出所料,一个月后,“三只松鼠“的销售额便跃居淘宝坚果类第一名。“双11”当天就接到了10万个订单,差点爆仓关店。 2013年,“三只松鼠”销售额破3亿,2016年,销售额达到25亿元。 到了2017年,“三只松鼠“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70亿大关。成功跃居坚果行业第一名,遥遥领先第二名百草味的40亿。 “三只松鼠”的成功不仅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自然也引起了资本的关注。 自从A轮开始,共获得了近6亿元的融资。 2019年7月12日,创业七年的“三只松鼠”正式登陆创业板,受到了市场的争相追捧,累计涨幅达270%,市值超200亿。 章燎原的成功有他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坚持。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三只松鼠”的创业是从他18岁开始的。那些年的经历、经验,成功、失败都是他成功的基础。 我们在评论企业家的时候,往往看到其光鲜的一面,却忽视了他们一路走来的跌宕起伏和经受的艰辛。 章燎原抓住了互联网的风口,他集中精力,深耕互联网这片蓝海,发掘出“零食”这片刚需市场,致力于给消费者提供优质、方便、快捷、性价比高的坚果产品,终于成功地让自己在风口上飞了起来。 超强的营销策划能力也是章燎原成功的重要因素。 精准的广告投放,让“三只松鼠”萌萌的卡通形象深入人心。消费者在愉悦的情感中消费,很容易形成口碑营销。 加之,章燎原贴心的促销、让利手段层出不穷,“三只松鼠”想要不火都难。 如今,章燎原功成名就,他获得了2014安徽年度十大经济人物等荣誉称号。目前他将日常管理交给了职业经理人。 主抓战略和培训,自称“最闲CEO”。“三只松鼠”正朝百亿目标奋进,期待章燎原再创辉煌。

从一家小店到拥有万家店,戴文军是如何带领绝味鸭脖崛起的?

民以食为天,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各种电商产品应运而出,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吃得好才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除去包装,人们更多的是对味道的回忆。 作为后起之秀的绝味鸭脖,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成功上市,成为卤味行业的一匹黑马,作为绝味鸭脖的创始人戴文军,身价也飙升到几百个亿。 1968年,戴文军出生在武汉,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成绩优异的他毕业于长江商学院,主攻经济管理学。 毕业之后在长沙一家药企公司担任市场经理。当时周黑鸭在武汉盛行,作为武汉人,每次回家都会给同事们带一些鸭脖子。 同事们都觉得这个鸭脖子非常好吃,而且味道也非常独特,再加上戴文军本身也非常喜欢吃鸭脖子。 辞职创业在长沙市场考察一番发现,长沙市场根本没有一家正宗的卤味店,本身有经商头脑的他,一下子看到了商机。于是回家和妻子商量之后,决定辞职创业。 可是作为一个门外汉,要想开一家卤味店,是何其的难,但是这都不是问题,当一个人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情时,他会选择义无反顾地完成。 作为高材生的他,相比周黑鸭的创始人,他更像是一个商人,辞职之后,他回到武汉,在武汉市场进行考察一番。 他发现要想成功,必须先得给别人打工,要打入别人内部,了解这个行业是如何运行的?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于是他便去了武汉一家卤味店打工,说明自己的来意之后,愿意不要工资帮助店主卖卤味,只要他们教他卤味的方法,但是卤味店的老板怕被骗就拒绝了,一连去了很多家店最后都被拒绝了,但是戴文军没有放弃。 当时武汉的周黑鸭比较出名,于是他决定到周黑鸭的门店去试一试,幸运的是,他通过了面试,成功入职。 在这里,他勤勤恳恳,认真工作,熟悉周黑鸭的每一步加工和营销过程。但是通过一段工作之后,对于周黑鸭的配方和卤味的技巧并没有掌握。 为了了解制作过程,他主动申请去后勤帮忙,把自己学到的配方用心记录下来,然后回到家里开始研究,自己配料,卤味。 经过自己不断地专研,改良。终于研制出属于自己的卤味,但是有了这个配方还不够,还要学习卤味产品的生产链是如何运行的。 要想进入一家工厂学习不是那么容易的,毕竟这是人家的核心地方,他叫上自己的哥哥,打通门卫关系,偷偷潜入工厂,以运营商的身份去了解产品是如何生产,加工的。 等回到家中,细细研究别人的长处,对于短板处,自己想出解决的方案,整理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戴文军不仅从制作卤味上有自己的配方,同时在生产链上也整理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他觉得自己可以开始创业了。 “绝味鸭脖”2005年,戴文军回到了长沙,开了第一家门店,取名“绝味鸭脖”,为了能够快速打开市场,他刚开始摆摊的时候,降低价格出售自己的鸭子,并且免费试尝。 由于鸭子的味道独特,香鲜麻辣,而且辣到骨头里,对于本身爱吃辣的长沙人来说,这个味道正是绝美。 于是受到长沙人的欢迎,门店一开张,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而且回头客也很多,每天都是爆满。 很快,戴文军在长沙各个地区开了门店,绝味鸭脖一下子遍布整个长沙市,受到长沙市民的喜爱。 戴文军的目标不仅于此,跟周黑鸭不同的是,戴文军不在乎产品的味道如何,更在乎产品能够普市。 扩大市场为了能够让所有人记住这个牌子,很快他就注册了商标,产品不仅仅是以鸭脖子为主,而是开发一系列的绝味食品,并且开始进行大量的广告投入。 从公交车,电梯到电视,都能够看到绝味的广告,甚至不惜砸重金,在湖南电视台进行广告营销,为了让所有人记住绝味鸭脖,开始大力推行加盟。 而且加盟的门槛非常低,只需要2万元的加盟费,并且还提供统一的装修,设备和原材料,这样的低门槛,让绝味鸭脖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从2014开始,每年以超过1000家加盟店的速度增长,为了保障加盟商的运营需要,绝味食品在全国各地开办了20多家加工厂,还创立了一所管理学院,主要目的培养核心加盟商,提高加盟商素质。 同时,戴文军的绝味鸭脖一直没有涨价反而降价,在许多原材料都在上涨的情况下,绝味鸭脖作为绝味食品的主导产品从未涨过价。 用戴文军的话说,我是靠鸭脖起家的,我要对得起一直信任我的消费者。 或许有人会问,加盟门槛低,绝味靠什么赚取利润的,这与戴文军的营销手段有很大关系,通过低门槛扩大源头产品的销售,占领市场这才是绝味成功的原因之一。 戴文军从创业到确立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很早就已经有了明确的规范,而且很清楚自己将来必然要走加盟模式。 相比于周黑鸭,以直营的方式发展,戴文军的模式更快人一步,更快一步抢占市场。 正式上市2017年绝味鸭脖正式上市,随之而来的是绝味的年盈利达到了上百个亿,戴文军的身价也随着上涨。 但他的梦想不仅于此,2019年绝味鸭脖的加盟店已经突破1万多家,无论是在一二线市场上,还是在普通的乡镇上,都能够看到绝味的身影,它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 戴文军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性,配送的时间性,包括产品的冷冻链。戴文军都是严格把控,并且确定每一个重要城市都会有绝味的加工厂。 如今绝味企业的员工也有两千多名。戴文军在注重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文化,每年都会派送优秀的人才去大学学习管理经验和食品知识。 线上营销随着网络的兴起,绝味鸭脖也紧着时代的潮流,不仅店面的生意做得非常红火的,加盟店也是一茬接一茬,绝味鸭脖进驻京东以及天猫等平台,线下线上同时进行营销,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相比于周黑鸭,绝味鸭脖的成功,可以说是一个传奇,周黑鸭是一个已经在市场摸爬滚打几十年的牌子,要想以绝对的优势去打败它,绝非是容易的事情。 更何况戴文军还是只是一个门外汉,什么都不懂,仅仅用了十三的时间,成为食品界的巨头。 除了优秀的产品之外更需要的是良好的营销手段,戴文军的成功正是运用他聪慧的大脑,一路规划着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是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