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项申报奖项申报奖项申报奖项申报

CDC估计,新的COVID变种JN.1激增至44%的病例,在新泽西州纽约市甚至更高

Date: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周五估计,科学家称之为JN.1的新COVID-19变种现在约占全国COVID-19病例的44.1%,这标志着这种快速传播的变种在美国急剧上升的又一周。

增加是 大两倍多 比CDC现在估计的感恩节后截至12月9日的一周的感染菌株所占的21.3%要多。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在测试实验室报告足够数据以产生这些最新预测的地区中,JN.1的流行率在横跨新泽西州和纽约州的东北部地区最大,该毒株占这些州病例的56.9%。

这些新的估计是在其他国家最近几周追踪到JN.1流行率迅速上升之际发布的,这促使世界卫生组织将该毒株的分类提高到 “感兴趣的变体” 周二 – 其第二高级别。

到目前为止,当局尚未报告 不同或更严重的症状 与以前的菌株相比,JN.1。

尽管到目前为止,官员们认为JN.1的公共卫生风险并不比其他最近的毒株更大,但其前所未有的突变积累 – 大多数遗传自JN.1的 高度突变的亲本 BA.2.86,在夏天首次引起关注 – 使卫生当局保持警惕。

几个月来,BA.2.86 未能在世界范围内站稳脚跟,尽管它被发现后感染了数十个国家的人们。

JN.1的额外突变似乎改变了该毒株的轨迹,引发了人们对该变体可能更具传播性的担忧。

美国最早的JN.1病例是实验室在9月份从样本中报告的。从那时起,JN.1 在 COVID-19 病例中的份额加速成为 CDC 每隔一周的“临近预报”估计中迄今为止增长最快的病例。

自 9 月以来,CDC 自己的变体分类一直没有更新,当时 BA.2.86 首次被视为“正在监测的变体”,这是潜在相关变体的最低分类。CDC发言人没有立即回应有关JN.1是否值得分类的评论请求。

虽然CDC今年早些时候每周都会发布BA.2.86调查的最新情况,但自12月8日关于该毒株的报告以来,该机构一直没有发布有关JN.1的最新信息。该报告是在该机构首次开始发布从其BA.2.86母体中分离出来的变体的估计值之后发布的。

BA.2.86 保护伞下的变种,包括 JN.1,也占了最近几周 CDC 机场检测计划对抵达的国际旅客检测到的最大份额。

COVID疫苗对JN.1的有效性

世卫组织在本周的风险评估中引用的该毒株的早期研究数据也指出,研究表明,与其BA.2.86亲本相比,JN.1“表现出更高的免疫逃避能力”,尽管不足以预防 本季的 COVID-19 疫苗 从有效。

今年更新的 COVID-19 疫苗针对的是 XBB.1.5 毒株,该毒株在今年早些时候引发了一波感染浪潮。本月早些时候,世卫组织的一个小组拒绝要求更新疫苗配方,此前考虑了迄今为止衡量JN.1构成威胁的早期数据。

诺瓦瓦克斯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对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研究数据显示,其注射“诱导了对JN.1的交叉中和作用”,与其他XBB菌株“相似”。

辉瑞公司发言人表示,该公司预计将在未来几周内获得针对JN.1的疫苗测试数据。Moderna发言人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没有在那里发出警报,我们正在非常仔细地观察它,但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巨大的飞跃,而不是疫苗保护的逐渐侵蚀。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将不得不迅速采取行动,“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珍妮·马拉佐博士在周四发表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次采访中说。

Marrazzo表示,卫生当局正在密切关注“住院和死亡等终点”,因为他们加强了对新毒株的审查。

世卫组织表示,来自比利时和新加坡的早期数据表明,与JN.1相比,JN.1可能导致类似或降低的住院风险到其他菌株。

世卫组织发言人拒绝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分享有关这些初步调查结果的更多细节,称这些信息是在期刊上发表之前与联合国机构的专家分享的。

到目前为止,CDC的数据已经追踪了COVID-19急诊科就诊和住院人数的增加,这与前几波冬季疫情期间的情况不同。

就目前而言,这些趋势仍然只是 2021-2022 年冬季记录的陡峭创纪录激增的一小部分,在最初的 Omicron 变体在当年的圣诞节和新年假期席卷美国后,医院不堪重负。

将本文分享至:

《亚洲人物》订阅

spot_imgspot_img

亚洲领袖

查阅更多《亚洲人物》
Figure Aisa

汤臣少主汤珈铖,21岁继位拥有百亿身家,父亲去世没流一滴眼泪!

他是个把小说男主照进现实的名副其实的“霸道总裁”,出生豪门,但丝毫没有富二代身上的纨绔和挥金如土的通病。 他15岁就展露了惊人的商业天赋,第一次炒股三个月内就盈利40万,19岁被父亲推上了汤臣一品的执行董事,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处理公司的事情就游刃有余,之后更是大刀阔斧,把公司带上了一个新高度。 然而,他却在21岁时因父亲去世没有流过一滴泪而身陷舆论,他就是如今汤臣一品的执行董事,汤珈铖。 01汤臣一品“天子” 坐落在上海陆家嘴,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汤臣一品,最高售价达到过30万一平方米的房价。 这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作为汤臣集团旗下的房地产项目,汤臣一品为汤臣集团带来了巨大收益。据统计调查,截至2020年,汤成一品的总收入已确定约为7.094亿港元,占汤臣集团的经营收益总额的75.77%,而这一切都有着汤珈铖的身影。 不可否认汤臣一品乃至整个汤臣集团能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创始人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旗下员工的努力,但是同样不能否认的是,若后来没有汤珈铖的带领,汤臣集团是否能达到如今的高峰,又会留下许多疑问。 1983年的香港正是飞速发展的时期,作为香港有名的富豪,汤君年早在1980年就已经创办了汤臣集团,事业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儿子汤珈铖出生了。 但在汤珈铖出生之前,汤君年就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叫汤子嘉,在1981年出生,只比汤珈铖大两岁,两兄弟都出生在父亲事业发展的高峰期,含着金钥匙长大,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 但是和哥哥外向的性子不同,汤珈铖从小就因父母忙于工作,对他缺少陪伴,造成他的性格十分内向、怕生且不爱说话。 本来应该是喜欢在外面到处玩的年纪,他却喜欢整天闷在房间不出门,汤珈铖的哥哥汤子嘉,虽然比弟弟大了两岁,但是与弟弟反过的是,他很喜欢出去玩。 汤珈铖孤僻内向的性格在同龄人中显得非常不合群,小小年纪没有玩乐的兴趣,整天呆在家里,母亲徐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恰好,徐枫此时正是演艺圈里炙手可热的演员又是监制人,所以经常要出入各大剧组,而儿子汤珈铖这不符合年纪的行为,让她内心担忧不已。 于是徐枫就打算让儿子进演艺圈,她有信心把儿子打造成最红的演员,但是这一想法得到了汤君年的反对,汤君年坚决不让汤珈铖进入演艺圈,而是想让他从商,以后接自己的班,于是他就带着汤珈铖出席各种商会,学取经验。 后来把汤珈铖送到美国波士顿念书,期盼国外开放的思想和环境能够改变儿子的性格的同时也让他多学习商业知识,但是出国留学得汤珈铖并没有按照父母的美好意愿生活。 02被孤立到开始深造他的性格本来就内向不爱说话更不会与人打交道,在学校里他甚至没什么朋友。 加上语言的不通,很快,汤珈铖就被一众学生孤立了起来,可以说汤珈铖每天都活在痛苦的边缘。 十二岁出国留学,不过短短一年就被诊断为抑郁症,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汤珈铖每次和父母通话时都说自己很好,但是再怎么掩盖最后还是被父母发现了异样。 这时的徐枫后悔不已,她觉得当初就不应该送儿子来留学,于是,汤珈铖又被接回了家里,本以为回家的汤珈铖病情会有所好转,谁知最后越来越严重。 为了陪伴儿子,徐枫推掉了所有的工作,带着儿子出国旅游,调养身心,体会到了各地风俗人情,结交了不少朋友的汤珈铖,病情终于有所好转。 后来他还表示,这段旅游经历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也让他重新认识了母亲,他很感谢母亲用独特的方式教会他与世界交流。 性格逐渐开朗起来的汤珈铖虽然并没有选择念书深造,但是却对商业金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他很喜欢看名人传记,徐枫为了满足儿子的爱好,就命人专门打了造一间教室供他学习,这段时间里汤珈铖疯狂汲取知识养分,他在书里认识了李嘉诚,一度奉他为自己的偶像。 03从富二代成为小股神而汤君年担心儿子整天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就把他叫到公司去。 在这里汤珈铖遇到不懂的商业问题就请教自己的父亲,也许是商业天赋初现端倪,没过多久,汤珈铖偶然接触到了股票。 此后每天都拿着和股票有关的书籍查看,徐枫见儿子兴趣浓厚就给了他100万让他试试,谁知汤珈铖投入一支股票后不出三个月就赚了40万,后来他看中的所有股票,基本上都能大涨。 从此年仅十五岁的汤珈铖被更多人熟知,在香港更是被称为小股神。 汤珈铖在商业上展露的天赋,让父亲汤君年引以为豪,此后更是手把手指导他,在父亲精心培育下的汤珈铖,处理起公司的业务越来越得心应手。 2000年,汤珈铖17岁时就接管了两家上市公司,并且发展势头蒸蒸日上,18岁时,唐君年,把自己的股份给了汤珈铖,并让他担任公司的董事,之后凭借自己超凡的能力和独到的眼光,助力汤臣集团拿下好几个项目,后来的汤臣一品更是在此时建成。 可是,也就在这时,56岁的汤君年突发疾病,不幸离世,在父亲的葬礼上可以看到哥哥汤子嘉肿得似核桃的双眼,可以看到母亲悲怆哀莫的面容,当然也能看到某些假来吊唁之人的别有用心。 唯独看不到一个哭泣的悲伤的应该歇斯底里的汤珈铖,他冷静理智地处理葬礼上的各类事宜,所以他面无表情得好像没有一丝感情。 冷静理智到任何人看不到他平静的眼神下,早已蓄满哀伤的情绪,他并不是真的不难过,而是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被居心叵测之人看出,毕竟这个时候汤臣集团董事长离世,多第一把交椅虎视眈眈的人可不少。 所攘外必先安内,他必须让自己稳下来,父亲一生的心血绝不能毁在他手里。 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葬礼结束后,藏在房间里的哭声压抑着多少对父亲离世的悲怆。 如今汤臣集团在汤珈铖的带领下,勇攀高峰,年年净利润持续增长,但是你敢想象吗?这样以为身家上百亿的总裁本裁,生活实在朴素。 勤俭到鞋子破了补一补再穿,还经常买打折的衣服,一生把小说男主照进现实的男人,活得辉煌又脱俗,在他身上看不到富二代的娇纵奢靡,看不到商人的狡猾,最主要他至今还未婚哦!

越汐明——海洋科学的杰出先驱

越汐明(Akira Koshio)教授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日本海洋科学家,以他在海洋环流和气象学领域的杰出工作而广受赞誉。他是京都大学海洋学研究科的教授,以及国际海洋科学界的领军人物。本文将深入介绍越汐明教授的生平、科学成就,以及他在海洋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早年生活和教育 越汐明教授出生在日本,自幼就表现出对自然和海洋的浓厚兴趣。他在一流的大学获得了海洋学学士学位,并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他的出色学术背景和海洋学知识为他的科研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洋环流和气象学研究 越汐明教授的研究重点是海洋环流和气象学领域,他的工作涉及海洋动力学、海洋气象和气候变化研究。他在理解和模拟海洋环流的复杂性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揭示了海洋对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作用。 海洋观测与数据分析 越汐明教授积极推动海洋观测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他领导多个海洋科学研究项目,设计和建造了一系列先进的海洋观测仪器,用于收集海洋数据。他的研究团队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深入研究海洋环流、海洋生态系统和气象现象。 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 越汐明教授的研究对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他的工作有助于揭示全球气候系统中的复杂相互作用,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他的研究也涉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于保护海洋环境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具有重要价值。 国际合作与领导 越汐明教授在国际海洋科学界具有广泛的合作关系。他与世界各地的科研团队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了海洋科学的发展。他还在国际学术界担任重要职务,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为海洋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奖项和荣誉 越汐明教授的卓越贡献获得了多项国际性奖项和荣誉。他被授予了“海洋科学奖”等多个著名奖项,以表彰他在海洋科学领域的杰出成就。他的奖项和荣誉证明了他在科学界的卓越地位和影响力,也为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高度的认可。 教育与科研传承 越汐明教授一直致力于教育工作和科研传承。他担任大学教职,培养了许多年轻的海洋科学家,传授自己的科研经验和知识。他鼓励年轻一代积极参与海洋科学研究,为海洋科学领域培养了优秀的人才。 他的教育工作有助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海洋科学领袖,为海洋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培养了重要的人才。他的学术传承工作推动了海洋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 越汐明教授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日本海洋科学家,他的研究工作在海洋环流、气象学和气候变化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他的贡献不仅在科学界获得了高度认可,还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洋与气候系统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越汐明教授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提醒我们海洋科学的重要性,以及为保护地球环境做出的重要贡献。

建筑业巨匠:库尔迪普·辛格与古尔巴钦·辛格·丁格拉的传奇之路

库尔迪普·辛格(Kuldip Singh)与古尔巴钦·辛格·丁格拉(Gurbachan Singh Dhingra)是印度建筑业领域的传奇人物,以其卓越的建筑项目和商业智慧而备受瞩目。这两位杰出的企业家合作创办了辛格建筑有限公司(Larsen & Toubro Limited,简称L&T),将其发展成为印度乃至全球最大的建筑和工程公司之一。他们的合作故事是建筑业巨匠的传奇之路,鼓舞着全球的建筑业界和企业家,追求卓越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库尔迪普·辛格和古尔巴钦·辛格·丁格拉两位杰出企业家的合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他们加入了辛格建筑公司(Singh Building Construction...

“全球电池大王”曾毓群,从草根到创办千亿企业,身价狂飙3000多亿

随着宁德时代股价的上涨,曾毓群的身价也在四年间狂飙了3000多亿元。有人说,曾毓群是在人生关键节点赌对了,才有今天的身价。但真相是像人们说得这么简单吗?还是另有蹊跷? 1968年,曾毓群出生在福建宁德。幼时家境一般,只能靠勤奋读书来改变命运。17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专业。 毕业后,就职于福建的一家国有企业。只不过,入职才3个月他就深感国企的体制并不适合自己。他想出去闯荡,寻求更好的发展。 南下遇贵人,开创自己事业辞职后,曾毓群来到东莞,在一家外资企业新科磁电厂做工程师。为了做好这个工作,曾毓群每天加班到很晚,白天工作,晚上就补习专业知识。 正是他这种爱钻研、踏实肯干的性格,得到顶头上司陈棠华的赏识。于是,当时还是公司高管的陈棠华,便开始有意地培养曾毓群,先是提升他做管理人员,后又送他出国深造,学习电池技术。 要知道能被公司选中出国深造,除了曾毓群的聪明能干,还有公司对他的极大信任。可以说,陈棠华就是曾毓群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了。 1999年,曾毓群升任新科磁电厂的工程总监,那一年,他才31岁,成了公司最年轻的工程总监,也是这家外企的第一位大陆籍总监。 可是,曾毓群刚做不到一年的工程总监,时任公司执行总裁的梁少康,便来鼓动他离职创业。 梁少康觉得国内手机市场的兴起,必定带来对电池的巨大需求,而曾毓群既懂电池技术,又懂管理,是非常好的创业合伙人。 为了说服曾毓群,梁少康还请出他的老领导陈棠华。两个领导就给曾毓群画了个大饼,先是描述了未来国内电池市场的巨大潜力,后又阐述了干成这件事的可能性极大。 终于,曾毓群被这个大饼给吸引住了。1999年,曾毓群、梁少康、陈棠华三人在香港注册成立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ATL。 有人说,这是曾毓群人生转折的第一次豪赌。辞掉吃香的外企高管不做,自己创业办公司。如果失败了,可就回不到他曾经的位置了。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从曾毓群之后做的事情就能看出来,这或许不是一时冲动。 购买国外专利,却有致命缺陷 ATL成立之初,曾毓群等人并没有为了快速变现,而着急开工生产,而是在电池类型上做了调研,寻找更有发展潜力的电池技术。 曾毓群先后研究了多款品牌的手机电池,最终决定选择“聚合物锂电池”作为公司的主打产品。 为了这项技术,曾毓群还专门到美国贝尔实验室斥巨资买下聚合物锂电池的专利授权。就在他们开工生产的时候,又飞来了一个“横祸”。 曾毓群发现这款电池经过多次充电之后就会鼓包。 要说是曾毓群倒霉,也谈不上,当时的聚合物锂电池也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这项专利最先进,而且还有20多个企业都在用的这个专利技术。 只是,别人都不管这个问题,而爱较真的曾毓群非要解决鼓包问题罢了。他认为这个问题是电池的致命缺陷,必须想办法解决才能走得更远。 后来,曾毓群又去找美国贝尔实验室想法子,但是对方很干脆的回复“没办法”。无奈之下,曾毓群团队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经过反复测试,曾毓群团队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这次成功,让ATL成为市场上首家解决电池鼓包问题的企业。 新产品不仅价格比同类型产品便宜一半,而且电池容量还翻了一倍。2003年,ATL靠着新研发的异形聚合物锂电池,拿到了苹果1800万台iPod电池的订单。 之后,ATL公司与天津力神、比亚迪、比克,并称为中国锂电四巨头,公司发展走上正轨。 你能说,曾毓群选择聚合物锂电池技术时,是在赌这个技术会被市场认可?还是说,他斥资搞研发是在赌自己能解决什么问题? 可能两者都不是吧。曾毓群也是先做了市场调研分析,才选出未来更容易被市场接受的电池技术。在遇到难题后,他迎难而上才得以率先解决技术难题,赢得客户。 然而,曾毓群就像被命运推着走一样。原本运作良好的ATL公司,却在2005年又遇重大变故。 ATL的大股东突然要求撤资,导致公司的资金链断裂。曾毓群不得不对外寻求帮助。最终,日本TDK集团以1亿美元收购ATL 100%股权,ATL由此成为TDK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好在,卖身给TDK集团并不是曾毓群的事业终点,事情还没有结束。 另起炉灶,创办宁德时代曾毓群清楚地知道手机电池市场的前景不止是手机电池这么小的空间。当初那个让他辞职创业的“大饼”,还有好几张没“吃完”呢! 果然,2010年,国家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鼓励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曾毓群察觉到,这就是他的另一张“大饼”机遇。当时的补贴政策只针对中资企业。 曾毓群就借此跟TDK总部沟通,用股权转让的办法将ATL的动力电池业务从公司抽取出来,成立了一家纯中资的企业,这家公司就是宁德时代。 你是不是很好奇,曾毓群看重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为什么他不造车,而是去做汽车电池?这一点,曾毓群有他自己的考量。 他认为,造车技术不难,难的是新能源汽车的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做新能源汽车的投资风险比做电池大很多。 而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宁德只要抓住这个核心,做确定性最强的部分就够了。曾毓群没有赌命运,相反,他做的是最有确定性的事。 伴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井喷式发展,宁德时代的业务也迎来大爆发,继而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民营企业。 创始人曾毓群的个人身价也随着股价一路增长。目前,宁德时代成为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第一的企业,其次分别是比亚迪、韩国三星SDI、韩国LGES。宁德时代是否能延续这种市场占有率? 这里就不得不提另一个小插曲。2011年前后,国内汽车电池的研发,主要有两大技术路线。一种是磷酸铁锂电池;另一种是三元锂电池。曾毓群选择的是后者,而王传福的比亚迪选择了前者。 正是这种选择的不同,造就了两家企业不同的研发方向。曾毓群当初选择三元锂电池是因为它的续航更强,更容易被市场接受。 事实也证明,曾毓群的看法是对的,国家对于电池企业的补贴,则是根据续航里程来算的,这使得三元锂电池成为了市场的主流。就连比亚迪的部分车型也在用三元锂电池。 而王传福的考量则是,三元锂电池需要用到金属钴和金属镍,这两种金属中国都很少。中国的未来也需要一款不依赖稀有金属的电池。 可以说,两位企业家的考虑都有一定的道理。曾毓群也表示,宁德时代没有止步不前,公司发布的新品麒麟电池作为主流产品会具有极大的竞争力。 除了生产汽车电池,宁德时代也积极加入国家的储能项目,参与中国规模最大的电网侧站房式电池储能电站,晋江百兆瓦时级储能电站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