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瓶装水中的纳米塑料含量很高

Date:

一项新研究发现瓶装水中的纳米塑料含量很高 –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

观看CBS新闻


新的研究发现瓶装水中含有大量的纳米塑料。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医学撰稿人兼KFF公共卫生特约编辑Celine Gounder博士解释了如何限制接触以避免潜在的健康问题。

成为第一个知道的人

获取有关突发新闻、现场活动和独家报道的浏览器通知。


将本文分享至:

《亚洲人物》订阅

spot_imgspot_img

亚洲领袖

查阅更多《亚洲人物》
Figure Aisa

中国新锐科技领袖张旭豪,24岁成立饿了么,33岁公司卖给马云套现665亿!

他在大学时期就开始创业,开发的创意软件被互联网大佬们纷纷效仿。33岁那年,他把公司卖给马云成功套现664亿,实现人生巅峰。 人们日常使用的外卖软件就是他的创意,他就是“饿了么”的创始人,新晋85后富商张旭豪。但你能想到吗? 让他发家致富的起因,竟然是太懒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长于商人之家,怀揣创业梦想1985年,张旭豪出生于上海。他的家境一点儿也不贫寒,是个妥妥的富家公子哥,祖上三代都在经商。 民国时期上海的“纽扣大王”是他的祖父,“轴承大王”是他伯父,他的父亲也是商人。张旭豪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耳濡目染,从小就有些经商的思维。 优越的家境自然能带来更好的教育资源。张旭豪从小就被送去各种兴趣班,培养他的创造力及综合素质。 正是在这种良好的教育下,张旭豪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2004年高考,张旭豪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同济大学。 四年之后,他又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这一路走来顺风顺水,但也是在父母的规划下按部就班的生活。 只不过,张旭豪是个很有想法,也很爱折腾的人。他总想干出点事儿证明自己。在同济大学时期,他就开始做各种兼职。 不同的是,他兼职就是想锻炼自己,而不是被生活所迫。后来又赶上我国股市的两年疯牛行情,张旭豪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便果断把生活费拿出来炒股了。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疯牛行情下想亏钱好像都难,张旭豪也跟着行情小赚了一笔。后来因为想备战考研,张旭豪就把股票清仓了。 就在他清仓几个月之后,股市也开启了漫长的下跌之路。这种大涨大落的行情,让张旭豪认识到股票市场的风险,也更加明白投机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脚踏实地的创业。 2008年,23岁的张旭豪还在读研究生。有一次,他在学校看到很多同学都是一个人打五六个人的饭,就萌生了一个想法。 既然不爱下楼买饭的同学越来越多,那何不做个帮人跑腿买饭的生意呢?于是,他就干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偷懒”而来的叫卖软件大学生创业往往都是理想中的丰满,现实中无比的骨干。张旭豪觉得校园里有很多同学都“懒得”下楼买饭,那自己可以组织一个小团队,专门帮同学跑腿买饭。 他叫上自己的室友,跑遍了学校周边的餐馆,把平时学生口碑较好的几家餐馆全部整理成册。 然后,张旭豪去跟餐厅老板协商,以帮忙招揽生意为条件获得店家授权,并在订单积累到一定数量后,从商家那里获得少许优惠。 这种找上门的生意哪个商家会不同意呢?就这样,张旭豪在整理好的菜单册子上附上自己的电话,开始在学校的各大宿舍间派发。 对于学生们来说,只用打个电话就能把饭送到宿舍门口。这种好事儿简直比考试不挂科都开心。很快,张旭豪的订单越来越多,他们的团队也开始扩招人手送餐。 那段时间,张旭豪既要完成功课,还要在饭点儿赶忙送餐,晚上还得加班对账。自己从来没有按时吃过饭,但是仍然觉得手忙脚乱得顾不过来。 为了能提高效率,他找到了交大软件工程系的同学叶峰,帮忙开发了一款自助叫单的软件,同时,也把对账的需求加入进去。 在叶峰的协助下,“饿了么”的雏形诞生,张旭豪团队开始了线上接单,线下帮商家配送的商业模式。 饿了么平台一经推出就在交大学生之间迅速传开。那时,不仅是上海交通大学,甚至连附近的学生也开始打听这款软件。 慢慢的,张旭豪发现这款软件发展的巨大潜力。于是,他开始决定成立公司进一步扩大市场。 由于饿了么是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没有任何可参考的案例。公司成立之初的困难,都是张旭豪带着团队一点点克服的。 为了满足众多用户的不同喜好,饿了么需要引入更多的餐饮商家,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商家都看得上这种新模式。 有些餐饮老板觉得自己生意都忙不过来了,就不想从网上找订单。为了拉拢商家进驻,张旭豪团队改变了跟商家的合作模式,从订单抽成变成了支付一次性进驻费。 就这样,饿了么的发展虽然慢,但是仍然能维持盈利运营。不过,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发展的慢可不是一件好事。饿了么也在接下来遇到很大的困境。 遇到困境,选择卖掉公司从大学时期开始创业的团队,不可避免会遇到成员毕业后的人生方向选择问题。张旭豪的团队就是如此。有些成员毕业后就离开了,只有张旭豪、叶峰等人坚持着饿了么的项目。 经过几次调整后,饿了么也踏上了新的征程。当时,聚划算、美团点评、大众点评等公司还在疯狂烧钱争夺团购市场,形成“千团大战”的局面。 饿了么走出校园后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跟这些行业大佬正面交锋。各方大佬为了抢占社团市场烧钱搞补贴,整个行业起码花了几十亿资金。饿了么在没钱没背景的情况下,怎么玩儿的过资本? 为了能尽快解决资金问题,张旭豪想到了参加创业大赛以提高知名度。果然,这个办法让张旭豪遇到了他的第一个投资人朱啸虎。 朱啸虎是上海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的主管合伙人,主要负责的是互联网、新媒体等行业的早期投资机会。他看中了张旭豪的项目,给了饿了么几百万美元的A轮投资。 在资本的加持下,饿了么迅速扩张。他们的业务范围也从上海本地扩展到全国十几座城市的高校市场和写字楼。2013年,饿了么再次融资3000万美元。 与此同时,刚从团购市场厮杀中存活了下来的美团点评也回过神儿了。美团创始人王兴发现,饿了么已经小有成绩,未来可能会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就想收购它。 但是,张旭豪怎愿屈居人之下,就拒绝被收购。 那时,美团点评服务的商户及覆盖的城市都远超饿了么。收购不成,王兴又岂会善罢甘休?2013年11月,美团直接推出外卖业务。 先于饿了么一步,抢占其空白市场。这一操作直接将了张旭豪一军。 美团旗下员工5000多人,都是从“千团大战”中历练出来的。相比之下,饿了么还是刚开始大展拳脚的时期。这样悬殊的实力,给了张旭豪不小的压力。 为了跟美团竞争,张旭豪开始不断融资,扩充人数。先后从红杉资本、中信基金拿到3.5亿美元和6.3亿美元融资。 但是,美团同样有烧不完的钱。即便张旭豪后续也收购了百度外卖,但仍然收效甚微。 无奈之下,张旭豪以665亿把公司卖给了阿里。此后,饿了么得到阿里系资源的赋能,业务得到迅速提升。如今也成为外卖行业与美团并肩的两大巨头之一。 33岁套现665亿之后的张旭豪,转身投入体育行业。只是未来他会发展得怎么样,就只待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了!

卡米拉·沙姆西:文学之翼的女性笔触

卡米拉·沙姆西(Kamila Shamsie),这个名字在当代文学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如同一位文学之翼的女性笔触,她以深刻的见解、生动的叙事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享誉国际。她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英国巴基斯坦作家,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和对身份认同、权力和社会正义的深刻探讨而脱颖而出。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卡米拉·沙姆西的生平、作品和文学影响。 卡米拉·沙姆西于1973年出生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她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充满了多元化。她在巴基斯坦接受了初等教育,后来前往美国和英国接受高等教育。这个跨越文化和地域的背景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使她能够更好地理解全球化时代的复杂性,并将不同文化的元素融入她的作品中。 沙姆西的文学生涯始于1998年,当她出版了她的处女小说《入侵(In the City by the Sea)》,这是一部关于一位巴基斯坦男孩的成长故事,背景是卡拉奇的城市景观。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为她赢得了文学评论家的注意。 然而,真正使沙姆西声名鹊起的作品是她的小说《家(Home Fire)》,这是一部以希腊神话为背景,讲述了一名英国巴基斯坦家庭的故事,涉及了宗教、恐怖主义和身份认同等重要主题。这部小说荣获了英国沃尔夫文学奖(Women's Prize...

与华为竞争20年,中国工程师侯为贵43岁缔造千亿中兴通讯传奇!

他是个大器晚成的人,44岁下海创业,为国家打造出千亿市值的公司;他还是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工程师,受到“航天教父”钱学森的器重,委派他赴美学习。 有人说,他不如任正非有远见才让国家吃了大亏。可公司出事那年,他已经76岁了,是他再次出山为公司争取了一线生机。 他就是中兴通讯创始人侯为贵。中兴通讯是怎样崛起的,又为何被制裁?侯为贵真的是没有远见的创始人吗?这其中又有哪些不被人们知晓的事情? 1941年,侯为贵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凭着过目不忘的本事,轻松搞定学业,属于实打实的学霸。 后来,他也如愿考上了南昌大学,大学毕业后便回老家西安当老师了。 老师变工程师,受器重赴美学习上世纪60年代,中专老师在当时就是个铁饭碗。侯为贵本来以为会平淡地过完这一辈子。但是,他们学校却被改成航天部下属的691工厂。 就这样,他从一个好好的老师变成了工厂的技术工人。不过,优秀的人不管干什么都不会很差。侯为贵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干从技术工人一路升职到技术科科长,还成了国家第一批培养的工程师。 要说侯为贵的人生转折是从哪儿开始的?不是他当上技术科长,而是因为钱学森的一个要求。那时,时任航天部副部长的钱学森想为国家培养半导体方面的人才,便要求691厂开展研究半导体相关技术的工作。 因此,侯为贵被指派去美国学习,并引进相关技术和设备。去了美国之后,侯为贵被当时美国的高新科技深深的震撼住了,内心是五味陈杂。 他也明白了,我们国家必须加紧高科技产业的建设,刻不容缓。 1985年,回国后的侯为贵就被派往深圳,与香港的资本合作创办一家半导体公司——中兴半导体,由侯为贵担任公司的总经理。 注意,这个中兴半导体公司并不是现在的中兴通讯,只是中兴的前身。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公司成立第一年,侯为贵带领的中兴只能做一些辛苦廉价的代工订单,一年下来也才赚到35万元。 这对见识过美国先进产业的侯为贵来说,就是耗时的低廉工作。侯为贵明白,有自主研发技术才是企业的核心。于是,他把目标瞄准到国内迅速发展的通讯产业,开始研制小型交换机。 1990年,中兴半导体推出了第一台数据数字交换机ZX500,这也是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程控交换机。 事实也证明,侯为贵的想法是正确的。ZX500交换机作为国产交换机,从农话端市场开局,逐步撕开外企垄断的口子。 1992年,中兴的销售额突破了1亿元,相较于六年前的35万元年收入,中兴的业绩实现了巨量翻倍。 随着公司利润的逐年增长,合资公司的香港资本方也是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双方的分歧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侯为贵觉得,公司要有长远的发展必须加大对产品技术的研发投入;而香港的资本方却希望减少研发投入,多分利润好套现。最终,双方因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 另起炉灶,开启中兴新航线侯为贵带着自己的研发团队离职,并自筹资金建立了深圳市中兴维先通设备有限公司。随后,侯为贵找来691厂,与深圳广宇工业公司三者共同投资创建中兴新通讯有限公司。 中兴则正式成为一家国有控股企业。这种模式也开创了我国“国有控股,授权(民营)经营”的新思路。 其实,从侯为贵分家坚持做自主研发就能看出,他并不是一个只想做代工的思维。在分家之前,中兴的研究院是侯为贵从691厂和陕西省邮电器材一厂抽调几十名技术骨干建立的; 成立新公司后,侯为贵又组建了中兴南京研究所,开始研发大容量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 1995年,中兴研发的ZXJ10大容量数字局用交换机被认定为“目前能与国际一流机型相媲美的最好机型”。这款产品也让中兴的规模得到迅速的扩张。 与此同时,中兴与华为的竞争也在激烈地开展着。侯为贵选择低成本运营策略,以低价打击竞争对手。 确实,这招非常凑效!早期的华为一直被中兴压制,每次的大型项目招标都竞争不过中兴。但华为还是在竞争中顽强的成长起来了,两家公司都是咬着劲的往前冲。 只是,低价让中兴得到了甜头,也让在另一方面掣肘了中兴的长期发展。之后的几年,华为开始逐渐赶超中兴。 2000年,华为的年销售额已经增至220亿元,而中兴的销售额只有102亿元。 为了加快中兴的发展,侯为贵开始思考公司的战略转型,这就有了后来的手机业务和国际市场的拓展。 2002年左右,斯康达的小灵通想进入中国市场。但小灵通并不被国内企业看好,而侯为贵却认为这是个进军手机市场的不错机会。 这一次,侯为贵的判断是正确的。在国内电信业务分拆之后,小灵通迎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量。那时,几乎每家都有一部小灵通,它便宜又方便携带。 小灵通也成了那段时期中兴的支柱产业。2003年,小灵通的营业收入达到160.36亿元。靠着小灵通业务,侯为贵成功进军手机市场,2004年,中兴通讯在香港上市。 2009年,中兴在海外的收入已经超过了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了一家全球化的公司。 进军5G市场,却遇重创在2018年的全球五大电信设备制造商的5G测试量排名中,华为和中兴两家占据全球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 但是,他们的强大却引起了美国的不适。在美国看来,中兴和华为都是他们的威胁。而且,我国已经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要大力发展5G通讯,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制造技术。 就是这个计划让美国非常“不爽”。他们甚至公开表示,“中国没有必要发展自己的芯片产业”。 为了阻挠中国的5G进程,美国开始找各种理由使绊子。他们把目标瞄准了中兴,为什么偏偏是中兴被制裁? 有人说,是中兴的核心元件严重依赖进口,技术专利没有华为多。所以才成了被制裁的对象。 但是,侯为贵一直都没停止过在研发上的投入,他们的专利数量在我国也是排前几位的。或许事情不是表面看着这么简单。 看看现在的华为,有核心技术专利不是一样被美国制裁的艰难求存着吗?其实,美国就是不想看到中国崛起,它要制裁你,没有理由也会编个理由,想想伊拉克的“洗衣粉事件”。 对于中兴和华为的制裁,无非是一个简单点,一个难一点罢了。 中兴的制裁也给了华为一个警示和两三年的准备时间,可被制裁后的中兴又该如何自救? 2018年,侯为贵76岁高龄再次出山,亲自到美国进行谈判,几经周旋,最终以接受巨额罚款以及接受美国安排的监管人员入驻企业为代价,换来了与美国的和解。 断臂求生的中兴,此后加大科研投入,可如今的市场地位已经不复当年。

六个核桃姚奎章:从濒临破产到年营收近百亿,在质疑中成功

他出生于著名的高考大省,大学毕业后进入老白干酒厂,一路从技术员做到了集团的处长。 本来顺风顺水的他却意外接下了即将濒临破产的养元公司,带领着58名员工买下了国有股份,将当初负债累累的养元成功地在2018年上市。 姚奎章1965年1月出生于河北衡水,高中就读于现在鼎鼎有名的衡水中学,当时能够读书的人本来就少,而且读的还是名校,足以看出青年时期的姚奎章是很优秀的,家庭条件也不错。 进入老白干酒厂1982年他高中毕业,不负所望考上了大学,因大学学的是分析专业,后来毕业时直接就被分配到了河北衡水老白干酒厂当技术员。 当时的老企业、老工厂缺的就是新时代年轻人,他的加入给这个酒厂注入了新的活力。 技术员的待遇是很好的,可是年轻人总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他不甘心只当一个普普通通的技术员,这个酒厂成为了他职业生涯大展拳脚的第一个地方。 短短两年时间就从技术员变成了生产科长,后来又打败了一众老员工成为了分厂副厂长,就连当初跟他同时期进厂的技术员有的到现在也只是个技术员。 毕竟国企技术员安逸的生活容易让人变得安于现状,这时候你是不是以为姚奎章做到副厂长就完了? 大错特错,他往上爬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住,花了10年的时间成为了河北衡水老白干集团生产处的处长,他的地位呈现了质的飞跃,从酒厂里正式挤入集团的核心部门。 本来一路顺风顺水已经小有成就的姚奎章却在2004年冒着风险接下了濒临破产的湖北养元保健饮品有限公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改革开放的风吹向了保健饮品,1997年,河北衡水电力实业公司和衡水电业局劳动服务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河北养元保健饮品有限公司,主要研发植物蛋白饮料,这在当时可是从来没有的。 本来这两家公司是想着抢占先机占领市场的,再加上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之前幻想的赚的盆满钵满现在却一路滑铁卢。 1999年的时候就已经亏损了九百多万,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公司员工的工资也有好几个月没发了。 本来当初是看好保健饮料的前景进入这个公司的,没想到钱没挣到不说,仓库里积压的库存一大堆。 可是养元的老板并不愿意让这个公司以破产告终,既然他做不好,那就让别人来做,后来及时向河北政府求助,河北政府选择了当时实力雄厚的老白干集团承包养元,养元才有了起死回生的一线希望。 毕竟养元现在的局面很危急,现在急需要一个主心骨,于是老白干集团积极鼓动员工报名养元公司的负责人,还发布了各种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 可是现在但凡有资格能够去管理养元的人都是老白干集团的核心人物,谁又愿意现在自毁前途去一个随时会破产的企业呢? 从头开始,管理养元这时候姚奎章报名了,他也是唯一一个报名的,其实在之前老白干集团的董事长张永增就找他进行了谈话。 张永增很看好这个一路从技术员走上来的年轻人,认为他是个有野心的人,姚奎章思考过后选择了报名。 这时候的他只有34岁,从以前的技术员到集团生产处处长是他的一个人生阶段,现在又要重新开始了。 他专门研究了养元失败的原因,他发现之前养元的老板是搞电力的,从电力到饮料的跨度实在有些大,而且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去管理和销售,电人们不能不用,但是饮料是可喝可不喝的,况且当时市面上的饮料也不少。 经过深入研究的姚奎章带着老白干派给他的团队进入了养元,可是要想转亏为盈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花了好几年时间依然处于亏损状态,只不过没有以前亏损的那么厉害了。 他有时候还需要自掏腰包给员工发工资,毕竟老白干集团不是慈善家,不会一直容忍一个亏损的公司,于是选择了挂牌转让养元。 姚奎章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去请求董事长再给他几年时间,一定会做出成绩的,可是董事长却说,这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决定的,这是董事会集体决定的,他是董事长就要对所有员工负责,不可能为了一个养元就耽误整个集团。 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姚奎章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他还是想为养元努力一次,既然这条路不行,那就只能另辟蹊径。 买下养元2005年,他带领着58名员工共同集资309.49万买下了养元的国有股份,养元正式从国营企业变成了民营企业,他也正式成为了养元的掌门人。 但是当初这一决定却是遭到了不少人的诟病,毕竟民营企业没有国家扶持,直到现在大家也一直提倡的是进国企不进私企。 而且共同购买股份的58名员工也并不是什么商业精英,都是厨师、保安、会计等基层员工,所以很多人并不看好养元,但是谁能想到就是在这样一群普通人的努力下转亏为盈呢? 这58名员工成了合伙人,把公司的事情真正当成了自己的事情,迅速入职各个部门,每天陪着姚奎章共同商议以后养元的发展。 一次会议上,姚奎章通过一个员工嘴里的碎碎念想到了“六个核桃”这个新名字。在中国六代表顺利,核桃一直也是人们给孩子补脑的坚果,两者合而为一,更加符合中国百姓的消费心理。 除了改名字,还改了包装,产品本身没了问题,接下来就是销售的问题了,因为养元并不出名,不少代理商并不愿意销售,为此养元只能选择承诺如果卖不出去可以全额退款,这才有了一些代理商愿意购买。 逆风翻盘谁能想到,名叫六个核桃的饮品一上市就有不少人因为名字稀奇争相购买,后来为了加大宣传专门请了鲁豫为代言人,“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的广告语在各种媒体上重复播放。 为了证实其补脑的效果专门冠名了不少智娱节目,让不少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一时间,养元的身价大涨。 后来姚奎章选择继续增资扩股,让员工和经销商成为养元的股东,通过股权绑住这些经销商和有潜力的员工。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养元在合伙人制度的发展下销量一路高涨,2018年养元正式上市,用成绩向当初那些质疑的声音做出了有力的回击。 姚奎章放着老牌国企的生产处处长不做,却选择了前途渺茫的破产公司,甚至还愿意出资购买它,多亏了当初他的不放弃才有了养元的今天。 除了产品的好和宣传得当以外,更得益于他选择了合伙人制度,让员工和经销商入股,大大增加了员工和经销商工作的积极性。 让姚奎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了成功上市的养元,直到现在养元集团依然坚持这种经营制度,期待以后的养元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优质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