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FigureAsia  Prize & Award 2024  Nominations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商务合作

双枪科技郑承烈:中国“筷子第一股”,靠筷子身价上亿

Date:

我国是人口大国,日常生活中吃饭离不开筷子,但2000年以前,筷子行业还只是停留在小作坊生产。

而创立于2002年的双枪科技公司抓住了这一商机,投身于餐厨工具制造,从筷子延伸到砧板等日常厨具用品。

经过了多年的打磨,双枪科技公司自主研发工艺产品,并多次在国家级活动如北京奥运会、杭州G20峰会中作为礼品,走出国门。

1970年2月9日,郑承烈出生在浙江的一个叫庆元的小县城,家里很穷,父母都是靠着卖粮食得来的钱供一家人生活。

郑承烈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因此他很想要摆脱这种生活,不想再为下一顿粮食而发愁,不想再为读书的学费而发愁,更重要的是不想父母再为这个家而操劳。

因此,他觉得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在读书的年纪他从未让父母操心过他的成绩,可以说在每次学校考试后,从成绩表后面开始数总是看不见郑承烈的名字。

因为他一直稳居第一名,很少掉至第二名,更别说倒数了,这也是他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

考入大学
郑承烈本可以凭借他的成绩考一个很好的大学,但他觉得等不了,他想尽早地为家庭减轻负担,所以郑承烈来到了浙江建筑工业学校。

在郑承烈的理解中,他认为干建筑这一行是最赚钱的,一单的成交额少则几万,多则几百万、几千万,他期待着自己能早日到达那一步。

从浙江建筑工业学校毕业后,郑承烈就顺利被分配到了一家建筑公司上班。

带着梦想的激情,郑承烈在建筑公司中专挑最苦最累的活来做,后来,他甚至做到了可以一个人指挥县城最大的金融中心施工工作。

但慢慢地,郑承烈发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建筑公司的工作不仅全年无休,而且薪资少得可怜,只有几百块钱。

最后,因为与梦想的实现相背离,郑承烈离开了他干了四年多的建筑行业。

在那段缓冲期中,郑承烈又尝试了不少工作,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做生意有关。

郑承烈开过便利店、服装店,但因为经营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未达到自己的预期,这些店铺的结局就是统统关门。

经营筷子厂
这条路不行,那就换一条路,郑承烈就是凭着这样一种敢拼敢闯的精神,与哥哥一起尝试着经营一家筷子厂,这就是双枪科技公司的前身。

在21世纪之前,筷子生产并不是非常规范、标准化,以小作坊、小工厂为主,因为成本本身就不高,在市场流通的筷子产品大都是普通人可以接受的价格,质量普遍不高。

在了解到市场现状后,郑承烈就想着他创办经营的筷子厂一定是要与众不同的。

这种与众不同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提高整个产品服务质量,给用户最好的使用体验,打造出国家品牌、民族品牌。

说做就做,郑承烈有了想法,就想着要实施。但由于他之前的生意都失败了,手中并没有多少积蓄,他的哥哥跟他的情况也差不多,于是郑承烈就想着借钱。

要知道在1995年向银行借几千块就需要一系列的审批程序,这期间需要等待几个月的时间,郑承烈显然是等不了这么长时间,更何况他需要的启动资金是以万为单位。

后来,在他人的引荐下,郑承烈通过高利贷筹集了二十万元的启动资金。

走上“正轨”
郑承烈首先就更换了一套先进的生产设备,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终于生产出最新一批的筷子产品,不仅是样式美观,而且工艺精致。

当他兴致勃勃地把120箱筷子送到浙江人流量最大的义乌商品市场进行售卖时,由于价格比市场高,并没有像郑承烈之前预想的那样被销售一空,而是无人问津的一个状态。

他只好又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先试销,后付款”的模式,这才吸引了前来进货的一个老板的订购,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这也是双枪科技的第一个订单。

质量是产品的保证,只要厂家是真心实意地做产品,那自然不愁没有人买,就算遇到了一定的销售困难,那也只是时间问题。

郑承烈的筷子产品在那个老板拿回去试销后,很快就被一抢而空,老板自然是高兴都来不及,很快就与郑承烈的工厂签订了长期合作的合同,并支付了第一次合作的现金额。

好的口碑自然是人们口口相传更快,自此之后,郑承烈的双枪工厂走上了正轨,慢慢成为了一个有质量有销量的双枪科技公司。

打造民族品牌
其实在郑承烈之前,很少会有人把筷子当成一件工艺品来对待,郑承烈正是发现了这其中的商机,做到了把筷子生产变得标准化、产业化、科技化,就这样坚持了二十几年,最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成功。

他曾自我调侃,说道双枪就是融资出来的,自己在创业过程不知坐过多少的冷板凳,受过多少冷嘲热讽,大都是因为他那率真求实的性格。

郑承烈从来不喜欢为公司定下那些假大空的目标,他也不喜欢阿谀奉承,一直都是靠着自己实实在在的努力把双枪发展到这样的一个高水平科技公司。

郑承烈也一直很注重公司的员工管理,在他的理念中,那就是归结为一句话——让员工当老板,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郑承烈曾说过想把双枪打造成知名民族品牌,筷子文化本身就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

他大胆提出这样的一个品牌设计,那就是把中华传统文化工艺融入到筷子的设计生产中,如印花,激光雕刻,手绘,让双枪生产出来的筷子产品有了品牌的特色。

除了生产销售筷子之外,双枪还生产砧板等其他一千多种日常厨房用具,线上线下把控一样严格,并成功在各大国家级活动中亮相,作为品牌方的文化礼品赠与。

公司拥有40项发明专利、99项实用新型和122项外观专利。这也是双枪企业文化的其中一种,即产品美,剩下的三美则分别是员工美、环境美、财报美。

说起财报美,那可不得不提双枪科技公司在2020的年度营业收入了,已经达到了8.34亿元,并逐年稳步增长,比同行业产品销售的第二名和第三名加起来的总量都要多。

在行业中常年占据榜首,其中光筷子一样产品年销售量就达到了三亿双。

如今的双枪公司已经在2021年8月5日作为“筷子第一股”成功上市,使得郑承烈的身价大幅上升,达到了16亿元。

而双枪公司也在他的管理下继续拓展着销售途径,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公司盈利,将双枪造的产品送出国门。

将本文分享至:

《亚洲人物》订阅

spot_imgspot_img

亚洲领袖

查阅更多《亚洲人物》
Figure Aisa

建筑业巨匠:库尔迪普·辛格与古尔巴钦·辛格·丁格拉的传奇之路

库尔迪普·辛格(Kuldip Singh)与古尔巴钦·辛格·丁格拉(Gurbachan Singh Dhingra)是印度建筑业领域的传奇人物,以其卓越的建筑项目和商业智慧而备受瞩目。这两位杰出的企业家合作创办了辛格建筑有限公司(Larsen & Toubro Limited,简称L&T),将其发展成为印度乃至全球最大的建筑和工程公司之一。他们的合作故事是建筑业巨匠的传奇之路,鼓舞着全球的建筑业界和企业家,追求卓越并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库尔迪普·辛格和古尔巴钦·辛格·丁格拉两位杰出企业家的合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他们加入了辛格建筑公司(Singh Building Construction...

黛安普·卡帕迪亚:印度电影的女神

黛安普·卡帕迪亚(Dimple Kapadia)是印度电影界最杰出的女演员之一,以其多才多艺、深情和优雅的表演而广受赞誉。她的演艺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是印度电影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黛安普·卡帕迪亚的生平事迹、职业成就以及她在印度电影界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黛安普·卡帕迪亚于1957年出生在印度孟买,她的家庭与电影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她的父亲是一位电影制片人,这让她早早接触到了电影的世界。然而,尽管她有一个电影世家的背景,她的演艺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在年轻时离开电影圈,嫁给了印度电影界的传奇演员拉吉什·卡普尔(Rajesh Khanna)。然而,在婚姻生活之后,她决定重返银幕,并且以非凡的表现夺得了观众的心。 黛安普·卡帕迪亚的电影生涯开始于1981年,当时她在拉库马尔·赞基亚执导的电影《波斯公主》中出演了女主角。这部电影让她一炮而红,她的出色表演和令人难以忘怀的美貌使她成为了印度电影界的新星。随后,她相继出演了一系列成功的电影,包括《法兰西情人》、《印度之心》和《兄妹情深》等,每一次都以出色的演技征服观众。 然而,黛安普·卡帕迪亚的职业生涯并不仅仅局限于印度电影。她还在国际电影界崭露头角,出演了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信条》(Tenet)中的重要角色。这部电影为她赢得了国际观众的喜爱和认可,进一步扩大了她的国际影响力。 黛安普·卡帕迪亚的演技才华备受推崇,她的表演风格独具特色,常常充满了深情和情感。她能够在不同类型的角色中游刃有余地切换,展现出多样化的演技。观众们喜爱她的自然演技和真实情感,她的表演常常让人们感同身受,深受观众喜爱。 除了在电影中的出色表现,黛安普·卡帕迪亚还积极参与了一系列社会活动和慈善事业,她是印度癌症研究基金会的亲善大使,致力于提高癌症预防和治疗的意识。她还关注妇女权益和社会问题,通过她的影响力为这些问题发声,积极推动社会的积极变革。 黛安普·卡帕迪亚的电影作品常常涉及到社会问题和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她通过角色和情节深刻探讨了种族、性别、家庭和社会压力等重要议题。她的作品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对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引发了观众对当今社会的反思和讨论。 黛安普·卡帕迪亚是印度电影界的女神,她的演技才华和社会影响力使她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演员和社会活动家。她的电影作品充满了深度、情感和思考,她的演出常常令人难以忘怀。她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性,我们可以期待她继续在电影界和社会领域取得更多的成就,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美好。

印尼涂料大亨的瓶装水野心

随着其瓶装水公司Sariguna Primatirta实现两位数的增长,Hermanto Tanoko正在努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 2001年,Hermanto Tanoko在从东爪哇Sidoarjo的家族涂料企业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家小型瓶装水工厂外挂着“出售”标志。印尼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饮用水获取的挑战,这引起了Tanoko的兴趣。 回到泗水的家中,他做了一些调查。Sariguna Primatirta的年度销售额仅为900亿印尼盾(当时约合88,000美元),远低于行业领导者Aqua Golden Mississippi的7940亿印尼盾,后者是法国食品巨头达能在雅加达的子公司,被认为是印尼瓶装水市场的开拓者。 意识到商机,Tanoko果断出手。他支付了约10亿印尼盾购买了工厂的3公顷土地,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生产瓶装水的许可证。“前任老板把工厂当作赠品送给了我们,”Tanoko说。这一时机再合适不过了:他的妻子Sanderawati Joesoef刚刚辞去了Avia Avian的财务主管职务。“我和妻子把瓶装饮用水视为一个挑战……是未来的产品,因为水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Tanoko说道。 事实证明,这是一项明智的投资。过去二十年里,随着印尼中产阶级的日益富裕及其对自来水质量的担忧,瓶装水的销售额激增。Sariguna...

Ong Leong Huat王良发:地产界的领军人物

在马来西亚,特别是在房地产行业,Ong Leong Huat王良发的名字绝对是熠熠生辉的。以其在地产业的杰出贡献和卓越的商业头脑为人所称赞,王良发已经成为该领域的象征。 深厚的地产基础 王良发并不是从零开始。他早年对地产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此行业中投身多年,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这为他后来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地产王国 利用其对市场的深刻了解,王良发创办了自己的地产公司。起初,他的公司只是在本地开展业务,但很快,凭借高品质的建筑项目和卓越的服务,公司名声大噪,业务也逐渐扩展到了国际市场。 不仅仅是地产 尽管王良发在地产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的商业眼光使他看到了其他领域的机会。因此,除了地产,他还将业务扩展到了酒店、旅游和其他多个领域。 对社会的回馈 王良发深知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有责任对社会做出贡献。因此,他创建了多个慈善基金,资助教育、医疗和其他社会福利项目。对于他来说,成功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对社会的回馈。 未来的愿景 王良发对未来持有乐观态度。他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房地产行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他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够继续走在行业的前沿,为马来西亚的地产业写下新的辉煌篇章。 王良发是地产界的一位真正的巨人。他凭借其对行业的深入了解、敏锐的商业洞察和对社会的贡献,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