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项申报奖项申报奖项申报奖项申报

中国最大问答社区却屡次被罚,周源将带领知乎将何去何从?

Date:

他从小热爱物理,但无意间接触了父亲的三八六电脑,对计算机可谓是“一见钟情”。高中毕业后。

他大胆地报考了当时仅处于新兴行业的计算机专业,并且坚信计算机前景广阔,后来又继续攻读硕士,探索未知的计算机世界。

毕业后,他做过码农,也做过IT记者,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创业,奈何突遇资金断裂。后来瞄准了国外的Quora,决定做一款中国的Quora,知乎由此诞生,花了十年时间从用户不足两百人到现在成为国内最大的在线问答社区。

1980年,周源出生于贵州贵阳,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的父亲是一名新闻工作者,饱读诗书,他的母亲是一名教师。

在家庭氛围长大的他从小动手能力就很强,尤其喜欢物理这门学科,本以为他大学会选择物理专业,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学家。

选择计算机行业
可是他却选择了当时刚刚新起的计算机专业,原来他早在初中看到了父亲正在使用三八六电脑,十分感兴趣。

苦于我国当时计算机并不发达,他的许多问题并没能得到解决,所以他下定决心要自己亲自去探索,这也是他选择计算机的原因。

高考过后,他被成都理工大学的水上图书馆所吸引,正式成为了成都理工计算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

在大学期间,他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对大学生创业也十分关注,但当时大学生创业远没有今天有如此多的优惠政策,反而壁垒重重。

他得知同为计算机专业的丁磊,创办的网易在纳斯达克上市,受到十分大的触动,他更加坚信计算机这条路没有走错。

同时,在校期间也尝试过小型的创业,他和院里的几个同学一起创办过计算机服务部,卖出了14台电脑,放在今天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已经算是不菲的成绩了。

大学毕业之后,也有不少公司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可他认为自己资历尚浅,还需要继续学习,于是他考上了东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硕士。

研究生毕业之后,他如愿成为了一名程序员,他在上海的一家大公司负责底层数据库的开发,大城市的光鲜亮丽和足够稳定的工作让他被不少人羡慕,可是他真的甘心每天在屏幕前敲代码吗?

日复一日的代码工作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头疼的事情,但是却让他觉得枯燥疲倦,他开始思考自己学计算机的初心到底是什么了,可以说这是周源最迷茫的一段时间了。

成为记者
2005年,他选择离开上海来到北京,在《IT 经理世界》杂志社成为了一名记者,有人会说程序员不都是不善言辞的吗,一直以来给人沉闷感觉的程序员,也可以做能说会道的记者?

或许是从小受到父亲记者职业的影响,他除了是一名优秀的程序员,还十分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再加上IT记者并不是普通的记者,只有懂计算机的人才能当IT记者,周源大概是最好的选择。

他专门负责报道科技公司和企业首席信息官,这段记者生涯让他见识了很多企业的成长,比如腾讯、百度等知名公司,他越发对计算机前景充满信心,同时也对创业充满了憧憬。

于是在2007年,他利用自己敲代码的老本行和同事一起创办了一个网站,没想到的是创办第一个月就超过了《IT 经理世界》主站的流量。

他发现大家对于IT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高,属于IT的时代即将来临,同时他认为自己做的产品远比写一篇IT文章要得到的关注度高,他开始思考是否应该回归到自己的老本行?

事实证明,他终究还是属于计算机的世界,三年的记者生涯也只是他的一段过渡时期。

创业
2008年他辞去了记者的工作,正式成为了创业大军中的一员。他最初的想法是利用模拟机器人做淘宝这种大型网站的压力测试工作。

后来发现这种技术难度较大,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去实现。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并没有选择死磕到底,而是另辟蹊径,转身做了帮企业在百度等搜索引擎投放广告用的管理软件Meta搜索。

这本是个大有前景的搜索软件,而且Meta本身也并不比当时的同类其他软件差,但苦于周源只是个善于敲代码的“技术猿”,对于软件如何运营、如何融资是一窍不通,三年的记者生涯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

软件做出来之后他并没有去寻找真正的市场需求,而是经常把别人的建议当作真实的市场需求,以至于用自己的虚假设想来推动软件的发展,反而将其与现实越来越远,最后因为资金链的断裂导致第一次创业失败。

创业失败的他在西藏偏僻的一家小旅馆里仔细思考第一次创业失败的原因,他并没有因为第一次创业失败而颓废,反而对做软件有了新的看法,他要做一款以自己为用户的软件。

正巧当时国外出了一款名叫Quora的新产品吸引了他,这个产品是一款问答机制的软件,让他开始思考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创办知乎
正是抱着为大家解决问题,能够有人回答的初衷,2010年8月他创办了知乎。经过第一次创业失败的经历,他不仅将知乎本身做更好,还拿到了投资来支撑知乎的发展,

2011年3月,周源就拿到了李开复的天使投资,之后陆续又拿到了启明的投资,可以说在知乎发展的前期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原先知乎的用户只是一些计算机爱好者,之后逐渐拓展到每一个平民百姓,并且对于回答问题所谓的“专家”也进行了严格的证明,以免一些人在上面冒充“专家”招摇撞骗,同时也为了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十年的时间,知乎从以前的一个只有两百人的问答社区变成了国内最大的在线问答社区,并且在2020年12月已经启动了上市程序。

但是表面上看知乎的确是越做越大了,但周源似乎也从一个认真做为民众带来幸福感的软件的工程师变成了一个商人,他的初心在近些年也是屡次遭受质疑。

2017年以前的确是因为风格独特且有深度的回答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但从2017年引入巨额融资开始后,知乎似乎就变成了一个商业化的平台,充斥着广告和娱乐新闻。

有的文章甚至为了博眼球,会取一些诋毁明星的标题来获得浏览量,当然也有一些优质作者依然坚守在知乎,乞求在这个日益商业化的平台中博得一方净土。

希望知乎能够在做大的同时多一点耐心,多倾听一下用户们的意见,尤其不要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将本文分享至:

《亚洲人物》订阅

spot_imgspot_img

亚洲领袖

查阅更多《亚洲人物》
Figure Aisa

李钟勋:光电材料与纳米技术的杰出科学家

李钟勋(Lee Jong-Heun)教授是韩国备受尊敬的科学家,以其在光电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的杰出贡献而广受赞誉。他的学术生涯充满了创新和领导力,对韩国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深入探讨李钟勋教授的生平、学术成就以及他在光电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的重要贡献。 早年生活与教育 李钟勋教授生于韩国,自幼就表现出对科学和技术的浓厚兴趣。他在韩国的一所知名大学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并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专业。他的早期教育为他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光电材料研究与突破 李钟勋教授在光电材料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他的研究涵盖了太阳能电池、荧光材料、半导体纳米颗粒等多个方面。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材料,提高了太阳能转换效率,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的工作还涉及到荧光材料的合成和应用,用于生物成像和照明技术。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备受赞誉,还在工业界和环保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纳米技术与创新 李钟勋教授在纳米技术领域也有出色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涵盖了纳米材料的合成、纳米结构的设计和纳米技术的应用。他的团队开发了多种高性能的纳米材料,可用于电子器件、传感器和催化剂等领域。他的研究对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积极影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高等教育与科研传承 李钟勋教授一直热衷于高等教育和科研传承。他担任大学教职,培养了许多年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传递自己的材料科学知识和研究经验。他鼓励年轻一代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为科学领域培养了更多的专业人才。 科技政策与创新 李钟勋教授积极参与韩国的科技政策制定和科技创新工作。他在政府和科技部门担任重要职务,为韩国的科技研究和创新提供了专业建议。他的领导力和创新思维有助于推动韩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合作。 奖项与荣誉 李钟勋教授的卓越贡献赢得了多项国际性科学奖项和荣誉。他被授予了多个著名奖项,以表彰他在光电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的杰出成就。这些奖项和荣誉证明了他在科学界的卓越地位和影响力,也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高度的认可。 李钟勋教授是韩国光电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他通过自己的科研工作和领导力不断推动着科技的进展。他的研究在可再生能源、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解决复杂的科学和工程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材料。他的科研传承工作为培养了更多的科技领袖和材料科学家,推动了韩国在科技领域的进步。李钟勋教授的社会责任感和科技创新精神为韩国的科技产业和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推动科技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他的故事是科学研究和科技政策的典范,激励着年轻一代的科技创新者,追求卓越,不断推动科技的进步。

科技巨擘的领军人物:希夫·纳达尔的伟大征程

在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的黄金年代,希夫·纳达尔的名字始终是其中的璀璨之星。作为HCL(Hindustan Computers Limited)的创始人和长期领导者,他的贡献对于印度成为全球IT外包中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希夫·纳达尔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南印度家庭,但他从未满足于平凡。他具有超前的眼光和坚定的意志,是那种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始终坚持自己梦想的人。在1970年代,当计算机技术在全球逐渐崭露头角时,纳达尔看到了印度在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他于1976年创办了HCL,开始了他的技术帝国之旅。 在纳达尔的领导下,HCL迅速发展成为印度的IT巨头,与Infosys、Wipro和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等公司一同推动了印度的信息技术革命。HCL不仅在印度市场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更成功进军国际市场,与全球众多顶级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但纳达尔的成功并不仅仅停留在商业领域。他深知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因此,他投入大量资源于教育和培训事业。他创办了希夫·纳达尔基金会,专注于为印度的年轻一代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此外,他还资助了多所学校和大学,为印度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纳达尔的领导风格独具特色。他注重团队合作,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并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他相信,只有员工的成功,公司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希夫·纳达尔的事业生涯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他从未放弃。他坚信,只有持续的创新和进取,才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的这种坚韧和毅力,为HCL带来了无数的荣誉和成就。 作为印度技术界的重要代表,纳达尔也多次受到国际的认可和尊重。他曾多次被《福布斯》、《时代》等国际知名媒体列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并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奖项。 今天,希夫·纳达尔已经成为了印度科技界的传奇人物。他的事业和贡献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只要有梦想,有毅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滴崎武光:从创意到帝国的旅程

滴崎武光,一个名字,在现代日本企业界几乎成为了一个传奇。他是KEYENCE株式会社(KEYENCE Corporation)的创始人和荣誉会长,凭借着卓越的创新和独特的商业模式,将其发展成了全球领先的传感器和机器视觉系统制造商。滴崎武光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企业家,还是一个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工业自动化进步的领军人物。 滴崎武光生于1945年,自小就表现出对科学和技术的极高兴趣。他的职业生涯始于一个简单的想法:帮助日本企业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提高生产效率。1974年,他创建了KEYENCE,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先进的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与其他传统的制造商不同,KEYENCE采用了直接销售的模式,通过与客户直接交流,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并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让KEYENCE迅速崭露头角,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滴崎武光带领KEYENCE走过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里程碑。公司不仅在日本国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功,还成功地拓展到了全球市场。今天,KEYENCE在全球拥有数千名员工,为世界各地的企业提供创新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滴崎武光的成功故事不仅仅在于他的商业智慧,更在于他对技术创新和持续学习的追求。他始终坚信,只有不断的创新和学习,才能保持企业的领先地位。这种精神成为了KEYENCE文化的核心,也影响了数以千计的员工。 除了商业成功,滴崎武光也是一位热心公益的企业家。他通过个人和企业名义,为多项社会公益事业和教育项目捐赠资金,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培养下一代的科学和工程人才。他的善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敬。 滴崎武光的生活和事业,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从平凡到非凡的旅程。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创业者和年轻人,让他们相信,只要有热情、创新和坚持,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滴崎武光不仅是KEYENCE的创始人,更是日本甚至全球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他的影响和贡献,将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继续为人们所铭记和敬仰。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滴崎武光的领导力和远见,将继续为KEYENCE和整个工业自动化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和可能。在他的指导和启示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工业自动化和技术创新将会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滴崎武光的故事,无疑将会在未来长时间内继续激励和启示人们,让我们期待他和他的企业在新的时代里能继续书写辉煌的篇章。

中国“内衣之王”郑耀南,中专逆袭创立都市丽人,凭借85亿选入富豪榜

他,来自农村,却最后成为85亿身家的大老板;他,从沃尔玛保安到几百家门店老板只因为一个小小的塑料瓶; 他,被戏称为“妇女之友”,是“靠女人”才有今天的身家。他就是“内衣之王”都市丽人的老板——郑耀南。 儿时家境贫寒,靠打工养家郑耀南,出生于1975年,福建古田人,他从零到85亿的身家,要从那一趟火车开始说起。 20岁的郑耀南坐上了古田开往深圳的列车,彼时的他并不清楚深圳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只是过年听返乡的同乡说那里是个赚钱的好地方。 看着自己并不富裕的家庭,他想出去搏一搏,如果成功了,父母的后半生便不用再辛苦劳作。 经过和家里父母的商量,他收拾好行囊,前往那片改革春风洗礼的土地。只不过,刚到深圳的他就碰了壁。 当他将整理好的简历呈递给招聘公司时,负责人只是简单的扫了一眼简历,便无情的拒绝了他,理由是他的学历太低了。就这样,一家又一家的公司以同样的理由拒绝着他。 经过几天的东奔西走,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耀南走进了沃尔玛,站在了保安这个岗位上。 此时,进出沃尔玛的顾客并不知道,在这个商场门口的小小保安厅之中,走出一位身家上亿的大老板。 在成为保安最初的几个月里,郑耀南只是认真地做着自己最初的本职工作——安保。作为一名保安,及时在人群中抓到可疑人员是每日的工作重点,这也就练就了他一手敏锐的观察力。 有一天他在商场门口执勤时,看到有一对顾客从化妆品柜台前离开,他听到女方向男方高兴的炫耀到这次买的这个小样花了不到300块。 听到这句话的郑耀南心里一惊,不禁盘算道自己一个月工资才只有1000多块钱,没想到这个还没有手大的小瓶子居然就要300块。 下班之后,做完了交接任务,郑耀南跑到化妆品专柜前凭借着自己的记忆力和口才跟柜姐攀谈起来。 一番谈话之后,郑耀南察觉到化妆品行业大有可图,随即便向公司提出了转岗申请。有幸当时的销售经理慧眼识人,同意将郑耀南揽入麾下,把他调到了超市卖场。 进入销售部门后,他虚心好学,对每一件商品的名称、规格、品质和出厂地都烂熟于心。 同时,对消费者购物心理和销售员推销商品的技巧都一一进行研究,潜心观察和分析超市的管理模式。 正由于他秉持着敬业的精神和善于观察、思考的工作态度,很快就显示出他的销售天分,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经理。稳定的工作并没有让郑耀南满足现状,决定开创自己的创业之路。 创业做化妆品两年后,郑耀南带着自己之前做销售积攒的两万元投身化妆品行业。之前做销售的从业经验可以让他从容地面对着开店遇到的困难。 经过艰辛打拼,第8家分店成立后,郑耀南就成为拥有百万资产的化妆品公司老总。郑耀南本以为自己的人生就这样结束。 毕竟现在自己也算是小有所成,但没想到,在街上闲逛的他又发现了新的商机。 一天,他在街边闲逛时,发现有一家内衣店在做促销,一件10元的内衣,一小时营业额竟然卖了差不多1000元,郑耀南发现这个生意竟然比自己的化妆品公司更加赚钱。 于是就在1998年创立了“都市丽人”这个品牌,并在2009年在东莞成立公司,到2013年底,都市丽人终端销售额接近60亿,门店数量超过5800家。 郑耀南是如何将一个小小的内衣店做到现在的全国品牌呢?他最重要的扩张时机就是两次。 第一次是2003年非典期间,因为当时经济刚开始蓬勃发展,于是郑耀南用资金购买了十几间铺面,后面已经扩张到近50家。 第二次是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从上述的两个举动中,就可以看出郑耀南做事颇有李嘉诚的风范,他的扩张策略和炒股有些类似,就是——逆势抄底。 凭借着金融危机中人人自危,房价猛降的趋势,在那一年,郑耀南只用了之前计划的一半资金就搞定了所有的厂房,另一半被他用来收购一些将要倒闭的企业,将自己的公司又在扩大了一番。 光有厂房并不能成就一个王国,郑耀南在开店方面也有自己的心得。 选址要好、货品不能差、员工管理也要跟上,最后一点最关键,就是要有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从选址这个点说起,郑耀南开店的地方主要在居民区、商业街、大学城等人流密集的地方。 他会针对不同地区的市场做调研,制定相应的货品供应计划和营销计划。郑耀南之所以如此在乎货品,源于他之前的经历。 他发现不同地区的顾客对商品的评价是不一致的,可能在这个地方广受欢迎甚至火爆的产品,换个城市便无人问津。 至于员工管理,从基层出身的郑耀南自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方法,他可以做到一个店到底配几个员工,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然后将人员管理多出的费用投入到设计领域中,也就是上文中所说的专业人员的指导。 毕竟,内衣也算衣物中的一类,随着经济以及文化的快速发展,现在人们对内衣的款式也逐渐提高了要求。 除了在行业内广泛地寻求专业的设计师,郑耀南还很重视来自外界的建议,比如说客户,比如说员工。 鼓励员工创新,提高公司业绩2008年,都市丽人成立了创新委员会,这个协会是鼓励员工努力将自己创意努力地变成产品,并且拿出30万到100万,奖励那些可以变现的员工的创意。 有一次郑耀南巡视店面的过程中,有一个员工给他提了一个建议,都市丽人除了售卖女性商品之外其实也可以买男士相关的用品。 因为之前有很多女顾客到店里购物之后都会问一句,有没有男性衣物,这样就不用跑两家店了。 郑耀南听完之后便找到了相关的调研部门对这个提议进行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市面上的一部分男士用品确实是由女生进行购买的。 经过专业人员的多番研讨,都市丽人最终确定了每个门店都上架10%的男性用品。而这个提议实施之后,当年为都市丽人增加了10%的利润。而当初提出这个建议的员工也得到郑耀南了奖赏。 2015年,都市丽人全国总门店数达到8058家,其市值一度高达200亿,次年,郑耀南以85亿身价登上胡润百富榜。 或许是初入社会的郑耀南因为学历碰过壁,因此他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保持每年上课时间至少40天、每个月必须阅读一本书的习惯; 在他的时间安排表中,一年80—100天都在巡店,做一线调研……郑耀南始终保持着超强的学习劲头和坚持不懈,哪怕已经退居二线。 在近年来都市丽人业绩下滑、营收亏损的时候,2021年11月,郑耀南重新担任CEO。 此时的他仿佛重回创业初期,每天加班加点,没有周末,乔装打扮暗访门店,调研市场,调整战略。 在一系列改革调整之后,业内行业观察人士指出,郑耀南回归,不仅会带动都市丽人的振兴,也将开拓中国内衣产业的新边界。 直到今天,都市丽人依旧是女性不可或缺的一家店,郑耀南也继续书写着自己传奇的经历。